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崇明岛生态建设的指标体系

崇明岛生态建设的指标体系

崇明岛生态建设的指标体系崇明岛生态建设的指标体系(社会类部分)1972年,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涉及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和制度等,共136个指标。

联合国1990年首次采用人类发展指数(HDI)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人类发展状况和生活质量。

1995年UNDF提出人文发展指标,由出生平均预期寿命、教育水准(成人识字率)、生活质量(人均GDP,PPP美圆)三个基本变量组成综合的指标体系。

近年来我国科研部门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不少指标,其中中科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分成四个支持系统: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支持系统。

其中社会支持系统中又包括三个状态层: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发展指数、社会结构指数、社会进步指数),社会安全水平(社会公平指数、社会安全指数、社会保障指数),社会进步动力(社会潜在效能指数、社会创造能力指数)。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著《中国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其中社会指标确立了六个主题,共20个指标(见表1)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是网络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国际社会也很关注,并研究建立指标体系。

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曾将生活质量理解为“包括既有经济维度、社会维度,又有文化和政治维度的发展过程中的目标与关注的范围,而且这四个方面同样重要”(ESCAP,1988a)。

在亚太地区将生活质量整合于人力资源发展的行动计划之中,视为具有平等的增长、社会公正的增长。

测量客观生活质量指标的基本维度包括:教育、健康、住房、公共安全、就业、收入和社会福利。

就健康指标包括:预期寿命、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一岁婴儿和孕妇的免疫力,每位医生服务的人口数,每一病床的服务人数,每人每天卡路里摄入量,每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

中国在新世纪来临之机,十分关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不少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也确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

胡鞍钢在“中国2020:全面小康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相关指标:1、耕地保护目标。

要使耕地减少过多的状况得到有效控制,耕地保有量维持万亩。

2、节水目标。

要降低单位GDP水耗,到2010年,控制在立方米/万元以内。

3、森林保护目标。

要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左右,林木蓄积量不低于立方米。

湿地保护面积不低于万亩。

4、环境治理目标: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提高到%以上。

5、污染减排目标。

要继续推动主要污染物减排,主要污染物减排5~10%。

胡鞍钢关于全面小康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关社会发展的目标建立崇明岛生态建设的指标体系可以为政府和居民提供决策依据和发展趋势信息,有助于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向。

以往在我国关于小康社会生活质量指标比较多的采用如,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文化支出占消费人均消费的比重,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受教育年份、人均道路、人均绿地面积、人均耗电、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网络人口等。

但我们在考虑崇明生态岛建设中的社会发展指标时,既要考虑实现全面小康水平的目标,更应体现生态岛建设需要。

在生产、消费上都应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原则。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设立的“绿色指数”,旨在测量消费者选择的生活方式在住房、交通、食品和商品这4方面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2008年5月7日公布的“绿色指数”度量环保生活方式的指标体系调查报告说,巴西人和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最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国紧随其后名列第三。

而最差的则是美国人。

总体来看,发展中国家居民最关注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也反映了这些关注。

与发达国家居民相比,发展中国家居民更可能住小房子,使用绿色产品,拥有较少家电,走路、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小。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执行副总裁特里·加西亚说:“绿色指数为我们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富有意义的全球消费者行为图景。

它可以让我们在一个时间尺度上,评估人们在节约、减少浪费以及保护自然资源方面取得的进步。

”为了使绿色指数的得分更说明问题,National Geographic和调查公司GlobeScan 共同开发了“市场指标篮”,它是一套国家宏观经济层面上的消费指标,涵盖了对可持续性环保行为而言非常重要的四个领域——能源、交通、旅行和消费品。

这些数据部分地反映了绿色指数调查的消费者行为。

市场指标篮的目的在于,为消费者行为历时性的变化提供一组外部参照,同时也肯定了企业界和政府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绿色指数调查了一个国家的消费者为节约能源所做的努力;而市场指标篮反映的则是一个国家的能源总消耗量事实上是在上升还是下降。

市场指标篮同时还建立了一套框架,可以用来比较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规模和增长率对环境的影响。

市场指标篮中包括了以下变量:人口数量和增长率、购买力平价基础上的人均GDP、人均能耗、乘用车登记数量、国内及国际航空千人旅客数量、户均旅馆和餐馆支出。

市场指标篮显示出一个国家的人均能耗状况与该国消费者绿色指数得分之间的强相关性。

因为如果绿色指数所有子项中消费行为都保持在较高水平,自然会导致生产、服务和消费环节的能源消耗也维持较高水平。

“绿色指数”可能随着国家经济繁荣,消费者购买力增强而改变,新兴经济体的消费者也会渴望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

