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约瑟之谜”【摘要】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然而为何古代自然科学发达的中国却没有赢得这个荣誉,史称“李约瑟之谜”。
本文论述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背景,并从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地理条件及中国古代科技自身的弱点分析了没有始于中国的原因。
【关键词】近代自然科学封建体制儒道思想地理条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极其光辉灿烂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指出:“中国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水平”。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称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然而,古代发达的科技水平为何没有能扣开近代自然科学之门?这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问题,史称“李约瑟之谜”。
1 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背景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摆脱宗教神学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1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1.1.1十字军东征。
渡过了500年最黑暗的年代后,1096年到1291年,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罗马教廷在“拯救圣地”的名义下,对地中海沿岸各国进行了9次、近200年的侵略性远征。
侵略战争给欧洲带来了巨大影响,客观上打开了东方贸易的大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而且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温床,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这个时期传到了西欧。
到14世纪末,欧洲已经有近70所大学,这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削弱了教会的思想统治。
1.1.2工场手工业和远航探险。
约14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标志为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对原材料、市场和资金的需求都进一步扩大,为满足需求,工业主们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15世纪末,航海探险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除商人外,政府也参与了其中,如葡萄牙王子恩里克。
航海探险的需要推动了近代气象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从历史中也可以看出,航海探险也造就了15世纪之后一批大国的崛起,葡萄牙、西班牙都是由于航海而成为那个时期的强国。
1.2思想大解放运动1.2.1文艺复兴。
15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宗教神学的黑暗统治和封建专制,借助复兴古典文化运动,利用古希腊文化中蕴藏的民主思想、理性主义和探索精神与宗教神学的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经院哲学相抗衡,他们宣扬人文主义,反对神道,反对禁欲主义,以歌颂人性、提倡人权。
文艺复兴为自然科学发展创造了民主的学术空气,提供了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把人们的眼光从神转移到自然界和人类自身。
1.2.2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否认教皇享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威,其本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向罗马教会发动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运动,目的是建立符合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教义和新教,新教主张的用理性发现宇宙的秩序和法则等思想信念鼓舞着每一个人,不仅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而且促进了近代科技的兴起。
1.2.3科技革命。
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推动下,自然科学要求独立发展。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使整个基督教教义发生了动摇,进而把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拉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
2 近代自然科学未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分析2.1长期封建制度的束缚2.1.1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在中国开花结果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相联系的,考察近代自然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就必须要同资本主义为何未在近代中国产生和发展联系起来。
我国是建立在农业之上的陆地国家,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较大规模的工商活动被政府控制,而私商的活动和私营手工场的发展则往往构成了对现存秩序的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够像欧洲那样使工场手工业发展起来。
农民靠地吃粮,也不可能像欧洲那样出现航海探险。
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压制商业资本和手工业资本的发展,由于社会经济的封闭性,对外贸易与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不像西方国家那样重要,明代由于倭寇侵扰,还常有“海禁”,清朝统治者更是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经济结构限制了商品的流通和人员的交流,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分工协作的大生产发展,这一切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也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1.2封建专制的思想统治对科学技术发展一直是阻碍因素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对国民的思想一直是禁锢的。
