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艺流程:钢坯进场验收——装钢加热——φ550轧机轧制——切头——φ350轧机轧制四道——切尾——φ300轧机轧制六道——飞剪——热检———步进冷床——冷检——剪切——分钢——打捆——检验入库二、原料种类及验收标准1、原料种类:135方 150方2、钢坯执行标准:GB1499—1998 YB/T2011—1983三、基本工艺技术要求及工艺参数1、加热炉技术规程1.1、主要设备参数形式:三段式煤气发生炉外形尺寸:长27 m*宽 5m有效尺寸:长25 m*宽3.7 m1.2、加热炉点火前的准备工作1、工具:钳子、手钳,石棉布及司炉工应用的防护用品。
2、木柴及引火物:φ40—φ100mm,长度为300—500mm.3、司炉工检查煤气间内设备及水、电、汽管线、阀门、开关传动机组,及各密封处(探火孔、人孔门、双钟阀板)的可靠性,并在减速机油箱内加油,试开车运转。
4、点火:用长火点燃木屑,均匀燃烧后,关闭炉门,向炉内投煤。
培养火层至炉出口温度达400'C左右,关闭汽包放散阀,向炉底供蒸汽,取煤气抽样化验含量<0.4%,煤气合格后可供气。
5、日常保养:a 发生炉外部应保持清洁、无积灰、无油垢、无积水。
b 发生炉传动运转是否正常。
c 配套的各种阀门操作时,转动开启是否灵活。
d 各种润滑部位、油路、油液质量是否良好。
6、注意:测钎时,灰盘不能转动,以免发生事故,探火时,先开蒸汽阀,然后开探火孔塞头,方可进行炭火,但不能同时打开3个以上的探火孔,以免大量空气被吸入炉内而发生危险。
1.3、钢坯吊运管理规定1、接收钢坯时,必须执行按炉送钢制度。
2、检验钢坯外观质量。
3、剔除的钢坯要另外堆放,并做出标识。
4、无送钢卡片不得装炉。
5、按送钢卡片顺序吊装。
1.4 钢坯装炉规定1、纪录装炉钢坯根数、重量、装入时间。
2、换坯、换钢号时应按规定做好标记。
3、钢坯入炉不得刮墙落地。
1.5 钢坯加热规定:1、正常生产均热段温度控制在1250—1350'c,窑炉加热不超过1320'C,低合金钢出炉温度1060—1200'C左右,普碳钢出炉温度1050—1150'C。
2、保证炉内连续送风,应设置备用风机。
1.6 钢坯出炉规定:1、钢坯低于出炉温度,钢温不均不准出炉。
2、准确地记录出炉钢坯的炉号、批号、根数。
3、需掏钢时,炉前人员应将掏出的钢坯写清钢种及炉批号。
4、在正常生产时,应使出钢速度与轧制节奏互相配合,做到均衡生产。
5、出钢时、钢坯不允许撞击炉门。
2、φ550 轧机技术规程2.1 φ550轧机主要设备技术性能容量:1600KW额定电压: 60000伏额定电流: 191A转速: 4941、减速机形式:两极圆弧,渐开线人字齿,中心距1400,速比5.8962.2 φ550轧机安装规程1、万向连结轴与压包箱连结2、安装轧辊时,轧辊中心与压包厢中轴中心线保持水平。
3、换辊前的准备工作:A、必须成套更换,不得拆套使用。
B、换辊前应将轧辊吊放到指定地点,并检查辊坯、轧槽、辊颈与万向轴连结处的是否完好。
4、换辊注意事项:A、换辊时必须有专人指挥天车、吊辊时防止轧辊碰撞牌坊。
B、凡拆下的零部件要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换。
C、轧辊胶木瓦厚度小于10MM应更换。
D、中辊下瓦换新时必须左右同时更换,保证中轴水平。
E、轧辊换好后轧机销铁各处螺丝要坚固,换生产品种调整好孔型尺寸,保证换辊质量。
2.3 导位的安装使用规程:1、换轧槽底位确定横梁高度,并用斜铁或螺栓锁紧,不得松动,严禁横梁与机架焊接,轧机横梁要保持水平。
2、进口导板宽度应大于轧件宽度,并要对准孔型,立轧孔进口导板不得露辊环,出口导板宽度不小于孔型最大宽度,导板螺栓必须拧紧。
