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2讲 广西抗战史

第12讲 广西抗战史


文章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 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 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 利是中国的,并通过‚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 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 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 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 ‚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既 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 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我们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 胜利,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守卫长沙的第四军张德能部,不敌日军优 势兵力的进攻,长沙于 6 月18 日下午失陷。 日军沿湘江东岸突进, 6 月 23 日进抵衡阳近 郊,并继续南进,牵制衡阳外围的中国军队, 以孤立衡阳。担任衡阳保卫战的是第九战区第 二十七集团军的第十军,军长方先觉。
方先觉,为黄埔军校第三期高 材生,曾编入军校教导团。抗日战 争中,他参加过台儿庄战役。武汉 会战时,他参加南浔路作战,英勇 负伤,升任第八旅旅长、副师长。 1939 年南昌战役中战功卓著,是 年冬出击皖南青阳,血战七昼夜, 予敌重创,升任师长。 1940 年第 二次长沙会战中,率部阻击敌军于 金井、福临铺,因功获嘉奖。1942 年初,第三次长沙会战,方师固守 长沙妙高峰,当敌军第三、第六师 团之攻击重点,顽强坚守,被称为 ‚泰山军‛。后升任第十军军长。
正式确立‚持久消耗战略‛
‚七七‛事变爆发后1个月,国民政府在 南京召开有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等参加的 国防会议,经研究、讨论,最后决议‚全面 抗战,采取持久消耗战略‛。至此,持久战 成为中国全面抗战的战略总方针。在8月20日 颁发的《国军作战指导计划》的‚方略‛中 规定‚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 战指导基本主旨‛。
1937年冬的武汉军事会议上,国民政府军委 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建议,抗日的基本战略: ‚应采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加强敌后游击, 扩大面的占领,争取沦陷区民众,扰袭敌人, 使敌局促于点线之占领。同时,打击伪组织, 由军事战发展为政治战、经济战,再逐渐变为 全面战、总体战,以收‘积小胜为大胜,以空 间换时间’之效。‛据白崇禧晚年回忆,该建 议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
在保卫衡阳作战中,7 月27 日、8 月2 日, 中国空军两次向衡阳城内投下蒋介石的手令, 令方先觉军坚守衡阳城待援。但日军拼力堵截 支援衡阳的中国军队。 8月7 日,日军从衡阳城北门突入。是日, 方先觉与各师长联名,向统帅部发出‚最后一 电‛:‚敌人今晨由北门突入以后,再已无兵可 资堵击。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 决不负钧座平生作育之至意。此电恐为最后一 电。来生再见!‛
在1938年冬的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蒋氏提出新 的抗战策略:‚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 敌后方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国民政 府军委会随后在《第二期作战指导方针》,也将敌后游 击战提高到非常关键的程度,该方针要求全国抗日力量 ‚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 应敌后之游击部队,加强敌后之控制与袭扰,化敌人后 方为前方,迫敌局促于点线,阻止其全面统治与物资掠 夺,粉碎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企图‛。次年,国民党 军队即变更了战斗系列,1/3用于正面战场,1/3进入敌 后开展游击战, 1/3 在后方整训。敌后游击战正式成为 国民政府抗日整体策略的重心。
横山勇
日军为攻占衡阳调集了 充足的兵力和大量火力 , 日 军第 3 次攻击衡阳时 , 攻守 兵力为 7:1 。侵华日军总头 目烟俊六到汉口成立前进司 令部, 亲自负责后勤和海、 空配合, 第11军司令横山勇 亲到衡阳战地指挥, 日军各 部队长均亲临第一线督战 , 下级官佐一律带头冲锋。
衡阳保卫战中,各级军官身先士卒。第八团五桂岭争 夺战,半日之内连升了 5 个营长,均先后壮烈殉职。 葛先才师长亲冒毒气,率部恢复张家山阵地。周庆祥 师长在草桥北来雁峰附近苦战5昼夜,始撤守草桥以南 核心阵地,被称为‚核心劲旅‛。 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第十军伤亡极大,连杂兵 夫役亦抽调投入第一线战斗,状极惨烈。弹药短缺 , 各类炮经日军空袭已所剩无几 , 生活上除大米和盐外, 30 天断油, 没有青菜; 官兵中不少人患各种慢性病。 但士气仍十分旺盛,人人都抱着人在则城在, 誓与日军 血战到底的决心
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场上的贡献
早在一九三九年一月二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 发刊词》中,就明确承认了国民党军队在这两个战场上的 贡献。毛泽东说: ‚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由于上级领导的正确, 由于指挥员的英勇,由于人民的拥护;由于友军的协助, 这四者是八路军所以获得成绩的原因。其中友军的协助是 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 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 得到这样大的成绩。八路军的将士应该感谢直接间接配合 作战的友军,尤其应该感谢给予自己各种善意援助与忠忱 鼓励的友军将士。中国军队在民族公敌面前,互相忘记了 旧怨,而变为互相援助的亲密的朋友,这是中国决不会亡 的基础。‛
(三)衡阳保卫战
1944 年春夏起,日本侵华军发起了对中 国平汉铁路南段、粤汉铁路中段和湘桂铁路沿 线的猛烈进攻,代号为‚一号作战‛。其意图 为,打通大陆交通线,摧毁中国西南地区的中 美空军基地,以阻止对其本土的空袭,同时摧 毁中国国民政府继续抗战之意志,并‚切望借 此鼓舞士气‛。 5 月下旬日军调集了 8 个师团、 4 个独立旅团共 20余万兵力,开始发起向湖南 的进攻,日本动用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对 一个地区进攻所使用之最多的兵力。
首次提出持久战
