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马人观后感
记得钱钟书说过,我们现代人仰慕古代,就像大人羡慕小孩,潜意识里大人还是强大的。
曾经记得反映人的劣根性的一句话说人敬有的,狗咬丑的,但文革就来个天翻地覆的扭转乾坤,这种意识形态数千年来不曾有过,而且是如此激烈,所以人们更加渴望平实朴素的情怀,今天看这部牧马感染自己怀旧的心灵,秀芝的爽朗能干也是真实的。
牧马人根据张贤亮小说《灵与肉》改编,围绕主人公许灵均的命运,展示出普通人身上真善美的光辉,并用深沉的笔触挖掘出深刻的生活哲理,歌颂了劳动者的质朴、纯真,抒发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
影片以严峻、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多年的命运,从扭曲的时代中挖掘出美,从普通人身上迸射出真与善的光辉,凝聚在主人公命运中的伤痕与甜蜜,痛苦与欢乐,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六十年代初期的头两年内,据说仅河南信阳地区,就有70万人死于饥荒。
这数目是何等触目惊心,在这苦难的年月里,我们的人民是多么善良,他们又是如此逆来顺受,《牧马人》中主人公许灵均和李秀芝,正是这无数不幸的人们中而有幸生存下来的文学典型。
当这两位主人公的饰演者茂哥和珊姐,在影片中动情的哽咽和抽泣时,此时此刻,他们感动了多少善良的中国观众。
每当看到这一幕情景,我眼
里总禁不住含着泪花。
作为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谁不为那些美丽善良的人们为了生存而遭受如此苦难折磨而感到寒心呢!
《牧马人》中的爱情故事,是伤痕文学时期爱情故事的典范之作。
这两个惨恶命运的人有缘走到一起,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了。
他们的不幸,印证了我们民族苦难悲凉的历史,当这两个不幸的人建立起温暖幸福家庭时,普天下的人民怎不为之欣慰和鼓舞呢?也正是从他们身上,我们这个压抑已久、多灾多难的民族,终于盼来了人性解放的春天。
《牧马人》中令人难忘的第二句台词是:“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
”这话原本出自一部俄国电影,却因为《牧马人》而使得中国人妇孺皆知。
这句普通的台词,是一种生活信念,也是一种质朴的生活愿望。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影片主人公李秀芝热情愉快地劳动着,她得到了面包和牛奶,而对她来说,有了面包和牛奶,也就可知足而乐了。
李秀芝毫不羡慕那位美国公公的亿万资产,她对儿子说:“钱,只有咱们自己挣来的,才花得有意义。
”看看这美丽、质朴、善良的李秀芝,不正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向往的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三十年过去了,如今人们不但有了牛奶、面包,还有了小汽车小洋楼,有了大把的钞票。
许多人还成了千万富翁、亿万富翁。
可这些千万富翁亿万富豪,多数人精神上却
是一贫如洗,他们的头脑、身体都成了“数字化的概念”。
牧马人许灵均和李秀芝,他俩不需要大把的钞票,也不向往海外的亿万资产。
对他俩而言,如诗如画的敕勒川大草原,与患难与共的亲友,才是心中永远的财富。
《牧马人》当时是作为一部爱国主义大片来宣传的。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在封闭了数十年之后,出现了第一次出国潮,当时,人们向往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自由。
《牧马人》唱的正是反调。
现在看来,《牧马人》所宣扬的爱国主义,有其片面性、也过于直白,尽管如此,这部电影当时还是给了国人一剂强心针,据说有不少人因为看了《牧马人》才没有出国。
对于剧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这一主题,丛姐后来对媒体说:爱国主义应是当时的一种说法而已,如果没有影片中两个人的真挚感情,那么你出国或不出国,都是没有说服力的,或不能令人信服的。
丛姐的这一观点发人深省。
事实上,《牧马人》所诠释的,恰恰是超越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它不但写了爱情,也写了人间的温暖和真情。
爱情、真情、或大爱,这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在人类的大爱面前,什么主义或学说,都是狭隘的、平庸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牧马人》虽有不足之处,但仍不失为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可以说,《牧马人》堪称中国电影艺术史上一部动人的史诗,堪称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电影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