3、卫板要求安装平稳,卫板应与轧槽底部相吻合,接触尖应比轧槽低10—15mm,接触弧长不小于25—30mm。
4、导板不得任意割焊,如不合适应调整横梁高度。
2.4、轧机规程及开、停车规定:1、轧机开动前,各岗位人员全面检查岗位负责的机件。
2、各岗位检修完毕得告知主管人员通知主机操作工给主电室开车信号,主机开动后运转正常,则可要钢轧制。
3、开车前,要把轧机各处冷却水打开。
4、轧机停车后,如轧件未出孔型,卡钢时不准重新开车,需把上下调整和坚固件松开,对安全确信后,方可开车。
5、轧机在发生生产设备事故时,要及时给停机信号。
6、温度要求:A 开轧温度在1150—1200'CB 钢坯温度要均匀,阴阳面温差不得超过50'C,凡发现出炉钢坯有过烧缩孔,低于开轧温度时不准轧制。
C 严禁轧黑头钢和低温钢。
7、轧钢机钢料及尺寸调整规定:A 轧制中严格按孔型钢料尺寸进行轧制。
B 轧辊各轧槽、轴瓦的冷却水必须充足,如断水立即停止轧制。
C 轧制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各处坚固件不得松动。
D 当钢卡在导卫内时,应及时断水处理。
E 接班停车或中途事故停车时,各岗位负责人员应检查岗位范围内的各项设备,包括轧辊、轧槽、轴瓦、导卫水管等各种坚固件和安全装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清理甩废。
F 各岗位作业人员操作时要思想集中,不许闲谈,密切配合防止事故发生。
G 各轧槽不得焊接和气割。
3、φ350轧机技术操作规程3.1、φ350轧钢机主要设备性(详见设备档案)3.2 轧辊安装规定1、轧辊上下辊径差规定:A 轧机上下辊径相等,允许辊径差3mm,但必须上辊大于下辊。
b 轧机上下辊径相等,允许辊径差0.5mm,但必须上辊大于下辊。
C 轧制带肋钢筋成品辊径差小于1mm,但要上辊大于下辊。
3.3 装辊时中辊应于人字齿轮轴保持水平,相邻机架辊径差不超过5mm。
3.4 导卫安装规定:1、导卫装置必须保证水平,牢固可靠。
2、横梁稳固不得过高过低,一切零部件要调整适中。
3、冷却水要有足够的水量。
3.5、轴承轧机操作规程:1、每根轧辊上的最大轧制力矩:2、轧辊轴向调整量:2mm3、车辊规定:A 轧辊车削前对毛坯各部尺寸,同心度及辊径光洁度,园角尺寸,轧辊辊径直径进行认真测量检查,保证辊径有一定的过盈量,发现尺寸不合格及有缺陷者,不得车削并及时反馈信息。
B 轧辊车削前应将轧辊交装辊组装好轴承内套,车削是以在辊径上的轴承内套的外径为基准,以保证孔型与轴承的最佳同心度。
C 车辊时必须保证上下辊固定端的端面对正,以固定端的端面为基准划线车削,保证两辊孔型间距相同,各对孔型间的轴向误差小于0.1mm.D 成品轧机使用一套,最少备用三套。
4、装辊规定:A 装辊前轴承应全部用煤油清洗干净,装配轴承内加特效锂基脂,以润滑脂点3/5的空间为宜。
B 装轴承内套时必须与密封圈及轴肩挡圈紧密贴合,在内圈安装后冷却时,必须用铜棒沿周围轻轻敲击到位。
C 为了保证轧辊的轴向刚度,轧辊固定端的止推轴承必须予调好,保证其间隙在0.02-0.05mm范围之内。
d 装配转动处的V型密封圈时应将槽和圈的表面去油,确保圈在圆周各处完全压到槽底。
以防高速旋转时密封圈挤出来,再次换辊时应注意检查密封圈,如有损坏,及时更换。
E 测量轴径尺寸及轴承内套尺寸,过盈量应在0.05-0.07mm,用轴承电感加热器将轴承内套加热到110度,装到轧辊辊径上。
F 下轧辊一般是不进行调整的,因此它的轴承座通过固定螺钉与方柱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而上辊的轴承座则可以旋转轴向调整螺圈进行调整。
G 换辊前应检查换辊系统的调整装置是否灵活,特别是轴向调整,在孔型对正后应保证左右有1mm的调整余量。
