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第七章文学接受第一节文学接受的构成一、读者的作用和地位与其说读者是某种“人”,毋宁说读者与“作者”一样乃是人处于某种活动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

只有当个体(人)投入对文学阅读活动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文学接受中的“读者”才得以生成。

“读者”的演化,古典时代:被忽视的读者,孟子:以意逆志亚里士多德:“净化”观念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躍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然则我自做我之《金瓶梅》,我何暇与人批《金瓶梅》?全以我此日文心,逆取他当日的妙笔,则胜如读一部《史记》。

接受美学及其之后的“读者”文学作品首先是为接受者而写的。

……在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个三角形中,读者不只是被动的一端,一连串的反应,它本身还是形成历史的又一种力量。

读者的作用文学活动的主体*文学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精神生产活动,它存在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之中;作家和读者构成文学活动的主体。

主体特征: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主体是存在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的整体性的人,必然要受到文学活动以外的各种社会性因素的制约和决定。

*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阅读,同一读者在不同时间、不同语境、不同心境下对同一文本的阅读,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同。

读者的主体性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自由读者的主体性•对应的客体•审美活动的方式•审美活动的运思路线、顺序•审美创造的思维方式•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者•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品二、从潜在的作品到现实的作品•未经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作为“物”的客观存在,仅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

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欣赏,潜在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才能被激活,成为活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潜在的艺术魅力及其思想感情的深刻性、艺术上的微妙性,也只有靠读者积极的领悟、玩味,才得以实现。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过程阅读前的素养储备文本阅读与审美感受艺术鉴赏与审美评价一、阅读前的素养储备⏹语言接受能力⏹生活体验⏹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动机,指在文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行接受活动的心理内驱力。

在接受动机的驱使下,读者调动相应的全部主体力量展开对文本的接受行为。

审美动机娱乐、消遣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借鉴动机批评动机二、审美感受文本的阅读与文学形象的重新建构经过读者能动创造重新建构的文学形象,同作家创造并试图表达出来的形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学形象的构建还包括对于文学文本字里行间涌动着的情感的创造性体验⏹审美感受在文学阅读中的核心地位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审美感受,指读者在阅读文本、重新创造艺术形象的同时,对重建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的感知、领悟和欣赏。

审美体验文学审美感受的独特性文学的媒介——语言符号不及物性:不能直接诉诸可视形象,需要读者在理解语言文字符号之后进行想象。

承载理性和历史性三、审美评价作为整体的文学接受活动交叉共生整体性视野融合第三节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一、文学接受与二度创造二度创造的意义二度创造,指读者在阅读、欣赏文本过程中在心理-精神层面展开的、不同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的艺术创造(首度创造)的再创造活动。

二度创造是建立在读者自由、能动性基础上的审美再创造。

二度创造的历史继承和发展就个体的读者而言,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不是一次就完成了的,而是往往要经过多次的阅读和再创造。

从理论上来说,对文学作品二度创造的空间和可能性同样是无限的。

对某部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实质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前人。

二、文学接受的共通性与差异性文学接受中的差异性、共通性及其关系文学接受的共通性文学语言的把握文学形象的把握文学意蕴的诠释具体的文学文本的价值评价共通性与差异性原因之阐释☐共通性保证了文学阅读的有效性和交流的可能性;差异性是文学生命延展的动力和表现。

缺少共通性,文学接受无法达成;缺少差异性,文学接受将走向死亡。

共通性与差异性原因之阐释文学言语结构的稳定性,是共通性的客观基础,而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则又构成差异性的基础。

人类文化、社会的变动性和共通性。

人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统一。

“共通感”(sensus communis)•康德:《判断力批判》•指称那种无概念但却具有普遍性的先天主体能力。

•内在理论逻辑推演的结果的话。

三、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经典”与“经典化”经典是指一个文化所拥有的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文学经典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的作用。

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的互动经典化过程中的文学接受经典化过程中的文学接受只是从经典形成的角度来观照文学接受活动及其结果。

文学的创造性部分地来自于时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带来的冲击。

“伪经典化”现象,即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非文学原因将某部作品人为拔高,使之一度获得本应只有经典才可能获得的影响和地位的活动。

经典对于文学接受的影响经典的正面影响集中表现为对读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改进、丰富和完善。

经典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容易使读者产生某种审美的惰性。

对当前大众文化中某些戏仿经典和颠覆红色经典的现象的评析对于经典的关注(颠覆)传达出大众文化的一种焦虑。

在这种焦虑中,大众文化开始从经典谱系中寻找消费符号,以熟悉的人物讲述异类的故事,在故事中传达消解崇高、追求世俗幸福、反英雄、比“矮”的世俗精神。

对经典的颠覆(尤其是“红色经典”),从反面说明了经典自身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正是由于文学经典所具有经典意义,对之进行颠覆和改编才可能产生“惊世骇俗”的刺激性,成为公众话题。

