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河口文化的现状纵观历史,立足现实,黄河口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有新兴的现代文明;既有黄河大流域文化的源远流长、古齐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鲜明的流域特征和独特的自身特质;既有古代黄河口人的筚路蓝缕,又有现代黄河口人的开拓创新。
正是历代黄河口人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才创造出今天如此光辉灿烂的黄河口文化。
建国以来,黄河三角洲曾有过大规模的军垦、农垦,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兴起,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大军汇聚黄河口。
几十年来,油、地、军、校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这一共同目标,携手并肩、艰苦奋斗,共同开创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弘扬创业精神,激励人们团结奋进的崭新的黄河口文化。
这一文化经过几十年的锻铸和锤炼,已成为黄河口文化的主题,代表着黄河三角洲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促进油地军校团结、推动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生态农业适应中国入世新形势,东营市坚持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定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大力发展粮棉、畜牧、水产、林果等优势产业,积极构建高效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全市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30万亩,主导产业规模迅速膨胀。
2003年,粮食种植面积187万亩,总产66.3万吨。
其中夏粮面积81万亩,总产30万吨。
棉花种植面积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99.78万亩,总产7.3万吨。
瓜菜种植面积60万亩,总产224万吨。
大蒜、芦笋、花卉等新兴农产品生产面积扩大,产量提高。
全市大蒜面积发展到11万亩,总产17万吨;芦笋达到3万亩,总产1.5万吨;花卉面积发展到6000亩,涌现出了大王东方花卉等一批花卉示范企业。
完善落实土地承包政策,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品种、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大力开展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大幅度提升。
速生林基地、冬枣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活动,林业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建市初的3.7%提高到15.6%,东营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
2003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8.87万亩,其中用材林13.78万亩,新建冬枣园3.2万亩,农田林网10.3万亩,绿化道路236公里。
全市果品产量达到6.5万吨,其中冬枣产量4230吨,林果业总产值实现3.45亿元,农民人均林果收入242元,林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三是生态建设工程。
即抓好沿路、沿河、沿渠绿化和环城、环村、环园区绿化,加强沿海防护林、环城防护林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四是林木良种繁育工程。
全市规模在100亩以上的育苗基地达到37处,经营面积1.5万多亩。
积极推广育苗新技术,大力引进新品种,培育育苗企业和生产大户,促进林业发展,建设油洲加绿洲。
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全市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3年,累计出栏生猪70万头,家禽2590万只,羊124万只,牛18万头。
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13.37万吨,禽蛋产量8.89万吨,奶类产量 4.01万吨。
大力推行草畜一体化,全市饲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其中苜蓿、苏丹草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28万亩。
广泛推广饲料青贮,实施秸秆过腹还田,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肉羊生产,肉羊繁育突出良种引进和胚胎移植快繁,全市实施肉羊胚胎移植4500只,新建良种繁育场31处,纯种波尔山羊达到1万余只,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
良种羊繁育基地带动了肉羊产业,全市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户达到1150户。
发展龙头企业,企业带农户,促进养鸡业发展。
(2)工业发展企业规模迅速扩张。
不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了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2003年,全市地方工业累计完成技术改造项目3337个,完成投资233.4亿元,其中完成投资总额500万元以上的项目230多个,技术改造累计创造产值1600多亿元,利税100多亿元。
2003年,技改投入达到73.6亿元,有44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导向计划,一个项目投资达到10亿元,11个项目投资达到2亿元。
技术改造对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水平、优化经济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技术改造,使一批骨干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迅速崛起,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行业发展的龙头。
2003年,全市企业集团总数40户,资产总值303亿元,拥有职工6.46万人。
(3)旅游开发现状黄河三角洲是万里黄河填海造陆孕育而成,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这里有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联合国环境署重点保护的全球13处湿地之一。
黄河口(利津)湿地风景区。
1992年10月,以国有一千二林场为依托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千二管理站,总面积48500公顷,是一个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鸟类资源为主,融保护、科研、教育、开发利用为一体,风貌独特、生态系统完整、极具科研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风景区。