3.6 试车规定:1、开车前,按岗位检查槽及轴瓦水量是否充足。
2、换辊换槽后,550轧机k2孔要逐槽试轧小钢,钢料合格后,才能轧大钢,钢料尺寸要符合规定要求,避免发生断辊和质量事故。
3、开车前详细检查围盘出入口是否错位和有无杂物,防止造成堆钢事故。
4、开车后,详细检查各出入口,导位装置是否正常,各部位螺丝是否紧固。
5、为保证在轧制中得到较理想的成品尺寸,在550轧机的七道出口要经常用卡尺检查钢料尺寸,以保证后道工序的钢料尺寸,保证成品轧件尺寸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3.7 生产操作规定:1、中轧、精轧机备用轧槽用挡板挡好,防止错槽或带入杂物等。
2、550轧机操作工严格掌握好钢温。
3、开轧温度1150—1200度,终轧温度应不低于850度。
4、经常检查压下丝杠是否牢固并做标记。
5、生产中发生磨辊或犯顶时,应及时找出原因,进行调整。
6、各轧机发现轧辊串动,经紧固无效或有异常现象,影响质量或轧机安全运转时,可由生产部门决定换辊。
7、进出口导位装置安装要正确,固定牢靠。
8、调整工与质量工随时加强联系,如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如问题严重应停车检查,防止造成大量废品。
9、生产出事故,如卡钢,轧辊有钢料时,用汽焊割开钢坯,松动导卫装置和松开压下丝杠进行处理。
10、发生断辊时,换辊时不许配用,必须换整套轧辊。
11、质量工和调整工应经常检查轧槽的磨损和水量情况,防止造成质量事故。
12、质量工要做到三勤操作(勤量钢、勤联系、勤调整),特别注意生产螺纹钢时应注意粘结掉块等质量事故发生。
3.8 围盘操作规定:1、入口对正轧槽,盘底要低于导位管30-50mm。
2、围盘出口对正轧槽偏差允许20-30mm。
3、围盘的漏斗口大于扎件钢料高度20-30mm,宽度大于15-20mm。
3.9精整工段技术操作规程:3.9.1步进式冷床操作规程:1、设备技术性能冷床形式:步进式。
步进间距200mm,步进距离1000mm冷床尺寸:66X6m2、开车前的准备工作:检查操作开关是否灵活,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有关人员进行处理。
3.9.2冷却规定:1、钢材整齐排列在冷床上并严格分清炉(批)号,不准混乱。
2、步进间的钢材有重叠、斜移、偏移应摆正后再继续移钢。
3、为使钢材充分冷却,应尽量利用冷床,不放空,不任意拨钢。
4、换炉、批号时应在冷床上空出1-2个空并在末尾一根钢上做标记。
3.10剪切技术操作规程:1、开车前的准备工作:A、检查剪切机所属设备、剪前、剪后辊道,定期测量各挡板的尺寸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各处挡板是否运转正常,有不妥之处及时处理。
B、要仔细检查各连接出固件是否松动,润滑点是否畅通,有问题及时处理。
C、剪切机运转正常后方可剪切。
2、剪切操作规程;A、剪前辊道不要过猛,当钢材送到距挡板1米处时,必须减速缓慢顶撞头部,直至撞齐。
B、剪切时应将钢材平铺开,不许两条或几条叠在一起剪切。
C、不允许将上刀胎当挡板用。
D、剪切机下刀座上不准存放钢头。
E、不准用剪刀剪切钢板和其它材料。
F、根据剪切温度调整好挡板,保证剪切公差。
G、剪刃间隙控制在0.5mm内,沿剪切面均匀分布,随时紧固松动的上下刀片螺丝。
H、发现钢材剪切后有弯头、偏头及其它剪切缺陷时,必须更换刀片。
I、成品钢料头部应切齐、切正、剪切长度不大于100mm,切尾不大于200mm,但必须切净缺陷和弯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