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中国古代诗词专题》 试卷 共2页(第 1 页) 答案务必写在对应的作答区域内,否则不得分,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古代诗词专题》期末考试A 卷
姓名: 专业: 学号: 学习中心: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题18分) 1.下面哪一种诗体不是以人论为分类标准的? ( D ) A.山谷体 B.荆公体 C.少陵体 D.玉台体
2.下列哪种情况是南朝乐府诗的特征之一。
( A ) A.既有杂言诗又有五言诗 B.分为律绝、古绝、拗绝 C. 多用隐语 D. 有很多衬字
3.被称为“小律诗”的诗体是( B )。
A. 七律诗 B. 绝句 C. 骚体诗 D. 杂言诗
4.“片”又称为( B )。
A. 调 B. 阙 C. 曲 D. 词
5.宋翔凤在《乐府余论》中称“慢者”为( C )。
A.小令 B. 长调 C. 中调 D. 小调
6.唐代杰出的三位山水诗人是( B )。
A.王维、杜甫、李白
B.孟浩然、谢灵运、王维
C.白居易、陶渊明、杜甫
D.李白、苏轼、王维 二、判断题(打“√”或“×”,每题2分,共5题10分) 1.诗体按照音律来分的话,可分为古体、近体。
√
2.嵇康以五言古诗为著称。
×
3.三平调更是近体诗专用。
×
4.《诗经·小星》主要传达的是誓报国仇的家国情怀。
×
5. 白居易的“三吏”、“三别”以生动的形象展示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4题72分) 1.《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问题:
本诗短小精悍,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
请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谈谈。
答: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诗人先写环境。
首句中“寥落”已点出行宫的空虚冷落,又着一“古”字,更显其破旧之象。
这样的环境本身就暗示着昔盛今衰的变迁。
而后以“宫花寂寞红”续接,此处可见运思缜密。
娇艳红花与古旧行宫相映衬,更见行宫“寥落”,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
两句景语,令人心无旁骛,只有沉沉的感伤。
后两句由景及人,写宫女,“白头”与第二句中的红花相映衬。
宫中花开如旧,而当年花容月貌的宫女已变成了白发老妇。
物是人非,此间包含着多少哀怨、多少凄凉便不言而喻了。
末句“闲”
字与上文“寂寞”相照应,写出宫女们长年受冷落的孤寂与无奈。
另一个表现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情。
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
2. 请举例说明“气”,成为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追求的原因。
答:其实,诗中的“气”,从本源上说,是指诗人的气质。
中国古代,孟子曾提“养气”说:古人修身,要善养“浩然之气”。
“气”进入文学的论述,始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为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
他认为,气是为文的根本。
气脉贯通与否决定了文章的优劣。
刘勰承继了曹丕的“文气”说,他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键既实,辉光乃新”。
唐代韩念进一步论述“言与气”的关系。
他所谓“气”,主要是指文章的内在气势。
他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即是说,为文时气乃语言之推动。
古人论“气”,“气”是先天的禀赋,后人有所增补,认为“气可以养而致”,强词了后天修养对气质、个性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两者应该结合起来,内外兼修。
但诗人的生命气质进入诗中,已不是自然状态,而是经过审美光照的艺术气质。
如果说,诗的本体是生命,语言的本质是诗,那么生命与语言的遭逢,它的气质必然被语言予以审美重塑。
在诗中,谁言说?语言言说。
诗化的语言,是指诗人聆听语言要求而顺从它的语言。
他陈述的是语言昭告的生命本真;他吟唱的,是语言提示的存在的澄明;他尊重语言,目的是使人们对语言的理解成为对人生存意义的领悟。
而且,诗的话语构成,其形式也具有生命特征。
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曾这样总结:它的各个要素组合的动力性,有机结构性、情感的节奏性,以及开端与终结的完成性等。
这一切在诗中都是一种类似生命的存在。
正如托尔斯太所比喻的:“在真正的艺术作品——诗、戏剧、图画、交响乐中,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位置上抽出一句话、一场戏剧、一个图形、一小节音乐,把它放在另一个位置上,而不致损害整个作品的意义,正象我们不可能从生物的某一部位取出一个器官来放在另一部位而不致毁灭该生物的生命一样”。
正是此种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