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真红茶项目书

道真红茶项目书

世界银行贷款贵州农村发展项目道真县红茶基地投资建议书编制单位:道真自治县畜牧产业办公室申报单位:道真自治县人民政府编制时间:二〇一三年八月目录1.项目建设单位----------------------------------------2 1.1公司名称-------------------------------------------2 1.2公司注册日期---------------------------------------2 1.3目前业务-------------------------------------------2 1.4目前财务状况---------------------------------------21.5目前业务关系---------------------------------------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目标------------------------------2 2.1项目背景-------------------------------------------2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42.3项目建设目标---------------------------------------103.项目建设规模现状、市场和发展趋势分析-----------------10 3.1项目建设产业现状----------------------------------103.2市场和发展趋势分析--------------------------------114.项目建设规模和投资概算-----------------------------14 4.1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14 4.2项目建设内容构成----------------------------------144.3项目投资构成--------------------------------------145.项目资金筹措---------------------------------------156.项目组织管理---------------------------------------16 6.1项目管理机构及业主--------------------------------166.2项目实施管理及后续管理机制------------------------187.项目效益和贫困影响分析-----------------------------24 7.1项目效益------------------------------------------24 7.2贫困影响分析--------------------------------------25道真自治县生态节能红茶基地投资建议书1.项目建设单位1.1公司名称: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硒锶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1.2注册日期:2013年8月1.3目前业务公司从事以茶园建设、茶叶采集、绿茶加工、周边茶园夏秋茶收购及红茶加工为一体的生态节能农业项目的开发工作。

目前公司刚刚成立,注册资金为50万元,完成茶园征地—亩,租地—多亩,建成绿茶、红茶加工厂—栋—平方米,办公楼及各功能辅助用房—平方米。

1.4目前财务状况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贷款资金—万元,债务/股本比—。

目前公司各项业务处于投资建设中,无营业额及利润。

1.5目前的业务关系目前,成立夏秋茶收购专业合作社,与周边茶园签订了夏秋茶收购合同,公司正在扩大完善红茶加工厂,并与国内各大红茶销售商结盟,快速将公司产品销售自全国,同时根据产品生产量逐步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产品直销点。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目标2.1项目背景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东经107°21′~107°51′,北纬28°36′~29°13′。

其西北、东北与重庆直辖市之南川市、武隆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毗邻;西南、东南分别与本省正安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

全县总面积215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4.8万人,其中仡佬族18万人,辖10镇4乡83个村(社区)。

201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7.4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65亿元、第二产业2. 71亿元、第三产业9.07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1.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93元,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据《道真县志》记载“道真种茶有300多年历史”。

“七十年代,遵照毛泽东同志‘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创办了社队茶场,先后从湄潭、浙江、福建等地引进黔湄419、412、502、303良种扦插苗100万株、福鼎等优良茶种55万公斤,从云南引进大叶茶种苗22.7万株,到1978年底,全县种茶面积已发展到38630亩,有大小茶园220多个。

当时的洛龙茶场生产加工的眉茶、红茶等产品,直接通过广州国际交易会和上海口岸公司,远销非洲的苏丹、扎伊尔等国家,享有很高的声誉。

20世纪八十年代,道真县已成为贵州省7个产茶基地县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道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首先对国有茶场实行改革改制,加快了茶产业发展步伐。

到2003年,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全县继烤烟之后的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之一,与西南大学建立县校茶产业技术合作关系,科学发展茶产业。

之后的几年间,先后引进名山131、名山213、福鼎大白茶等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并示范种植5000亩,调动了周边农民种茶的积极性,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展。

2006年,遵义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百万亩茶叶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遵府办法[2006]96号),道真县被列入遵义市北部以湄潭为中心的茶产业带,茶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009年道真跻身全省18个中央财政扶持茶产业重点县;2009~2011年,获得中央财政3000万元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扶持;2009年—2010年新植无性系良种茶园5.13万亩,2011年3万亩建设任务也已基本完成。

