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栽培田间管理方法
1. 中耕除草及培土
一般情况下,马铃薯田的中耕除草结合培土进行。
通过中耕可以提高土壤温度,疏松土壤,破除板结,改善土壤透气性,调节水气比例,促进根系健康生长和匍匐茎发生;还可促进有益微生物活动,提高养分利用率;清除杂草,减少养分消耗及病原菌寄生和传播。
培土可加深结薯层次,增加结薯数量,有利于块茎膨大,在生长中后期可避免绿头薯发生,防止晚疫病等病菌进入土壤危害块茎,造成病烂薯。
正如农谚所说“山药锄个狗爪爪,秋后结个大疙瘩”。
在晋西北及晋北马铃薯产区,往往忽视了这一操作程序,使结薯率降低,绿薯率高达30%左右,在雨水比较多的年份,烂薯现象普遍发生。
因此,应该改变这一粗放耕作方式。
中耕培土的时间、次数和方法要根据当地栽培制度、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
北方一季作区春播后12~15天,用耙子轻轻耙垄面3~5厘米覆土,可起到保墒、提温、消灭杂草和促进早出苗的作用。
一般中耕除草培土2~3次,即齐苗后进行第一次深中耕浅培土,但春旱严重时可适当浅中耕晚培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第二次在现蕾期进行,应中耕加厚培土,促进匍匐茎形成;封垄前进行最后一次作业,应浅中耕高培土,防止薯块露出地表被晒绿。
最终使垄的高度达到15~20厘米,培成宽而高的大垄。
对于马铃薯一季作区的干旱地,在刚进入雨季就开始培土;地膜覆盖马铃薯,出苗后要及时破膜放苗,并用土将破膜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