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学习目标:掌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及护理措施,熟悉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一节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小儿时期易患呼吸系统疾病与其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和免疫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
一、解剖特点(一)上呼吸道1.鼻鼻腔无鼻毛,鼻道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感染后粘膜易充血、肿胀,造成鼻塞,影响吮乳,导致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
2.鼻窦上颌窦及筛窦在2岁后迅速增大,至12岁充分发育。
额窦2~3岁开始出现,12~13岁才发育。
鼻腔粘膜与鼻窦粘膜相连续,鼻窦口相对大,故年长儿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窦,以上颌窦炎及筛窦炎最常见。
3.鼻泪管和耳咽管婴幼儿鼻泪管短,开口接近于内眦部,瓣膜发育不良,故鼻腔感染易侵入眼部引起结膜炎症。
婴儿耳咽管宽、短、直且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时易致中耳炎。
4.咽部小儿咽部较狭窄且垂直。
咽部扁桃体包括咽扁桃体和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在小儿6个月已发育。
腭扁桃体在1岁末逐渐增大,4~10岁时发育达高峰,14~15岁后逐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
咽部富有淋巴组织,感染时可发生咽后壁脓肿。
5.喉部呈漏斗形,喉腔及声门较窄,软骨柔软,粘膜柔嫩且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故轻微炎症即可出现声音嘶哑和吸气性呼吸困难。
(二)下呼吸道1.气管和支气管婴幼儿的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支撑作用差;粘膜柔嫩,血管丰富,粘液腺分泌不足,纤毛运动差,因此易发生感染并易致呼吸道阻塞。
气管分为左、右支气管,左支气管由气管向侧方伸出,右支气管粗、短、直,为气管直接延伸,因此异物易进入右支气管。
2.肺肺泡小、数量较少,肺的弹力纤维发育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肺含血量多而含气量少,故易于感染,且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或肺气肿等。
3.胸廓婴幼儿胸廓呈桶状,肋骨水平,膈肌位置较高,胸腔小而肺相对较大,呼吸肌发育差,因此呼吸时肺扩张受限,当肺部病变时,易出现呼吸困难。
小儿纵隔相对较大,组织松软,在胸腔积液或气胸时易致纵隔移位。
二、生理特点1.呼吸频率和节律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儿、新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未成熟,调节能力差,易出现呼吸节律不齐。
小儿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各年龄呼吸频率见表10-1。
表10-1 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频率(次/分)年龄呼吸脉搏呼吸:脉搏新生儿 40~45 120~140 1:31岁以内 30~40 110~130 1:3~1:42~3岁 25~30 100~120 1:3~1:44~7岁 20~25 80~100 1:48~14岁 18~20 70~90 1:4 2.呼吸型婴幼儿呼吸肌发育差,呼吸主要靠膈肌的上下移动,故呈腹膈式呼吸,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胸腹式呼吸。
3.呼吸功能的特点小儿肺活量、潮气量、气体弥散量均较成人小,而气道阻力较成人大,故各项呼吸功能的储备能力均较低,当患呼吸道疾病时,较易发生呼吸衰竭。
三、免疫特点小儿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咳嗽反射和纤毛运动功能差,不能有效清除吸入呼吸道的尘埃和异物颗粒。
肺泡吞噬细胞功能不足,体内分泌型IgA含量低,此外乳铁蛋白、溶菌酶、干扰素、补体等数量及活性不足,故易患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各种病原引起的鼻、鼻咽和咽部的急性感染,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
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多发。
本病病原90%以上为病毒,主要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冠状病毒等。
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肺炎支原体即可引起肺炎,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护理评估】1. 健康史评估患儿是否有因护理不周而受凉或气候突变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
评估患儿既往是否有营养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和营养性贫血等。
2. 身体状况一般年长儿症状较轻,以局部症状为主,婴幼儿症状较重,以全身症状为主。
(1)一般类型上感1)症状①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喷嚏、咽部不适、咽痛、轻度咳嗽及声音嘶哑等,一般3~4天内自然痊愈;②全身症状:新生儿和小婴儿因鼻塞而出现张口呼吸或拒乳。
婴幼儿多有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
部分患儿可出现食欲差、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腹痛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无压痛,可能为肠痉挛所致;若疼痛持续,多考虑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婴幼儿起病急,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起病1~2内可发生高热惊厥。
热程2~3天至1周。
2)体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和颈淋巴结肿大。
(2)两种特殊类型上感1)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所致,好发于夏秋季。
起病急骤,可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
体检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因溃疡疼痛而影响吞咽和进食。
病程1周左右。
2)咽结合膜热由腺病毒感染所致,常发生于春夏季,可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流行。
以发热、咽炎、结合膜炎为特征,有时伴胃肠道症状;体检咽部充血,一侧或双侧眼结合膜炎,分泌物不多,可伴球结膜出血;颈部及耳后淋巴结肿大。