1936 年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 秉承蒋介石的意图,在拟制的《民国二十六年 度作战计划》甲案中将作战指导要领写为:抗 日战争‚虽守势作战,而随时应发挥攻击精神, 挫折敌之企图,以达成国军之目的;于不得已, 实行持久战,逐次消耗敌军战斗力,乘机转移 攻势。‛这是第一次将持久战写入国防作战计 划。但很显然,这个计划中的持久战还不是战 略方针,仅是作战指导方针,其基本内涵是依 托多道阵地进行逐次抵抗。
国民政府的游击战策略
国民党军政高层很早就注意到了敌后游击 战对整个抗战胜利的重要性。1937年11月7日, 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如此表述他对敌后游击战 和整个抗日持久战之间关系的看法: ‚保存战斗力,持久抗战;与消耗战斗力, 维持一时体面,两相比较,当以前者为重也。 此时,各战区应发动游击战,使敌于占领地区 疲于奔命也。‛
(二)黄埔英魂
1924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 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 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 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 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 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 简称黄埔军校。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 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 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 革命才能成功。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 国的主要军力。
方先觉第十军官兵守卫衡阳城达 47 昼夜, 在日军猛烈攻击下,顽强拼搏,坚守待援,直 至阵地全毁,伤亡惨重。 8 月 7 日夜,方先觉 派参谋长孙鸣全与日军谈判,停止抵抗。衡阳 于8 月8 日陷落。 衡阳保卫战从 1944 年 6 月 23 号开始,到 8 月 8 号结束,历时 47 天,创下了以少战多,歼敌数 倍,击毙日本高级军官 300多人的辉煌战绩。日 本战史承认,此役牺牲之大令人惊骇,不独严 重地妨碍了打通大陆的日程,并且遭受了重大 伤亡,是苦难的战役。
黄埔军校校训
黄埔军校全名为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 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 (第六期有武汉分 校),军校在 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 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 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于 1927 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46年再改制 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政府迁台时迁至 台湾高雄凤山。
(一)国共抗战策略不谋而合
日本全面战争之前日中经济实力比较
日本全面战争之前日中军事实力比较
日本一个常设师同中国一个整编师的装备比较
抗战初期迷茫
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的抗日战略总方针, 或者说一般的方针,是‚持久消耗‛战略。这 一战略是随着中日关系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 化,直至全面抗战开始后才逐渐形成、确立的; 并不是如有些人所说的,似乎早在1932年‚一 • 二八‛淞沪抗战后就有了基本的战略构想。 蒋介石明确地说过:‚自从九一八经过一 • 二 八以至于长城战役,中正苦心焦虑,都不能定 出一个妥当的方案来执行抗日之战。关于如何 使国家转败为胜、转危为安,我个人总想不出 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只有忍辱待时。‛
战后,中华民国作为二战主要战胜国之一, 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据估计,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至 1945 年 9 月日 本投降之间,中国有 3500 万人以上死伤,直接 和间接经济损失达 6000亿美元。(1927—1936 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国民生产总 值在 1935 — 1936 年,增长 8.86% ,增长速度创 历史最高纪录。 1936 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约 230亿美元,为日本的1.8倍,占世界经济的近 4%,是近代中国经济的最高点。)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致词。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 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 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 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 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的三民 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 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 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 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 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 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 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 事政治著作。毛泽东在总结抗 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 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 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 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 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 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 利的战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