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之源,以消阴翳。)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1.木曰曲直、 4.水曰润下
2.火曰炎上、
3.土爰稼穑、
5.金曰从革、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确定治则和治法 (1)治则 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相克——抑强扶弱
(2)治法
滋水涵木法 益火补土法
滋肾阴以养肝阴
温肾阳以补脾阳
健脾气以补肺气 养肺阴以滋肾阴 疏肝健脾
相生治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补脾利水
泻肝清肺 泻心火滋肾阴
中医基础理论 之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五行相乘:相乘为过度的克制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 行 相 乘

相乘



如:“木乘土”或“土虚木乘”
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五 行 相 侮
相侮 水 火


如:“土反侮木”
相乘和相侮发生的条件:
A.某一行太强;
B.某一行太弱
五行乘侮规律示意图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阴盛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伤阳 阳盛
伤阴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余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阴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其
阳虚
不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阴虚
阴不制阳
虚热证(阴虚则热) 阳虚(阴损及阳)
不能生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阴虚(阳损及阴)
不能生阴
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衰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的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 平衡,促使阴平阳秘。
相克治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相生的治法如:滋水以涵木
中医基础理论之 藏象学说
戴幸平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 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 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 反映于外的征象。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脾、肺、肾。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胆、胃、大 肠、膀胱、三焦。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 本条件。
《素问.天元纪大论》:“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四)阴阳的消长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五)阴阳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五)阴阳自和与平衡
《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奇恒之腑(略):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脉、脑、 髓、骨、女子胞。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二)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藏象学说内容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略) 脏腑间的关系(了解)
五脏 —心
位置:
生理功能:
主血
主脉
主藏神
心主血
(1)主生血(心阳化赤)
水 谷 水谷 精微 水之 精微 津液

脾 谷之 精微
营气

血液
(2) 主行血
心藏神
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和情感活动
心的生理特性
1、主温煦:温煦全身 2、君主Biblioteka 官,神明出焉 3、喜静而恶躁,恶热恶火
心的外合外候
《难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相生,子母 火
五 行 相 生



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内经》: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相克 所胜所不胜

五 行 相 克



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
衡协调的关系。
生 木 克 生 火
2.相克关系传变
(1)相乘 (2)相侮
母子相传 心病子
母 病 及 子 母病及子 病 及 母 木乘土
相乘
肝旺乘脾
肝(旺)
脾病
我克 克我
脾(虚)
肾病
子病及母
肝病
土侮木
木 侮 金 金 乘 木 肺
脾虚肝乘
相侮
肝旺侮肺
肺(虚)
克我 我克
肝(旺)
肺虚肝侮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的颜色、气味 2.控制疾病的传变
木 例:正常情 况下金能削 木,若木质 太硬,或金 属太软、太 薄,非但不 能削木,反 而倦刃缺口 相侮


金 相乘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心—火、肺—金、脾—土、肝—木、肾—水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传变 (1)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到子脏。 (2)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到母脏。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五脏属阴,六腑为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阴阳偏衰
阴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伤阳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实热证(阳胜则热)
阴阳 偏盛
阳盛
阴 阳 失 调
阴阳 偏衰
伤阴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