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者
【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对生态环境或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说明文。
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见解和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
语言生动准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明确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了解它的破坏作用、形成原因及学者的不同见解。
能力目标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能体会说明文抓住事物特征来说明事物的性质。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设想】
《生物入侵者》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
教师的职责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的诠释,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取科学知识,还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水葫芦破坏我国水环境的相关资料)同学们看到的这株绿色植物的名字叫水葫芦又名凤眼莲,原产于南美洲。
曾被预言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
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作为猪饲料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普遍推广。
后曾一度用它来净化污水。
可事与愿违,它给当地水中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破坏,目前我国每年因水葫芦造成的经济损失接近100亿元,光是打捞费用就高达5至10亿元。
学者们给这类生物起了一个形象的名称——“生物入侵者”。
大家了解这类生物吗?(不了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专门介绍“生物入侵者”的文章。
要想把一个事物介绍清楚,就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点,采用一定的方法来介绍。
接下来就来看看这篇文章是抓住“生物入侵者”的什么特征,如何介绍的。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阅读全文并思考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四、分析课文。
1、有没有同学告诉我,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其定义:“生物入侵者”是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原有的环境产生破坏作用....的生物。
2、那第2自然段飘荡几十千米后落地生根的蒲公英和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的鱼虾算不算是“入侵者”,为什么?
明确:作者所写到的蒲公英和鱼虾并不是入侵者,因为它们是通过自然途径来到异地,且没有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作用。
举这些事例能帮助读者更好的对“生物入侵者”作明确的界定。
3、文中主要提到哪些入侵者?它们是如何入侵的?又给当地带来哪些危害?
答:有斑贝和棕树蛇。
斑贝乘坐货船从欧洲大陆来到北美大陆,这里没有天敌,它们将五大湖内的管道几乎全占领了,人们为了清理更换输水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
(“到目前为止”能不能去掉?不能,表明数十亿美元是当时发稿时的数目,现在肯定更多了,可见作者写作的语言非常准确。
或者为了简洁起见,把“几乎”给去掉,行不行?不行,与事实不符。
)
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来到关岛,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
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斑贝——占领输水管道,耗资数十亿美元
棕树蛇——11种鸟类9种被灭绝,仅存两种随时有绝种危险
4、着重写到的两个例子是否能将其中一个略写,像文中提到的亚洲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一样一笔带过?
明确:不能,因为斑贝“侵占”输水管道的例子侧重于表现“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经济上的损害,棕树蛇吃鸟的例子侧重表现“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
作者围绕着“入侵者”破坏性的两个方面各举一例,使文章内容完整。
5、危害如此之大的 “生物入侵者”,人类是否已把它们消灭殆尽?比以往有增多的趋势,其原因是什么呢?
答: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它们达成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的目的。
6、结合这一自然段所举的事例及全文,想想“便车”是指什么?
是交通工具或者是贸易的货物,这样写更加生动形象,能吸引读者。
7、你能否还举出其他“搭便车”的事例?(从文中选取即可)
8、由此可见,社会发展块了,贸易随之增多,来往的交通工具或者是贸易的货物量就越大,它们入侵就越来越方便。
由此,也正体现了入侵者那一特点?
它们依赖非自然途径入侵,即通过搭乘人类的交通工具或者是贸易的货物入侵。
9、斑贝、棕树蛇、红蚂蚁和天牛等它们都是“入侵者”,那入侵者有哪些共同点?
(1)都通过非自然途径来到异国他乡(2)对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
由此可见,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说明。
10、你从哪些语句中特别能体会其危害之大?用了什么方法?
A人们为了清理更换输水管道已耗资亿美元。
B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数量也在与日俱减。
(列数字)
11、那为了突出“非自然途径”,作者又用了什么方法?
(举例子)
通过这些有效的说明方法有效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相信你现在对“生物入侵者”非常清楚了,作者就是采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抓住其特征来介绍,阅读说明文也应该是抓住对象,把握特征。
可见,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能有效帮助我们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五、学以致用
在另外一篇说明文中,看看作者介绍什么,采用什么方法介绍它的特征?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