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心肺复苏
复苏的基本程序
新生儿复苏分为4个步骤:
①速评估和初步复苏;
②压通气和氧饱和度监测;
③管插管和胸外按压;
④药物和(或)扩容。
评估-决策-措施的基本程序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且不断重复:
评估主要基于3个体征:呼吸、心率、氧饱和度。
通过评估这3个体征的每一项来确定每一个步骤是否有效,其中,心率是3个体征中权重最大的一个,对决定进入下一步骤最重要。
复苏的步骤
一.快速评估
出生后立即用几秒钟的时间快速评估4项指标:
①足月吗?
②羊水清吗?
③有哭声或呼吸吗?
④肌张力好吗?
以上4项中有1项为“否”,则进行以下初步复苏。
二、初步复苏
保暖:辐射台(预热);极低体重儿可将头部以下的躯体和四肢放在清洁的塑料袋内或盖塑料薄膜置于辐射台上。
体位:头部轻度仰伸位(鼻吸气位)。
吸引:用吸球或吸管(12F或14F)清理分泌物,先口咽后鼻腔。
应限制吸管的深度和吸引时间(﹤10s),负压不超过100mmHg。
擦干:快速擦干全身后拿开湿毛巾。
刺激:用手拍打或用手指轻弹新生儿足底或摩擦背部2次,以诱发自主呼吸,若无效,表明新生儿处于继发性呼吸暂停,需要正压通气。
有关用氧的推荐
足月儿可用空气复苏,早产儿开始给30%~40%的氧,用空氧混合仪根据氧饱和度调整给氧浓度,使氧饱和度达到目标值。
自动充气式气囊去除储氧袋(氧浓度为40%)。
有效通气90秒心率不增加或氧饱和度增加不满意,可将氧浓度提高到100%。
三.正压通气
复苏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充分的正压通气。
指征:
②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
②心率﹤100次/min。
(一)气囊面罩正压通气
(1)通气压力:开始20~25cm H2O ,少数病情严重的新生儿可用2~3次30~40cm H2O,以后维持在20cm H2O。
(2)通气频率:40~60次/min(胸外按压时为30次/min)。
(3)吸呼比:捏放气囊的时间分别为1/3和2/3,操作时念“捏、放、放或1、2、3,1、2、3”
(4)有效的正压通气:显示心率迅速增快,以心率、胸廓起伏、呼吸音及氧饱和度来评价。
(5)正压通气效果不好的原因:
①面罩与面部密闭不够;
②气道阻塞(可调整头位,清除分泌物,使新生儿的口张开);
③力不够(气囊漏气)。
面罩型号应正好封住口鼻,但不能盖住眼睛或者超过下颌。
(6)经30s充分正压通气后,如有自主呼吸,且心率≥100次/min,可逐步减少并停止正压通气。
如自主呼吸不充分,或心率<100次/min,须继续用气囊面罩或气管插管实施正压通气(步骤正确仍不改善),并检查及矫正通气动作。
如心率<60次/min,予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并开始胸外按压。
(7)持续气囊面罩正压通气(>2min)可产生胃充盈,应常规插入8F胃管,用注射器抽气和通过在空气中敞开端口来缓解。
(8)国内使用的新生儿复苏囊为自动充气式气囊(250ml),使用前要检查减压阀,有条件最好配备压力表。
自动充气式气囊不能用于常压给氧。
(二)喉镜下经口气管插管
1.气管插管的指征:
①需要气管内吸引清除胎粪。
②气囊面罩正压通气无效或需要延长。
③胸外按压。
④气管注入药物。
⑤殊复苏情况,如先天隔疝或超低出生体重儿。
2.插管是否成功的判断
①胸廓起伏对称。
②听诊双肺呼吸音一致,尤其是腋下,且胃部无呼吸音无胃部扩张。
③呼气时导管内有雾气。
④心率、肤色和新生儿反应好转。
⑤有条件可使用呼出气CO2检测仪,可有效确定有自主循环的新生儿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确。
3.气管插管时的注意点
①插管不要超过20秒。
如无法暴露声门并在20秒内插入导管,则撤出喉镜,用气囊面罩100%氧正压人工呼吸使新生儿稳定,然后重试。
②插管前预输氧,插管时输常压氧。
③
确定导管已插入气管是极其重要的。
导管插错位置比未插管后果更严重。
羊水胎粪污染时的处理
1、首先评价新生儿有无活力
“有活力”的定义是呼吸规则或哭声响亮、肌张力好、心率﹥100次/min
呼吸不规则、肌张力低下、心率﹤100次/min三项中有任何一项都为“无活力”
无活力的新生儿在分娩后呼吸出现前立即对其气管进行吸引
插入喉镜,用12F或14F吸管清洁口腔和后咽部,直至看到声门
将气管导管插入气管
将气管导管经胎粪吸引管与吸引器相连
慢慢退出导管时进行吸引(3-5秒)
必要时重复操作,直至再无胎粪吸出或新生儿的心率提示必须尽快进行复苏
吸引后完成初步复苏再“评估”呼吸、心率、氧饱和度
四、胸外按压
⑴何时开始胸外按压⑵如何进行按压(部位、深度、频率、手法)⑶如何将胸外按压与正压人工呼吸配合进行⑷何时停止胸外按压
指征:充分正压通气30s后心率<60次/min.须在正压通气同时进行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是指有节奏地按压胸骨以达到:
①按压脊柱上方的心脏;
②增加胸腔内的压力;
③促进身体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环。
胸外按压时应气管插管进行正压通气。
两种方法:拇指法,双指法(要求垂直用力)
按压部位:新生儿两乳头连线中点的下方,胸骨体下1/3处。
按压的深度:使胸骨下陷约前后胸直径1/3的深度,两次按压之间手指不得离开胸部。
频率:每3次胸外按压后,正压人工呼吸1次,4个动作2秒钟。
按压与通气须默契配合: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1,即每分钟90次按压和30次呼吸,约120个动作。
每个动作约0.5,2s内3次胸外按压加1次正压通气。
如心率﹥60次/min,则停止按压
五、药物及扩容
1、ABCD中绝大多数只需ABC,﹤2‰新生儿需要用药
2、产房用于复苏的药物仅限于肾上腺素、扩容剂,且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3、心动过缓通常是因肺部充盈不充分或严重缺氧,此时最重要的是充分正压人工通气。
4、新生儿复苏时一般不推荐使用碳酸氢钠。
早产儿复苏应注意的问题
1、极低体重儿有80%~90%需要复苏
注意保暖:
①升高产房室温;②预热辐射台;③多层毯子下放加热垫;料袋包裹躯体。
2、吸氧浓度:使氧饱和度维持在85%~95%。
空氧混合器,脉氧仪。
尽量避免使用100%浓度的氧。
3、通气压力:PIP:20 ~25cmH2O,PEEP4 ~6cmH2O。
指南推荐使用T-组合复苏器。
4、减少脑损伤:
①轻柔的对待早产儿;②避免将早产儿摆成头低位(垂头仰卧位);③避免过高的正压或CP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