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崇明岛开发规划
对环境因 素的考虑 组织 现场 考察 对经济因 素的考虑 对交通因 素的考虑
四、若干战略问题
经济和产业结构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 交通建设问题 土地使用布局问题
(一)经济和产业结构问题
1. 2. 3. 4.
5.
6.
总体产业结构及崇明经济结构的可塑性 土地调整的可行性 旅游业:作为度假地的可行性 新型农业、生态农业:长江绿岛,海上 森林 工业和物流业:有所为有所不为 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小结
11 交通规划 世行“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系统”理念: 多等级、多方式的交通网络。 12 土地使用规划 特殊的区位和生态敏感性,特殊的开发 价值,生态建设项目最适合三岛的土地 使用内容。
三、框架
从经济、生态及交通系统研究入手, 提出概念性的三岛土地使用结构方案, 及相关政策建议。
用于第二阶段的深入分析 基于多方 案比较的 的优化 用地和空间结 构概念性战略 和政策建议
规划师运用规划杠杆参与地区发展决策
重视规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重视引进国际规划界新理念。 重视和当地规划部门的合作
实例:崇明岛开发规划
背景 理念 框架 若干战略问题 发展重点 经济结构 交通问题 土地利用结构
一、背景(开发的必要性)
加强上海与北面的苏、鲁两省经济协作 的契机 三岛开发要从“全国大联动” 出发,将 陆运与海运,长三角和上海,全国沿海 地带和上海结合。
2、开发的生态建设问题
1. 2.
可持续发展原则,目标是保护、建设海 岛生态资源,而不是以短期经济增长为 主要考虑。 生态建设规划纲要: 增加森林地区 建立一个环岛生态水系
增加森林地区
1.
发展林业的两个理由: 符合国家关于保护环境的国策 为上海提供经济增长的新机会。
森林对碳化物的吸收作用可带来生态保护收入。生产“清洁空 气” 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能强化崇明的特色---生态资源(湿地、野生鸟类),转为 旅游、度假服务。
6 产业结构调整 三产用地 7 农业的升级 退耕造林,退耕造园 8 流动的观点 资本、劳力流动。
9 可持续发展
当前的“生态保护”,为未来进行“生态建设” 生态保护的角度,防止出现有污染的产业, 从生态建设的角度看,应在崇明建设生态系统, 如生态水系和森林。
10 京都协议
生态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重效益。 崇明三岛开发目标:“长江绿岛,海上森林”。
(四)土地使用布局问题
1、用地布局基本原则
三岛土地的主要部分应用于生态建设项目,尤其是森 林建设。 严格保护野生鸟类、湿地保护区 在沿海通道与崇明公路交接处建物流中心。 新城、中心镇采用公共导向的开发方式, 开发密度自南向北渐低。
2、崇明用地概念性结构
崇明岛:生态农林业、度假旅游业及物 流中心,主要用地:生态农林业用地、 居住及产业用地、工矿物流用地。 四类开发密度:高密度开发、中高密度、 中密度、低密度开发。 低密度开发区属生态保护区,除有限的 生态旅游活动,一般不安排别的项目。
1. 2.
(三)交通建设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系统
经济和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充足的投资) 环境可持续发展(不同的交通行为和用地模式对生态 问题的不同影响) 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各阶层公平、充分利用的交通 系统)
交通建设的经济效益
整个区域的“增殖性影响”;交通沿线的“分配性影 响”;交通项目所在地“财政转移性影响”。三方面 影响的协调
高级生态会议中心的可能性。
(2)新型农业、生态农业: 长江绿岛,海上森林
现状 调整农业结构,减少传统农产品生产, 耕地转向林、牧、副业,发展生态农业。 例如森林产品(菌类)和新型蔬菜(生态型蔬菜)。 生态林业的经济效益 森林绿地每吸收1吨二氧化碳,5-10美元收入(联合国开发署)。
(3)工业和物流业:有所为有所不为
5 滨水地区的开发
不宜将全部岸线用作工业或港口使用。 上海开发大小洋山正是将港口向海口迁移的措施。
小资料:滨水地区开发的世界趋势
第一,港口建设向海口迁移,以获得更深的岸线。 第二,将城市建成区内的工业、港口设施迁出,滨水地区改作生活居住 使用,建成旅游、休憩、居住的综合区。
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小结
上海目标:国际城市。三产及其用地比重加大。 崇明产业结构从一产直接向三产,尤其旅游和 物流业转移。 工业不应成为崇明发展的主要产业。远期可发 展与生态保护、生态农林有关的工业。农业减 少传统农产品生产,转向林、牧、渔业发展。 产业布局,崇明岛生态农业(林、牧、渔)、 旅游、物流中心为主;
1、总体产业结构及崇明经济结构的可塑性
用地调整从可塑性最大地区着手,而崇 明可塑性和可调整性最大。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上海(2000) 1.8 47.6 50.6 芝加哥(1998) 0.001 30.1 69.9
土地调整的可行性
人口 (万) 人口密度 人/Km2 21705 1046 622 0.29% 土地面积 (Km2) 人口自然 增来生态环境的大背景 三岛开发的生态建设问题
(二)生态环境问题
1、大背景
国家层面---三峡大坝建设的影响
水量与江中沉积物减少,缓冲带淤泥减少,洪水 威胁增大。 南水北调,从长江口取水,可能导致入海口地区 水质盐化。
全球层面---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地面下沉,海水倒 灌,水质盐化。
2 联动开发
以不同地区的优劣势的互助互补来决定开发内容,追 求内涵意义而不仅是程序意义上的联动开发。
3 崇明三岛的定位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将崇明定位 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4 土地使用模式
崇明成为上海和江淅两省产业联系的物流、信息、技术交流中心。
二、理念
1 2 3 4 5 6
全局观念 联动开发 崇明三岛的定位 土地使用模式 滨水地区的开发 产业结构调整
7 农业的升级 8 流动的观点 9 可持续发展 10 京都协议 11 交通规划 12 土地使用规划
二、理念
1 全局观念
从长三角以至沿海地带讨论三岛开发。
市中心区 郊区县均
崇明
65.37
599
1100
-2.11%
(1)旅游业:作为度假地的可行性
旅游业的效益:
直接效益(食宿游及相应岗位),间接效益(如商业、 纪念品生产收入与岗位),及引发效益(非旅游业, 如建筑、家具装修、车辆维修等)。
以度假旅游为主。
森林漫步、保护区赏鸟、果林摘果、海 边观日出、参观渔村等。
2. 3.
增加森林面积的战略实施过程,从林农套种 逐渐过渡到林木和 林产品(菌、人参)
建立一个环岛生态水系
沿海大通道的建成,水质盐化将成为崇 明开发的“门槛”。 对策:建立一个包括运河网、人工湖系 统在内的环岛生态水系。
其它好处: 生物物种多样化和国家级湿地的保护。 使水上旅游项目(沙滩、水上运动等)成为 可能。
工业基础薄弱,产值与利润在各郊县中最低。 不应将工业发展作为未来开发的要素。 物流业的发展。沿海大通道的建设,使其作为 上海与苏、鲁及长三角北面联系的结点。物流 的主要职能:转运物资。从物资流通到技术、 信息流通中心。外迁工业与上海市联系的结点。 近期不宜“见深水就建港”。控制深水岸线, 备用。浅水岸线开发作生活居住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