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黄金时代》观后感2023年《黄金时代》观后感1作为一个天才女作家,萧红注定了要和张爱玲一起被谈论的。
张爱玲18岁的时候发表《我的天才梦》,对自己除了文学天赋外一无所有的人生进行了深刻反省,留下了大量的名言警句:“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早早的意识到自己除了天才梦之外,有的只是天才的乖癖缺点,世人不会原谅她,所以她选择了避世隐居。
晚年的张爱玲深居简出,连作品获奖,也没有去领,只是拍了一张照片寄过去,照片上有非常醒目的“金日成昨猝逝”字样。
半年后,张爱玲收拾好自己的一切,躺在寓所的行军床上安静去世,几天后才被发现。
张爱玲真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她走完了贵族般气定神闲的一生。
用后人亦舒的话来说:吃相好看。
上面的这些话是我在看完《黄金时代》之后领悟的。
因为萧红,实在有违一个文艺女青年的基本修养。
她的一生,缺少自省和克制,只活了短短31年,却处处碰壁,吃相难看。
萧红短短的一生经历了4个男人,都以遇人不淑黯淡收场。
第一个是陆哲舜——萧红的表哥,萧红和他私奔的时候他已结婚,很快他们就受不了没有经济________的日子,各自回家。
表哥回到老婆那里,大概没怎么受罪就被接纳,萧红却回到自己的未婚夫汪恩甲那里!只得到7个月的收留,最后挺着大肚子被遗弃在旅馆里,欠下巨额债务。
这时候的萧红才20岁。
张爱玲当年错爱胡兰成,也是青春年少,不过24岁。
张爱玲最后也被胡兰成抛弃,并且为他背负了骂名。
但是,人们怜惜张爱玲,觉得她是“无瑕白玉遭泥污”,是胡兰成配不上张爱玲。
因为张爱玲心高气傲,胡兰成是她从成千上万人中挑选出来的才子,他懂她,欣赏她,也给过她神仙眷侣般的日子,所以后来胡兰成落魄后,张爱玲还愿意接济他,而后优雅地转身离开。
萧红后来又遇萧军和端木蕻良,她总是饥不择食,飞蛾扑火,不愿意反省自己的人生,所以每段感情都是遇人不淑,草草收场,这也极大地消耗了她生命的能量,使她过早地凋谢。
电影《黄金时代》还有一个细节:萧红认识鲁迅后,经常到鲁迅家里去,有时候仅仅因为自己心情不好,一坐就是半天。
鲁迅身体不好需要静养,许广平家务繁杂无暇招呼她,她就那样一个人在鲁迅家转悠,许广平心里不舒服又不好说什么。
这个细节,交待了萧红被人讨厌的根本原因。
你年轻,你有才华,你会写点东西,你长得还算漂亮,你就觉得别人帮助你是理所应当的吗?许广平难道不曾是文艺女青年?为什么她在剧中忙着柴米油盐,忙碌得像个邻家大婶?今天的人们很尊敬许广平,因为感激她温暖了鲁迅人生中最后的十年,鲁迅死后她也一直寄钱给朱安。
曾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女文青甘心为了鲁迅洗手作羹汤,系着围裙,择着菜,哄着孩子,放下了琴棋书画酒诗花,一心惦记柴米油盐酱醋茶。
她的爱掷地有声,有如黄土般朴实厚重,是让人敬重的。
作为一个伪文青,我一直认同林语堂的一句话:“我看人行径,不看人__”。
在丰衣足食的年代,或者饥寒交迫的年代,我们写点文字,记录一段人生,暂时蝉蜕于浊世,更厉害一点的变成一个作家,以文字为生,但这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才能。
世上有多种才能,会做饭,会养花,会弹琴,会下棋,会摄影……写字不过是其中一种,实在没必要抬得太高。
无论是否愉悦大众,我们都有更要紧的事情去做,那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不要变成他人的负累。
生活才是目的。
一个人可能不会写__、不会美术、不会音乐,这都不妨碍他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
努力生活,克制反省,一样可以活得有尊严,活得有底气,活得有滋有味。
