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发酵过程的放大

第八章 发酵过程的放大

第八章 发酵过程的放大
“发酵放大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 A.E.Humphrey
就目前为止,生化放大过程一直是一 个难题。
虽然很难用理论分析,但是并不是放大 问题没解决就不能放大,反应器的不足 可以通过工艺及控制手段来弥补,工艺 的欠缺也可以通过改善反应器型式来修 正。
主要内容
2、接种方式不同,摇瓶是吸管加入,发酵罐是火焰 直接接种(当然有其他的接种方式),要考虑接种时 的菌株损失和菌种的适应性等。
3、空气的通气方式不同,摇瓶是表面 直接接触。发酵罐是和空气混合接触, 考虑二氧化碳的浓度和氧气的融解情况。
4、蒸发量不同,摇瓶的蒸发量不好控 制,湿度控制好的话,蒸发量会少。发 酵罐蒸发量大,但是可以通过补料解决 的。
➢ 第一节 发酵放大的原则及方法 ➢ 第二节 以摇瓶取得数据为依据进行发酵过程和发
酵罐放大 ➢ 第三节 小型罐到大型罐的放大
工业发酵过程的放大
第一阶段 实验室规模,进行菌种的筛选和培养基的研究
第二阶段 中试工厂规模,确定菌种培养的最佳操作条件
第三阶段 工厂大规模生产
第一节 发酵放大的原则及方法
2.供氧方面的阻力
于氧:是k1气难1 膜溶;气体:,气所k12 液以界面即;液膜:处液1的膜k13阻;力是:主发要酵k14阻液力;来由
源;
k3
3.耗氧方面的阻力
传递k:;18 胞k15 外:液为膜耗;氧方:面k菌6、的k1k丝67 阻丛力;主要:来细源k1胞7 ;膜另;外
:胞内 受菌
体生理及培k养8 基成分如pH不适、代谢产物积累等影响。
以kLa为基准的比拟放大法
有的菌种在深层发酵时耗氧速率很快, 因此溶氧速率能否与之平衡就可能成为 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耗氧速率可以用实 验法测定。在小型试验发酵罐里进行发 酵过程,用适当的仪器记录发酵液中的 溶氧浓度。
KLa--氧传递系数是什么?
二、氧的传递和传质方程式
一、传递途径
1、气泡中氧→气膜→气液界面→发酵液→胞外液膜→细 胞膜→细胞内
发酵罐的类型很多,所适用的体系也各 异,因此发酵罐的放大是比较复杂的。
一、发酵罐的放大原则
(1)几何相似 即按小的与大的装置 各部分几何尺寸比例大致相同放大。但 是,为了避免设备直径过大,大设备的 高径比往往大一些。
定拌而功(确率2)定)恒搅定拌等转体速积。功(率Pg放指大通气由时Pg的/V搅恒
以Po/V相等为准则的比拟放 大
对于溶氧速率控制的非牛顿发酵液系统, 把Po/V相等作为比拟放大的准则就非常 方便,同时也避免了微生物参与所带来 的计算kLa的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 Po/V与传质系数之间的 确存在着重要的关系,但Po/V相等并不 意味着kLa相等。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 联系。
其他的比拟放大方法
(一)恒周线速度
丝状菌发酵受剪率、特别是搅拌叶轮尖 端线速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如果仅仅保持kLa 相等或Po/V相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失误。在 Po/V相等的条件下,D/T比越小,造成的剪率 越大,也有利于菌丝团的破碎和气泡的分散, 这对于产物抑制的发酵有重要意义。所以,对 于这类发酵体系,搅拌涡轮周线速度也被认为 是比拟放大的基准之一。
可以忽略kHL ,则 ,此时K气G 体kG溶解的阻力主要来自于气膜阻力;
同理可得:
,对于K1L 难 H溶1 kG 气k1L 体如O2,H很大, ,此时气体
溶解K的L 阻k力L 主要来自于 。
kL
三、传质方程
以上只是讨论氧溶解的过程,对于整个发酵工艺控制来讲,作 为控制工艺的参数还需要从整个发酵罐对氧的需求来进行调控。
其他的比拟放大方法
(二)恒混合时间 混合时间的定义是把少许具有与搅拌
罐内的液体相同物性的液体注入搅拌罐内, 两者达到分子水平的均匀混合所需要的时间。
混合时间主要与发酵液的粘度有关,通 常,低粘度的液体混合时间要少于高粘度的 液体。另外,放大罐的体积越大,混合时间 就越长。
其他的比拟放大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比拟放大虽然必须以理 性知识为基础,但也离不开丰富的实际 运转经验,特别是对于非牛顿流体发酵 系统尤其如此。直到最近,比拟放大的 现状仍然如此。
NV kL a C C
N体V :积溶氧速率; 是kL 以a 为动C 力C的体积溶氧系数,该式
中NV、 C、 均C易测量,据此可以算出 ;kL 另 a 外,要使发酵正常进
行,供氧与耗氧至少应相等: kL aC, 从C此Q式O2 亦r 可算出。
需要指出的是:供氧与耗氧的平衡是动态的。
也称为“通气效率”,用来衡量发酵罐的通气状况, 高,
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影响pH,可能会 对菌体的代谢产生影响,因此对设备要求高; • 挡板:通过挡板的剪切作用,避免低于平均 氧浓度的死角存在;