近年来,为了提高道真茶叶品牌知名度,培育和拓展茶叶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突显规模经济,实现道真茶叶“抱团出海”的目标,政府牵头组建了“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西施茶业(集团)公司”,坚持“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加工工艺、统一品牌、统一市场推介”的原则,对现有茶产业进行了全面的整合,使道真茶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随着种茶业的发展,各种问题接踵而来,道真县的茶叶主要以明前茶为主,夏茶和秋茶用的人却少之又少,因此造成了上万吨夏秋茶的浪费,茶农在夏秋两季的收入更是寥寥可数。

本项目就是在规范发展自身茶园发展的同时,建设红茶加工厂,以收购夏秋茶用于制作红茶为主,对剩余资源合理利用,解决夏秋茶的浪费问题,对推进生态茶园发展,促进茶园增效,茶农增收,提高茶农生活水平,提高茶叶产品质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项目建设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茶业的需要目前道真县茶园建设初具规模,有8.665万亩茶园,但多以新建茶园为主,投产茶园面积仅2.007万亩;设计初、精加工能力1900吨,年总产值近6492.3万元,“仡山西施”、“仡佬玉翠”。

“仡佬银芽”、“芭蕉山雪芽”等品牌等在区域市场上享有一定的声誉。

茶产业初见雏形,已成为道真县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之一。

根据前期茶产业调研报告,全县茶园主要分布于玉溪镇、上坝乡、河口乡、忠信镇、洛龙镇、大磏镇等10个乡镇的47个村,面积约8.665万亩,玉溪镇、洛龙镇、忠信镇3个乡镇茶园面积达上万亩,玉溪镇茶园面积甚至达2万亩以上。

其中50亩以上茶园基地47个(通过有机认证8个,面积6559.7亩),连片1000亩以上基地4个;规模达5000亩以上的种茶专业村5个,10-100亩种茶大户452户,100-1000亩基地24户。

茶园生产能力674.5吨。

道真茶叶销售方式主要为直销或批发,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湖南、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山东、重庆、贵州等省市,2012年更有部分产品销往荷兰等国外地区。

道真县曾是我省重点产茶县之一,茶叶生产有一定的规模。

但是道真茶叶至今未能真正形成一个产业,更未能突现一个产业的优势和应有的效益,同时在红茶的制作与生产上更是寥寥可数。

实施本项目,建立红茶基地,丰富道真县茶叶产品种类,完善道真县茶叶生产链条,是培育壮大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道真茶业的需要。

2.2.2项目建设是合理利用剩余资源,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道真茶产业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县仅有4个专业人员,加上技术依托单位西南大学又远水难解近渴,茶农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没有安全感,管理粗放,生产效益不高。

同时道真县的茶叶主要以明前茶为主,夏茶和秋茶用的人却少之又少,因此造成了上万吨夏秋茶的浪费,茶农在夏秋两季的收入更是寥寥可数。

茶农看不到希望,对茶产业渐渐丧失了兴趣。

针对此问题,道真自治县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和贵州茶叶研究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

依托贵州茶科所与国内知名茶叶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生产加工技术体系;聘请权威大学院校、医疗食品机构专家对人体所需的硒锶微量元素进行研究,科学界定我县茶叶中的硒锶功效;通过委托培训、外出培训和请专家进来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茶叶专业技术队伍;进一步加强县、乡茶叶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齐全合理。

同时公司收购夏秋茶用于制作硒锶红茶是对剩余资源的合理利用,其实施不仅可以为茶农带来新的利益增长点,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和茶产业链条的延伸,而且还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相关产品的质量和产业层次,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提高茶产业地位,对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具有积极的意义。

2.2.3项目建设有利于农村发展问题的解决,是增强服务“三农”能力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2009年“一号文件”提出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实方的提高,“三农”问题已经被摆到各项工作的层面上,“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影响到千百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

加快特色地方产业的发展步伐,通过实施本项目,切实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之一。

从当前和相当长一个时期来看,发展以红茶为主的茶叶生态节能种植是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

2.2.4项目建设是提升合作社经营效益,是提高茶业的市场竟争力的需要做大做强茶产业,不仅要解决茶叶种植和加工的质量问题,同时要解决产品的市场销售问题,就要求用产业化经营模式来理顺和延伸茶叶的产、供、销链条,做到能把茶叶种植制作出来、出来,卖得出去,产业有发展,企业有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