第八章文学批评第一节文学批评的性质、原则及其意义一、文学批评的含义和性质⏹文学批评,英文作literary criticism 或criticism of literature。

⏹《文心雕龙•论说》:“评者,平理”;“论者,伦也”。

⏹当代:文学批评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阐释和评价。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现象的普遍性的分析和概括。

(普遍性)文学批评:注重具体或个别文学现象的分析和概括。

(当下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互动联系:都属于文学的研究、传承、传播、发展等环节,属于社会的文学教育与文化发展活动的一部分。

文学批评的性质历史上有关文学批评的性质的学说主要有三种:艺术说、科学说和意识形态说。

“批评是艺术”说认为文学批评是一门“艺术”或“创作”,批评家需要具备艺术素养、想象力和语言才能等,并用艺术的方式去批评艺术。

“批评是科学”说主张批评具有科学属性,需要冷静和理智。

“批评是意识形态”说强调批评反映不同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意志、利益,是特定话语与社会权力关系发生冲突的敏感地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二、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标准⏹文学批评的原则:文学批评所遵循的价值评判尺度。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原则: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

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基本原则和最高标准第一,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批评活动的一条基本原则。

第二,马克思主义原理蕴含着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

第三,美学的与历史的观点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

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具体的批评标准☐文学批评标准:人们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具体尺度。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辩证统一。

思想标准:批评家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思想或意义内涵的价值尺度,具体体现为对于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的评判。

第一,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在艺术地再现社会生活画面时所达到的逼真程度。

第二,倾向性。

倾向性是指文学作品流露的作家社会利益的偏向程度。

第三,情感性。

情感性是指文学作品与作家主体态度的契合程度。

艺术标准:批评家据以衡量文学现象的艺术性的价值尺度,具体体现为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第一,语言形式的创造性。

语言形式:语词运用与组合、文体构造、结构设计乃至抒情与叙事方式。

创造:由内向外的表现、从无到有的创新、独一无二的独创。

第二,艺术形象的涵摄性。

艺术形象的涵摄性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具有鲜活、独特和概括等特性。

第三,阅读余味的深厚性。

阅读余味的深厚性是指文学作品在读者阅读中产生的余意的深厚与绵长程度。

三、文学批评的意义文学批评的意义,是指文学批评在文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作用。

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体现社会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力。

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体现社会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力。

文学批评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表达出特定价值观念与理想,由此对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方法一、文学批评的类型文学批评类型是文学批评原则的具体运用的结果,是指文学批评论著所体现的评价取向形态。

鉴赏型批评是一种侧重于鉴定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人文情趣、审美品位和笔墨韵味的批评类型。

认知型批评是一种侧重于学理地评析文学现象、体现认知冲动的批评类型。

实用型批评是一种侧重于从社会教化效果评论文学现象、适应社会整合需求的批评类型。

消遣型批评是一种侧重于报导文学的相关新闻逸事、投合读者消闲需要的批评类型。

二、文学批评的方法⏹文学批评方法,是指文学批评过程所呈现的批评视角、阐释重心和评价系统等的综合轨迹。

一种注重探寻作品与作者经历和人格的联系的批评方法。

一种通过考察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评价作品的批评方法。

一种通过考察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评价作品的批评方法。

一种侧重呈现作家创作感兴并唤起读者相同感兴的批评方式一种依托现代语言学而发展起来的关注文学的语言组织及其在文化中的功能的批评方法。

三、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互动⏹理论对批评的指导作用⏹批评对理论的促进作用理论为批评提供特定的氛围或意向理论为批评提供特定的出发点或观点理论推演出特定的应用性批评。

文学批评的新发现被总结提炼成新的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向文学理论发出挑战。

理论的批评化。

批评的理论化。

当代文学理论走向跨学科化。

乔纳森•卡勒论当代理论的四种特征跨学科性分析性和沉思性常识批评反思性罗伯特•艾伦论传统批评与当代批评传统批评:艺术作品的自律性当代批评:文本与惯用技法之间的关系传统批评:艺术家中心当代批评:注重文化产品制作的环境传统批评:意义是一件艺术作品的特性当代批评:意义是读者或读者群体参与文本的结果传统批评:确立作品意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划分经典杰作的等级体系当代批评:审视已有准则,扩大研究范围,包括非文学与关于文本的批评理论话语当代文学批评新特征:第一,跨学科性。

第二,文本修辞性。

第三,意义开放性。

第四,批评与理论趋同性。

第三节文学批评实践一、文学批评的主体⏹文学批评的主体是指文学活动中的批评者或批评家角色。

⏹文学批评者的主体性:批评者具有独立人格,通过具体的文学批评行为展现出独立自主的人格魅力。

批评者需要具备的主体条件:第一,审美感受力第二,理性分析能力第三,文学史眼光第四,社会关怀v二、文学批评的写作1.以诗论诗式一种以诗歌方式去传达批评意见的批评文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