区域内的陆地是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而新形成的,由于历史上黄河尾闾的多次摆动,新老河道纵横交错,互相切割,形成指叉状河床为表征的起伏地形。
微斜平地、浅平洼地、河滩地、缓岗、海滩滩涂,构成了特殊的地貌。
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芦苇荡、柽柳林、草洼地、海滩涂,是东亚内陆和环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
翩翩起舞的鹤、鹅、鸥、鹬等鸟类,连同栖息地,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宏伟的围海大堤和林立的钻塔,构成了富有现代科技水平的人文景观和油区文化。
结合保护区的自然景观,现已建成了几处独具特色的人工景点。
长河落日、河海交汇、万顷苇荡等景观构成了这里“野、奇、新、美”的自然景。
东营作为新兴城市,旅游业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但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黄河口湿地生态资源和孙子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发展旅游业潜力很大黄河口农业生态观光园是我县旅游南线的一个重要景区,生态科技园、民俗文化园、科普娱乐园三部分组成。
重点加强黄河入海口风景区、黄河口农业生态观光园、垦区文化园、民丰湖公园等景区建设水平。
推进胜坨镇、郝家镇、董集乡景区优化整合突出特色搞成精品,形成小景点大旅游开发格局。
争取做到一个乡镇一个特色,一个观光园一个特色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的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2006年4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主体二层局部三层的仿古建筑,总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设有9个展厅、1个报告厅和部分红色文化设施,馆内陈列图片584幅、实物763件。
(4)民间文化同时黄河口的民间文化底蕴也非常的淳厚。
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山东东营市流传着许多民间吹鼓手的故事。
由于经常走南闯北,吹鼓手的唱功和演奏的技巧都有很大进步。
有的吹鼓手道白,虽说京腔、京韵还不够味,但吐字清楚,嗓音浑厚,小鼓也清脆响亮,像玉珠出盘,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民间吹鼓手,是应民间的婚、丧、嫁、娶服务而产生的,是黄河流域民间文化的一大特色。
悠久的历史涤就绚丽多彩的地方民间文化吕剧。
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是吕剧的发源地。
清光绪二十六年,时殿元等人将琴书《王小赶脚》由坐唱改为化装演出,形成吕剧雏形,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大剧种,并跻身于国家地方戏曲艺术之林。
二,黄河口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1)历史文化的淀积1983年10月,山东省省辖市东营市在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诞生。
自此,黄河三角洲有了自己的中心城市。
在黄河口的新淤地上,分布着两大片地球暖温带地区最辽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总面积230平方公里。
1992年10月,这片新生的土地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河口是世界唯一生长土地的地方。
每年为人们生长土地5万多亩。
早春时节,这里的近18万亩人工刺槐花盛开,遍地银花、浓香四溢、蜂飞蝶舞,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养蜂人。
暮秋时节,绵延数百里的芦苇荡里,饱满的苇穗有淡紫转为粉白,蓬蓬松松,花白一片。
每当风儿吹起的时候,苇絮随风悠悠飘飞,形成一副壮观的“芦花飞雪”图。
一丛丛、一簇簇柽柳树茫茫苍苍,遍布三角洲的每一个角落。
在天然草场上的尽头是一片片红似地毯的黄须菜。
入秋之前是与天然草场挥为一体的绿色,进入秋天后则由绿变为紫红,犹如镶嵌在绿色原野上的红丝带、红宝石,火一样的燃烧在原野上,为黄河口的凝重、苍劲添上浓重的色彩。
大片的芦苇湿地成为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据调查,芦苇荡中有近1500种动物,其中鸟类就有289种,成千上万只丹顶鹤、白天鹅、黑鹳、白琶鹭、大、金雕等珍禽鸟类飞翔嬉戏,令人叹为观止。
每年的6~8月份是黄河口湿地内植被最茂盛的季节,20万亩畜牧草,10万亩速生林,13万亩人工柽柳林,50万亩人工芦苇与黄河口湿地的自然植被浑然一体,共同构筑起一道靓丽的绿色生态景观线。
(2)移民文化自明初以来的六百多年间,黄河三角洲先后出现过三次移民迁入大潮,源源不断的移民,给黄河三角洲的文化发展打上一道浓重的移民文化烙印。
移民涵盖的宽泛性孕育了文化的多元性,黄河三角洲移民以其持续时间长,涵盖地域广而在中国移民史上极具典型性。
在贯穿古今的漫长岁月中,黄河三角洲移民波及的地域范围十分广泛。
黄河三角洲因多种文化的交汇而展现着多元文化的魅力,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注入了勃勃生机。
特别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也处于黄河三角洲,油田的发展吸引了国内其它地域的人们来此淘金,促进了黄河三角洲地域语言、餐饮和娱乐等民间文化的多元发展,也是丰富了和宣传了黄河三角洲的独特之处。
同时,投资近千万元建设了“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并成为东营市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三、黄河口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垦利县第三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十分有限,无论总量、还是规模都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比较滞后,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1)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性认识不足,路子不宽,机制不活。
(2)是文化产品开发内涵不丰富。
旅游商品开发还比较薄弱,多数旅游产品的黄河口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黄河口特色水产、果品等还没有经过精细包装向旅游商品方向发展,民间工艺制作也仅存在少数艺人手中,一些传统的民间工艺存在萎缩甚至失传的危险。
(3)是黄河口文化缺少一个载体来进行承载。
黄河口文化底蕴丰富,但是没有能够系统的进行整理,就像散落的一颗颗珍珠,没有一条主线将其串联起来,文物古迹、村名、地名的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将其复原、再现。
(4)是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差。
五是文化遗产开发力度不够。
历史文化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文字、图片、实物,而是应该为后人为利用起来。
垦利人传承、创造了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还有广泛流传在民间的关于黄河口的风土民情、神话传说、革命故事等,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