这种禁锢在明清更加严厉,实行八股文取士,大兴文字狱,在严重的精神禁锢下,学术空气一片死寂,新思想新事物无法生长。
科举制度使广大知识份子把埋头读经当成跻身官场的必由之路,很少有人真正致力于科学和真理的探索。
官学不分,重本抑末的政策,又在社会上形成重文章轻技术的风气,视科学技术为方技之类的下流之物,这也极大地妨碍了人们对科学的探索。
而这时的西方却是另一番景象,思想解放的浪潮方兴未艾,他们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吸收古代希腊、罗马、阿拉伯的科学文化,一方面以高度的热情去探索新的社会问题和自然界的奥秘。
此时,中国以前先进的教育已经不能同西方教育同日而言了,国人依然潜心古籍,埋头注疏、考据。
2.1.3封建统治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们不可能像资产阶级那样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谋取更大利润的手段以及巩固自己统治的工具在封建的中国,科学和技术实行的是官办,这有它的好处,就是可以集中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也有很大弊端,最主要的是这些官办的科学技术是以满足封建统治的需要为目的的,这种局限性就不可能使科学技术对生产、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在官办科学技术事业中,科学技术人员大多把工作视为敷衍官差,探索自然奥秘和发明新技术的职责早已被受禄任事的封建官僚体制所冲淡,历史上,甚至记载了不少在科学技术工作上弄虚作假,涂改造假的事,而且贪污成风,在这种情况下,近代科学技术又如何能够发展呢?2.2儒、道思想对国民的影响这两家思想对国民思想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儒家强调人伦常理、习俗传统,比如三字经中指出的“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人们被告之有许多“条条框框”要遵守,要在这个“条条框框”之内办事,否则就会出问题,这造成了大多数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整个中国的精神文化形态受着“条条框框”的制约,谁有了突发奇想,便被认为是不正统的思想,得到的不是鼓励,而是打击。
道家强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统万物的自然和永恒常在的道,此道乃自然的法则。
从某种程度上说,道家思想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先驱,虽然道家本身没有产生科学,但它实在是丰富地蕴含了科学。
但道家对实验的方法既未加以明确,也未建立一套严密的系统,道家对自然深感兴趣,却不信赖理性和逻辑,但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正是对自然的兴趣、理智和逻辑三者的结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家又未给科学的发展提供沃土。
2.3中国古代科技自身的弱点,不具备扣开近代自然科学之门的条件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较早,古代科技在这个时候迈开了比较大的步伐,古代虽技术发达,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也很细致,但从总体上偏重于实际应用,理论性不强,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科学方法。
哲学和科学的严重脱节也不利于使关于自然界的知识整理总结成理论体系。
这种弱点,使中国实际应用的技术很发达,但形不成系统的理论,没有理论的支撑,自然科学没法大踏步的前进。
2.4中国的地理条件的影响中国东边是黄海、东海,南边是南海,西边是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北边是戈壁沙漠,而欧洲是一个岛群,四周是波罗的海、地中海、黑海。
两种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的是中国的农耕文明和欧洲的商业文明,中国根本就不具备航海探险的条件,大部分国人一辈子不曾看到海,与他们相伴的只有黄土地,土地为他们提供了粮食,他们便安于现况,这也就造就了我们中国农民的纯朴。
这种地理上的阻隔使得古代中国基本上在封闭的状态下发展科学技术,缺乏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沟通,长期的封闭状态又强化了儒家、道家的思维方式,可能仅存的那点发明创造的灵感也被淹没在了黄土地里。
而欧洲不同,少量的土地,使得大部人去经商,商人经商首先要用的是抽象数字,其次才是具体的东西,这有助于数学和数学推理的发展,也有利于抽象思维的培养,为了货物畅销,他们必须鼓励工艺创新,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因此而带动。
3 结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统治阶级的意志等众多因素。
而近代自然科学未产生于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体制,在这点上与洪英俊的观点相同,此外还有学者把主要原因归结为文化、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科技水平总体上弱于发达国家,从历史的角度找出原因,以史为鉴,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道行思,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历史照亮行程。
参考文献:[1]英·李约瑟著,陈立夫译.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460.[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7,572.[3]清华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科学技术史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2:27-29.[4]杜石然,范楚玉,陈美东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5]陈瑞英.中国近代自然科学落后的若干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3):22-24.[6]潘永祥.自然科学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37-39.[7]洪英俊.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体制原因[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1,18(1):94-96.[8]毛建儒.文化在中西技术发展中作用之比较[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1):13-19.[9]赵显明.“李约瑟之谜”的哲学与社会学探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1):45-49.何彬(1962-),男,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应用核物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