2023年《黄金时代》观后感2把所有明亮的灯都关了,只留背后一束光亮,与早就期待的萧红的《黄金时代》相约。
电影很长,只看了上篇,很想继续看,但身体吃不消这么熬着。
好的电影就是这样的,根本不需要特效来提升所谓的技术含量,也无用激动人心的音效开捕获观众的心灵。
那些所有朴素的画面会在不经意间,化成丝丝缕缕的青烟渗透你的灵魂。
无疑,《黄金时代》对于我来说,便是这样的好电影。
我爱它,爱它的表达方式。
从一开始的独白开始,我就被导演独特的设计所吸引,当然也就十分舒服地享受着贯穿整部影片的讲述方式。
我爱它,爱它所有精心还原的画面,人物的情绪很多时候会因为环境改变。
作为观影者,我就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之所以被打动,那是因为内心住着一个这样的追求,住着一个这样的人生。
被萧红吸引,不是她外在的美丽,不在她四溢的才华,是她默默不语时的孤独,是她独自抽烟时的落寞。
这份难以言表的孤独与落寞被萧红传神地表达出来,鲁迅懂了,许广平懂了。
我蹲处在只有一束光亮的书房里,我的心因为萧红的缘故变得更加孤寂了。
可是,这样的孤寂却无法助我入眠,反而思绪涌现更多。
那样多好,没有便捷的通讯设备,大家总是面对面交谈,没有便利的阅读通道,大家都读书看报。
只可惜,我是再怎么希望也回不到那里了。
黄金时代观后感400字经过两个夜晚,我看完了黄金时代,起初对这种文艺范儿电影没有过多兴趣,也许是现阶段正处于沉淀期,也许是由于自己本身内在还是带有文艺范儿,更或许是萧红的名字激发我的兴趣去了解她的一生,我竟能在昏昏欲睡的节奏中慢慢去欣赏体味。
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就应该是这个味儿!汤唯那扑朔迷离,心不在焉地一举一动勾勒出了一个率真单纯、自主独立、倔强清醒,还有对生活苦痛默然无视的才女风范儿。
从她被困旅店却无所谓的态度,露出窗台,悠然抽烟,从她在自己爱人出轨,缠在鲁迅家中却不抱怨天天发呆深思,还有自己孤独一人飘在日本,不爱美景爱忧伤,更是从她挺着大肚子躺在铁板上一夜,面对路人相助的欣喜感激,我看到了一个无所谓却用力生活的女人。
过后我专门百度了一下萧红这个人的简介,看看照片眼神总觉得总有那么一点的不相称,但还是喜欢汤唯的塑造。
或许这才是我心目中的才华横溢的有风味的女人。
萧红的__很朴实,或许是那个黄金时代所决定的朴实风格,很有些鲁迅的味道。
原来够深的文学造诣不在于用多么华丽的词藻,而是用心从细节体会生活体会人生继而延展到哲学思想。
仿佛大家都是这样的手笔。
萧红的一生短暂并不美丽,坎坷却是自己选择,私奔、同居、弃儿、穷困潦倒、奔波漂流、交友又拜师、被出轨又出轨、怀着前夫儿子再婚、烟鬼、这一切的乱码构成了她独特的人生与人格,战乱中一朵逆向生长的'倔强的花儿。
先写到这儿,我决定再温习一遍,一部对我胃口的作品。
2023年《黄金时代》观后感400字开始以为电影1个半小时,也不算长,看到头才知道原来只是一半,影片长达三个小时,但是一点也不枯燥,非常震撼,虽然影片无法完全还原萧红的生平事迹,但是通过跳跃的镜头还是将她的才气,魄力,魅力完美的展现给观众。
看影片的时候常常被她的写作状态打动,烛台下,卧病中,以执着的精神用文字传递思想。
多数的评论认为她的一生总体说是漂泊的,悲惨的,我却不这么认为,虽然年仅32岁便离开人世,虽然感情几经坎坷,但是她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她的思想是先进的,她的漂泊在我看来成就了她,没有这些经历何来经典的《生死场》,当大家都感叹她视角独特,刻画逼真时忽略了那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
幸与不幸是她自己去感悟的,抛开这些,她带给别人的是太多的激励与鼓舞。
