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大雁
②春秋迁徙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 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 赵嘏《长安秋望》)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 戴复古《月夜舟中》)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 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意象=意境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 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 成的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成 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 的单位。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
1、相关意象组合构成特定意义 的意境。
2、意象是细小的、具体的单位, 意境范围大而抽象。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燕子
燕子: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 思念情人之切。也表现时事变迁 ,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 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兴亡之感 )。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 姓家。”诗人抓住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月,天涯共此时
引发离愁别绪,
——张九龄《望月怀远》
月亮是思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的代名词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
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 更无花。
——元稹《菊花》
坚 贞 、 高
③城中桃李须臾近,争似垂杨无限时。(朴实无华 的君子形象)
④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 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一时得意的势利小人)
⑵同一内涵,不同意象
如:愁——水、月、芭蕉、梧桐等
二、理 解 意 境
㈠谈谈意境
•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 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 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适当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 造,语言力求简洁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 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 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浓 烈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 王冕《墨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咏梅》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宋人陈亮《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斗霜傲雪、不怕打击 挫折、敢为天下先、 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 品格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古人以为蝉
解题过程: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人—陆游;世—南宋,抗金;背景—词后“沧州” 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 2、抓人物心理:“万里” 、“匹马”、“关河梦 断”、“身老沧州” 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5年全国卷1)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提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 所闻:有草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有鸟,可谓一 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 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 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现出 了山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步骤三)。
点,大胆想象,让燕子成为四百年历史的见证人 ,在今昔对比中,表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通过“似
曾相识”的燕子,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达了词 人对年华易逝、好景不常的人生感叹。
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 《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 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柳絮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 —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 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易引起 离别者的愁绪。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 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选 “杨花”“子规”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 离之恨,跃然纸上。苏轼《水龙吟》:“细看 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
“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 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 画) ,表达了……的感情。”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
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 进行具体阐释。
常见描写意境特点用词
雄浑壮阔 苍茫辽远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清新明丽 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萧瑟凄凉
• 用“柳条藤蔓”将“离情”系住,表面写它们依 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实际上表现人的依 依惜别之情;黄莺的’频啼“,更似殷殷挽留、 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分析)
• 2.运用了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更浓烈地抒 发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 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湖上亭春风骀荡、景色宜人 的乐景,衬托了诗人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 哀情。
论证 (2)形象的特征简析(用诗歌中的 依据剖析证明这种形象特征);
结论 (3)形象的意义(作者或抒情主人 公的情感、心志等)。
结合全词,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 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 镜湖边的三山。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的描写是如何表现惜别之情的?
• [思路点拨]
• 1、诗歌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 表现惜别之情。(概括回答)
——虞世南的《蝉》 餐风饮露,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是高洁的象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征
——骆宾王《狱中咏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寒蝉鸣我侧 ——曹植《赠白马王彪》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 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 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 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 为什么而“感伤”。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形象的意义
参考答案: 步骤一:诗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 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二:上片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 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英姿飒爽。 后两句说诗人现在早已被弃置不用。下 片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明诗人仍 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步骤三: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 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 慨。
芭蕉
芭蕉——凄苦之音(孤独与忧愁)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 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 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 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 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 余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 吐出来,对芭蕉甚为怨悱。吴文英 《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 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 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 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 追寻,更令人觉得凄侧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 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柳永《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 《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 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 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行为类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 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 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 《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 秦楼月。”冯延巳《抛球乐》: “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2.内涵的丰富性
⑴同一意象,不同内涵
如:柳①杨柳岸晓风残月(离愁别恨)
②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雪压低还举,风吹西 复东。(倔强的弱者形象)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 郑思肖《画菊》
洁 品 格 的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光 流 逝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洲. 情
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
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
湖边的三山。 形象特征
特征简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