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

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

上海市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央对上海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自身发展与主动服务全国的重要体现。

围绕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战略目标,以我国入世后进一步扩大开放和举办中国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上海将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全国。

为此,特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上海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概况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上海根据中央的战略定位,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城市功能的根本性转变,基本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一)上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强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上世纪90 年代,上海服务业呈领先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1990 年至2000 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3.8 %,高出全市生产总值增速 1.6 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1.9 %提高到50.6 %,每年提高近 2 个百分点。

2003 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027.11 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以资本、货币、技术产权、人才等一批要素市场为核心的大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显著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服务业行业结构呈现集聚态势,金融、物流、商贸等六大行业已成为重要支柱金融、物流、商贸、房地产、旅游和信息服务等行业逐渐成为上海服务业的主要支撑力量,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70 %。

金融、物流和商贸业2003 年各实现增加值约600 亿元左右,均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0 %左右;房地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从2000 年的 5.5 %稳步上升到2003 年的7.4 %;旅游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0 年以来一直保持在 5 %以上;信息服务业2003 年实现增加值252.2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

(三)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上海服务业新的增长点文化、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会展和中介服务等行业发展迅猛,成为上海服务业中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行业。

2003 年,文化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5.65 亿元,同比增长10.9 %,高于同期服务业增幅;教育培训业中,在沪外国留学生人数比2000 年增长 2 倍多;医疗卫生领域,新增民办医院和诊所共计232 所,比2001 年增长93 %;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达到4008 家,比1997 年增长419 %;国际展览数量从1995 年的100 个迅速增加到348 个。

(四)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相对集中,中心城区已成为上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心地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75 %,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75 %,对全市服务业增长贡献突出。

同时,依托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如外滩和浦东陆家嘴地区形成了金融服务业的集聚,虹口北外滩地区集中了大量航运服务企业,南京路、淮海中路和四川北路等区域形成了“四街四城”的商贸业集聚格局,静安区、卢湾区和黄浦区聚集了国内外知名的专业服务企业。

(五)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随着上海服务业规模的扩大、领域的拓宽和业态的创新,从业人民日益增加。

2003 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达422.21 万人,比1990 年增加204.08 万人;吸纳就业人员比重从1990 年的28.4 %上升到51.9 %。

服务业发展对地方经济也作出了主要贡献,20O3 年上海服务业地方税收约占地方税收总额的63.5 %。

但也要看到,近年来上海服务业出现了增速趋缓、比重下降的态势。

2001 年至2003 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只有8.9 %,低于同期全市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2003 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8.4 %。

上海服务业发展还存在着对外对内开放度小、市场准入门槛高、企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不大不强、高素质服务人才缺乏等问题。

二、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意义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主,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

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性、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它广泛渗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当前,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实现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现代服务业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的重要基础,是体现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

世界上重要的国际城市都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

上海服务业虽然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在经济规模、产业能级、资源配置功能和国际化程度等方面,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差距明显。

立足实现国家战略,参与国际竞争,上海必须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上海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治化水平,为加快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上海是一个自然资源稀缺的城市,经济发展受到土地、能源等资源的约束和环境容量的限制日益明显。

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性。

把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首要任务,是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重要抓手,符合上海城市特点,体现“以人为本”,有利于上海发挥自身优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好服务全国的迫切要求推动上海与全国协调联动发展,关键是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要牢固树立“两个大局”的思想,自觉地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到全国发展的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

要大力发展“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构筑具有上海独特优势的产业群,进一步增强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能力。

通过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使上海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杜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好地服务全国,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当前,面对国际服务产业加速转移和全球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我们既要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更要认清差距,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

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把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上海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服务全国的能力,努力在新起点上求得新发展,在新形势下作出新贡献。

三、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指导思想、推进原则、战略目标和功能标志(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教兴市”为主战略,按照加快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及加快自身发展与主动服务全国的总体要求,坚持国际化带动、市场化促进、信息化支撑和法治化保障,突出关键领域,加强政策聚焦,降低准入门槛,强化市场主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现代服务业领先增长,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全国。

(二)推进原则——坚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

按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大服务业领域的改革和开放力度,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以国际化带动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准入,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和品牌,鼓励外资、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深化服务业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打破行业垄断及部门分割,建立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坚持远近结合,联动发展。

适应上海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性差异,兼顾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长远战略目标,加速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二三产业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产业联动发展。

中心城区立足增强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郊区立足增强经济发展水平,重点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坚特突出重点,分类推进。

按照稳定提升支柱行业、培育壮大新兴行业、突破发展潜力行业的总体推进思路,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重点选择体现城市服务功能、具有上海综合优势以及发展潜力大、智力要素密集、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强的功能型和知识型服务业进行重点突破;结合各区的功能定位,依托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一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体是企业,关键是人才。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引进、培养和推进改革,强化市场主体,塑造企业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

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规划引导,实施政策聚焦,规范市场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实现重审批向重服务的转变,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战略目标未来五至六年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框架的关键时期。

要紧紧抓住举办2010 年世博会的战略机遇,继续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先发效应,依托一批重大基础性、功能性项目,加大开放力度,推进改革创新,以国际化提升上海服务业能级,以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以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以法治化创造服务业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功能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构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到2010 年,力争上海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500 亿元以上,服务业发展速度保持两位数增长,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市总就业人口的比重稳步提高,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 %以上。

——稳定提升金融、商贸、物流、房地产等支柱行业。

努力保持四大行业持续、稳定发展,成为上海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到2010 年,四大行业实现增加值达到4800 亿元左右,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超过60 %。

——培育壮大信息服务、航运服务、会展旅游、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

努力实现新兴行业跨越式发展。

到2010 年,四大行业增加值保持每年20 %以上的增长速度,实现增加值达到2300 亿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