2023年《黄金时代》观后感3怀着对萧红的欣赏(这个词或许用的狂妄,但我真的是欣赏她的那种气质和人格,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去看了《黄金时代》,带着满心的期待,提着绿茶和两包紫菜关于影片的质量我这种完全外行的人是无权评论的,但至少导演对于情节进行的铺叙让我有点无力吐槽,每次当我看到一个个影片人物对着镜头背一大段冰冷无味的普通陈述句来生硬的铺展开剧情时都会有一种直欲掩面而逃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像在写一篇题为“快乐的一天”的记叙文,然后开头写“今天我真开心啊”七个字紧接着写793个叹号,然后一篇800字作文便功成名就了。
一言以蔽之,我认为这种支离破碎的叙事手法是对电影艺术和观众的一种不尊重!我们是来看你讲故事的,不是让你朗诵百度百科!我们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代入感知事情的脉络的,而不是听演员的专场朗诵会!或许导演想通过这样来打破第四道墙(舞台艺术理论里的一种说法,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隔离),但我觉得这样反而得不偿失..好吧扯太远了,回到主题。
萧红与她所处的那个时代或许是中国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内忧外患、军事政治文化个方面的动荡不安让那个时代的每个人都在骨子里深深铭刻着一种不安全感和彷徨感,即使极为坚定的鲁迅也曾有过荷戟独彷徨的时候,更何况萧红这样一个外表叛逆倔强,实则内心渴望平宁和温柔的女子。
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她的一生充斥着动乱、漂泊、贫穷、疾病、困窘。
但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那个时代也是思想最为激荡的,尤其是当年的左翼文人(左联那批人)更是一批真正有着追求的思想者。
这也常使年少的我有“恨不得早生八十年,与君仗剑荡轩辕”的概叹。
这么一批思想上的知音给予萧红的是精神上的巨大慰藉。
我想或许这就是她能一直坚强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精神上的相对富足。
从萧军到鲁迅,到后来的端木蕻良都曾在思想和精神上给予萧红帮助。
伫立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滩,萧红没有张爱玲睥睨红尘的傲气,也无丁玲巾帼英杰的豪爽,她用她的笔,把自己孤独的灵魂揉碎开来,当做墨汁,在纸上细细涂抹刻凿着对苦难与贫穷的理解,讴歌着青春与岁月,生命与自由。
没有鸳鸯蝴蝶派的小资情调和左翼文人的拆迁办风格,当时最为吃香的两种文风,实际上代表的是两大不同的政治派系。
萧红不懂政治,更不想懂政治,她心中小小的愿望只是有一块安安静静的方寸天堂,安静地思考,安静地写作。
可惜她生不逢时,在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年代里,萧红的作品注定不能得到应有的评价,以至于连她的伴侣萧军也说她的文字“格局”太小。
那个年代赋予了她对于自由的向往与渴求,但同时也禁锢了她对自由的追求。
当一个人发现一样她所毕生追求的东西到头来却反而成了生命的禁锢,这是一种何等惨烈的痛苦?萧红的文字在我看来,是一种透过苦难和穷困看望美丽和平宁的追索,是对于生命与平凡的一种最终回归。
可惜当时的人们太高尚了,太高瞻远瞩了,又怎会看得见身边的平凡与平静?其实,世人看得太远,太虚幻,又何尝不是一种目光短浅?对于在谷底的人,与其让他仰望星空睁大双眼,不如先帮他爬上来萧红的文字,是一种平凡而美丽的慈悲当自由成为一种渴望,当挣扎变得徒劳而奄奄一息,那一双,在黑夜里却依旧向往光明的眼睛没有人真正懂得这样一种情怀,或许连萧红自己也不行,她的生命诠释的这样一种平凡而崇高的救赎,对于自由与人性飞吧,自由的,大声歌唱着,在风里,不老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