• 通气量:通气的气速与发酵液体积之比,提高 通气量增加液体中挟持气体体积的平均成分;
• 通气气体成分:掺入纯氧,使氧分压增高,提 高溶氧;
• 发酵液粘度:粘度大,溶氧少;
的亚硫酸根离子
2SO32-+O2 Cu 2+
2SO42-
剩余的SO32-与过量的碘作用
SO32-+I2
SO42-+2I-
Na2S2O3滴定剩余的碘 S2O32-+I2
S4O62-
取样极谱法
当电解电压为0.6~1.0V时,扩散电流的大 小随液体中溶解氧的浓度成正比变化。
排气法
被测定的发酵罐中充以事先用氮气驱出 溶解氧的发酵液或0.1(体积摩尔浓度) 的KCl溶液,当开始通气搅拌后,定时 取样用极谱仪或其他方法测定其溶解氧 浓度。
(3)恒定传氧系数kLa放大 这个方法抓住了传氧这一关键因素,目
前应用很多。具体应用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1.小试中要测得准确的kLa值,选择合适 的计算公式。
2.注意各计算kLa公式在放大中参数的变 化及适用范围。
3.按照计算P0/Pg选择通气比,计算V求
kLa来计算(P0指不通气时的搅拌功率)
(4)恒定剪切力恒定叶端速度放大 剪切力与搅拌桨叶端速度成正比,在恒定
第三节小型罐到大型罐的放大
(一)以kLa为基准的比拟放大法 (二)以Po/V相等为准则的比拟放大 (三)其他的比拟放大方法
例: 某厂试验车间用枯草杆菌在100升 罐中进行生产。—淀粉酶试验, 获得 良好成绩。放大至20立方米罐。
以KLa为基准的比拟放大
H-罐身高 m; HL-不通气时的液位高 m; T-罐直径 m; D-涡轮搅拌器直径 ,m;
• 搅拌浆功率:增加搅拌 可以改善罐内液体的混 合和循环,从而具有抑制气泡聚合的效果,而 且可以避免低于平均氧浓度的死角存在。
表面活性剂 菌丝体浓度
三、非发酵情况下参数测定原理及方法
液相体积氧传递系数KLα的测定
动态测定法:溶氧电极法
直接测定法
亚硫酸盐氧化法
用铜离子作催化剂,溶解在水中的氧能立即氧化其中
1) 在气泡与包围着气泡的液体之间 存在着界面,在界面的气泡一侧存在着 一层气膜,在界面的液体一侧存在着一 层液膜。气膜内的气体分子和液膜中的 液体分子都处于层流状态,分子间无对 流运动,因此氧的分子只能以扩散方式, 即在浓度差推动下而透过双膜。
2) 在空气主流空间的任一点,氧分 子的浓度相同,液体主流中也是如此。
NA
推动力 阻力
P Pi 1
Ci CL 1
kG P Pi kL Ci
CL ①
由于不能直接测kG定气膜kL和液膜处氧的分压、氧浓度,上试
不能直接用于实际操作。如果将两膜合并起来考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总传质系
数和总推动力来考虑上式,则:
根据亨N利A定律k,G气P体的P溶解度与k L该C气体的C分L压成 正比,②可得:
体积功率放大时一般维持n3d2不变(n为搅拌桨 转速、d为搅拌桨直径,一般搅拌叶轮直径与罐 直径之比为0.33~0.45)
(5)恒定的混合时间tM放大
二、发酵罐的放大方法
发酵罐的比拟放大,要对具体情况 做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需要来确定放 大准则,再选取合适的方法。具体的放 大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四、实际发酵情况下摇瓶内发酵工艺及 工程参数的测定
实际发酵情况下摇瓶内工艺工程参数的测定
OUR=PmA(patm-pflask)/VL; OUR’=PmA(pa-pf)/VL’ KLa=OUR/C*flask-CL); KLa’=OUR/(c*-cL)
Pm--摇瓶口过滤层氧通透率,mmol/(cm2·h·Pa) OUR,OUR’--培养液中菌体的摄氧率,mmol/(L·h) KLa, KLa’--容量传质系数, h-1 Patm—大气中氧的分压,Pa Pflask――摇瓶内氧的分压, Pa; A-摇瓶口截面积, cm2 VL’--培养液体积, ml VL――对应时刻培养液真实体积, ml
5、搅拌方式不同,摇瓶是摇转方式进行混合搅 拌,对菌株的剪切力较小。发酵罐是直接机械 搅拌,注意剪切力的影响和无菌的影响。
6、PH的控制,摇瓶一般通过碳酸钙和间断补 料控制PH,发酵可以直接流加控制PH,比较方 便。
7、温度控制,摇瓶是空气直接接触或者传热控 制温度,但是发酵罐是蛇罐或者夹套水降温控 制,注意降温和加热的影响。
3) 在双膜之间的界面上,氧气的分 压强与溶于液体中的氧的浓度
4) 传质过程处于稳定状态,传质途 径上各点的氧的浓度不随时间而变。
氧气在气膜中的扩散动力来自于空气中的氧的分压与界面处氧
分压之差,即P - Pi,在液膜中扩散的动力来自于界面处氧浓度
与液体中氧浓度之差,即Ci - CL;
1
1
两种膜的阻力分别用 和kG 表示kL ,则单位界面氧的传递速率为:
二、气体溶解过程:双膜理论
氧气的溶解过程是一个由气相进入液相的过程,为实 现这一过程,氧气需要跨过由气-液界面构成的屏障, 在界面的一侧有气膜,另一侧为液膜,氧的溶解需要经 过这两层膜才能实现。因此,根据这一模型建立起来的 气体溶解理论称为双膜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