所以,在设立生态岛建设的指标体系中应体现这一思想。

2007年9月,由中央17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活动,节能减排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全民动员,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

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是中国应对国际变化、呼应全球行动的重大决策,这场环保风暴,必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并产生积极的结果。

站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这个时点,可以发现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

解决这一被国际公认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需要进行策略设计和具体部署,打一场节能减排的“人民战争”。

根据崇明岛生态建设,社会发展类指标社会类指标(共分4大类30小类指标)(一)人口指标人口数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最为显著。

崇明岛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区域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保持稳定人口规模,改善人口结构,其中提高人口素质便成为主要问题;作为人口导入的长兴岛,由于产业发展,在短期内人口会快速增长,如何吸引高素质人才和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服务变得优为突出;作为人口导出的横沙岛,应采取何种政策,能使外迁的居民能改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崇明岛人口发展主要是根据三岛发展规划,制定人口发展战略,以适应三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人口发展趋势即受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特别是人口规模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结果,又是城镇规划的重要依据。

合理的预测和规划人口规模可以防止由于人口发展规模过大而基础设施不适应而造成不断修改或推倒重来而造成的浪费,也可以防止设施规模大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造成的闲置浪费。

同时,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要素,是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人口规模:常住人口规模、流动人口的最大规模、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健康:婴幼儿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口分布:城镇化率。

对于崇明岛的人口应立足于合理分布,而不是导出。

按照三集中的原则,鼓励分散的农户向城镇集中。

这里关键是城镇必须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生活实施。

首先应做好城镇体系的总体规划,改变过去“村村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等),政府应加强对规划的重点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优质资源(包括教育、医疗、文化设施)的集中布局,并建设适合本地居民生活特点的经济适用房,以吸引投资和居民。

崇明农村城镇化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乡镇撤并后,使乡镇有了一定规模,农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但集镇规模仍偏小。

2006年末,全县农村有13个镇,每个乡镇镇区平均占地面积为4.0平方公里,平均总人口10202人;镇区总人口占全部乡镇总人口的比重为22.5%。

从镇区总人口看,镇区人口在0.1万人以下的乡镇有2个,占15.4%;0.1-0.5万人以下的乡镇有6个,占46.1%;0.5-1万人的乡镇有2个,占15.4%;1-3万人的有2个,占15.4%;3万人以上的有1个,占7.7%。

根据三集中的原则,按照崇明总体规划,未来将重点建设城桥镇、堡镇、陈家镇、新河镇、庙镇、长兴乡等。

如重点镇都达到2万人的规模,一般的镇达到1万人以上的规模。

到2020年,崇明岛60%的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100平方公里的城市化地区(建成区),占全岛面积的10%,集中60万左右的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约600人(人均占地约150平方米,高于国家建设部标准)。

剩下的20多万人口分布在其他10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地区,平均人口密度也就200人。

也就是说三岛的人口达到100万(其中崇明岛80万)也不会给崇明岛的生态环境构成压力。

(二)生活质量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虽然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但生态岛建设不能为百姓带来利益的话,就很难得到公众的支持,一种是“用手投票”,随着公众政治参与的增强和国家民主政治的建设,生态岛的建设中,居民的生活水平如不能得到较快增长就难以得到百姓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另外就是“用脚投票”,大量的年轻人转移就业,崇明旧将成为没有活力的老人岛。

如果只关注生态安全,不能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利益,难以被百姓接受,人们可能大量的迁出,最终影响崇明的发展。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崇明县常住人口数量一直呈下降的趋势。

其主要原因是崇明的非农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就业岗位不多,而种地又不挣钱,很多青年学生学校毕业后就通过各种途径来市区打工,另外一部分考上大学后也往往是有去无回。

部分崇明男青年进城后站稳脚跟,又形成新一轮的家属随迁。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国际社会讨论可持续发展时,不应只重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还应当注意对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社会生态系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实际上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同时重视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系统。

对社会生态系统的破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就业不足,因为就业是人们获得收入,维持生活的必要手段。

当然,要使每个人都能保持自己的尊严,只拥有就业机会是不够的,尊严只有在体面劳动中才能得到保障。

2006年末,崇明县有189425人在本年度内从事过农业,其中以农业为主要行业的农业从业人员有79303人。

其中,男性占34.6%,女性占65.4%;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0.5%,21-30岁占3.2%,31-40岁占7.9%,41-50岁占18.5%,51岁以上占6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