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与家长沟通的那些事儿(PPT 36张)

与家长沟通的那些事儿(PPT 36张)


话题二: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 近因效应---第一印象形成以后,对其产生了相应的
态度与期望,如果近期发生的事情与最初的判断和期望 相反,家长更易注重孩子眼前的情况,从而形成近因效 应。 • 与家长沟通时注意语句排列的顺序(例:平常应注意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
做应该没有问题吧!尽管你平时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尽管……,不过还是要尽量……)
• 肯定、信任、期待、心理暗示
话题二: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 罗森塔尔效应---用期望鼓舞家长
• • • • 敏感地觉察家长渴望得到鼓舞的心理需求 倾听和肯定家长已经付出的努力 在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上给与支持和帮助 不要总是盯着家长的教育误区
话题三:与家长电话沟通的技巧
情景模拟:家长打来电话,询问事情 • 思考: • 1、遇到家长所问之事自己知晓,应如何 与家长沟通? • 2、家长所问之事自己不知情,该怎样处 理?
有效沟通的技巧 : 谨慎地选择话题. 注意切入话题的角度 谈孩子缺点时要注意方式 倾听有时比说话更重要 交谈时不要谈及别的孩子 既要体现专业水平 又要避免频繁使用专用术语。
话题二:与家长沟通了,李老师担任中班班主任,她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新的班级 工作中。可是不久她就接到家长反映她对孩子要求严格、厉害,说孩子怕 她不喜欢她,这让李老师感到很郁闷。开学以来,孩子在园生活得好好的, 与家长的沟通也没问题,那么这些意见从哪里来的呢?原来问题就出在与 个别家长的交流过程中。班里有三个孩子自理能力差,还要老师喂饭。而 中班幼儿的发展目标是学习使用筷子且能自己吃饭。于是,开学之初 李老 师就按照发展目标来要求这三位孩子,并跟这三个孩子的家长说在家里不 要惯着孩子不要答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 习惯。这些话虽然在理,但这些家长认为还真是去年小班的老师和蔼可亲, 孩子们喜欢,现在因为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自己吃饭,都不想上幼儿园了。 孩子不喜欢新老师,那以后在新班级能快乐吗?
与家长
沟通的那些事儿
参与式、讨论式、分享式
话题:
1、什么是有效沟通 2、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3、不同情境的沟通技巧 4、不同性格、不同类型家长沟通的技巧
话题一:什么是有效沟通?
沟通的三大要素: 目的、 内容、方法
沟通的最终目标: 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增进了解,消除误会 传递情感,建立友谊 提高默契,达成目标
话题一:什么是有效沟通?
沟通的内容: 教育理念的引领; 家长关注的热点; 幼儿的情况; 家园之间的误会
沟通的方法:语言沟通 直接沟通 非语言沟通 间接沟通
重视非语言沟通:肢体语言 氛围语言
话题一:什么是有效沟通? 沟通的原则:
基于平等的交流 基于共同目标的行动 基于有针对性的需要
话题一:什么是有效沟通?
话题二: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 案例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学校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 的“发展测验”,他以欣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潜能”的学生名 单告知相关教师。8个月后他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他 们的成绩都有了显著的进步,而且他们的情感更加积极了,性格更 为开朗了,求知欲望更强了。实际上,罗森塔尔提供的名单是随机 抽取的,但是因为教师得到了权威专家的暗示,于是对名单上的学 生充满信心,并通过多种渠道向这些学生传达老师的信任与期望, 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变得更加自信,在行动上也不知不 觉更加努力。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称为 “期望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
话题二: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 首因效应---优先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 • • • • 注重言谈举止、衣着等外在形象 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并非包装的结果 发挥“日久见人心”的作用 最初的教育行为不要太过急切 通过家长培养师生感情
话题二: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 案例二:

苗苗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很喜欢他,其家长也对老师的印象很好。 可是,这种良好的感觉因为一件事而烟消云散。苗苗在户外活动时把牙碰 掉了,老师赶紧带孩子去了医院,并同时通知了家长,并诉说了从事发到 目前的整个过程。苗苗妈妈来了不但一脸的不高兴,还责问老师为什么不 阻止孩子相撞。老师与家长交谈了很长时间,但家长始终不接受老师的道 歉。面对家长的态度,老师感到非常伤心:自己平时很喜欢孩子,经常给 孩子锻炼发展的机会,而这一件事却前功尽弃,使家长全盘否决了自己对 孩子平时的关心和爱护。
• • • •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互相补位 善始善终地做好保教与家长工作 放松心态面对不良影响 同事之间相互帮助与家长沟通
话题二: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 案例三:
• 京京比较淘气,也很任性,做了错事不知道害怕,对老师的批评也无所谓。常在 班里影像老师的教育活动和小朋友的游戏。教师把情况反映给京京妈妈,最初京京 妈妈承认自己的儿子确实难以管教,不停地给老师道歉,可是京京几乎每天都会给 老师制造一个麻烦,于是老师不停地向家长反映反映情况。时间久了,京京妈妈除 了说“给老师添麻烦了”,就不再谈孩子的事情了。京京的爸爸也不怎么听孩子的 事迹,总是说“回去我好好收拾他,他在幼儿园淘气你们就揍他”教师说:“我们 可不能打孩子。”渐渐地,教师发现与家长没什么可交流的了,京京的情况也是一 层不变,怎么办呢?
话题二: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 案例四:
• 徐老师被家长告到园长那儿了,原因是他要求家长购买芦荟驱蚊霜。徐老师感觉 很委屈,说自己并未要求家长都买,只是因为自己的孩子使用效果不错才向家长推 荐的。
• 投射效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 • • • 对自己的经验不要过度自信 对家长的建议要适度 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家长 发生误会多做换位思考
话题二: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 超限效应---过度交流适得其反
•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一句名言:“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 成最不适宜的东西。”
• • • •
从人的倾听时间限度确定沟通持续的时间 从人的肢体语言判断沟通收场的时机 从说话转为对话使沟通成为双向交流 从多个角度反映孩子的成长与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