病程1~2周。
(3)并发症婴幼儿多见,向邻近组织蔓延可并发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颈淋巴结炎、喉炎;向下蔓延可并发支气管炎、肺炎等。
年长儿若患A 组溶血性链球菌性咽峡炎可引起急性肾炎、风湿热。
考点链接:小儿与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不同点是()A.有发热B.鼻塞较重C.咽充血明显D.并发症较多E.颌下淋巴结肿明显解析:答案为D。
小儿因呼吸道的解剖特点,上感时易发生并发症,如:中耳炎、鼻窦炎等。
3. 辅助检查病毒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细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增高。
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可明确病原。
4. 治疗要点以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为主。
对症治疗包括:高热者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也可物理降温;高热惊厥者给予镇静、止惊处理。
;咽痛可含服咽喉片等。
抗病毒常用利巴韦林(病毒唑)、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用药3~5天。
有结合膜炎可用0.1%阿昔洛韦滴眼液。
继发细菌感染或有并发症者,常选用青霉素类、复方新诺明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确定为链球菌感染者或既往有肾炎或风湿热者,青霉素疗程应为10~14天。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1.舒适改变与咽痛、鼻塞等有关。
2.体温过高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3.潜在并发症高热惊厥。
【护理措施】1. 一般护理保证营养与水分的供给,给予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清淡的食物。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维持室温18℃~22℃,湿度50%~60%。
及时清除鼻腔及咽喉部分泌物,鼻塞严重时,可临时在哺乳前10~15分钟或睡前用0.5%麻黄素液滴鼻。
2. 维持体温正常鼓励患儿多饮水,衣服不可过厚。
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如为超高热或有高热惊厥史者须1~2小时测量一次。
体温超过38.5℃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腋下及腹股沟处置冰袋、温热水擦浴、冷盐水灌肠等)和药物降温。
退热处理1小时后复测体温。
3.病情观察既往有高热惊厥史者应及早给予处置。
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观察口腔粘膜改变及病程中有无出现皮疹,应区别是否为急性传染病的早期。
及时观察咽部病变,以防发生咽后壁脓肿破溃导致窒息。
4. 健康教育强调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以增强体质。
指导家长掌握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护理知识,避免受凉。
鼓励母乳喂养,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病,如佝偻病、营养不良及贫血等。
第三节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是由于各种致病原引起的支气管粘膜急性炎症,气管常同时受累,故称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为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等)的一种表现。
能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如各种病毒、细菌或混合感染,皆可引起支气管炎。
免疫功能低下、特异性体质、营养不良、佝偻病患儿易反复发作。
【护理评估】1. 健康史评估患儿是否有上感史,既往有无本病反复发作史、湿疹或其他过敏史;是否为特异性体质;有无免疫功能低下、营养缺乏性疾病等。
2. 身体状况发热、咳嗽,肺部闻及干性啰音及不固定性粗湿啰音为其临床特点。
婴幼儿可发生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炎,即喘息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
主要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哭闹、活动后加重,可有鼻扇及三凹征,严重者出现紫绀;肺部叩诊鼓音,听诊两肺布满哮鸣音及少量粗湿啰音。
多有湿疹或其他过敏史。
有反复发作倾向,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发作减少,大多于4~5岁后发作停止,少数成年后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3. 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稍高,合并细菌感染时明显增高。
(2)胸部X线无异常或肺纹理增粗。
4. 治疗要点主要是控制感染和对症治疗。
年幼体弱儿有发热、痰多而黄时,考虑为细菌感染,可用青霉素,如系支原体感染可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对症常用祛痰剂,受体一般不用镇咳剂或镇静剂;喘息者可给予氨茶碱,或雾化吸入沙丁胺醇等ß2激动剂,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3~5天。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有关。
2.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护理措施】1. 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18℃~20℃,湿度55%~65%。
鼓励患儿多饮水以稀释痰液,应少量多餐,以免因咳嗽引起呕吐。
对咳嗽无力的患儿,经常更换体位,拍背,也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或蒸汽吸入,如果呼吸道分泌物多影响呼吸时,可吸痰。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止咳化痰剂、平喘剂等。
2. 维持正常体温(同上感)3. 健康教育(同上感)(二)维持正常体温(同上感)(三)健康教育(同上感)第四节小儿肺炎肺炎指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油类或过敏反应)等所致的肺部炎症。
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啰音为共同临床表现。
以冬春季好发。
多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向下蔓延所致。
是婴幼儿时期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肺炎按病理变化可分为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及间质性肺炎。
小儿以支气管肺炎最多见。
考点链接按病理分类婴幼儿最常见的肺炎是()A.大叶性肺炎B.支气管肺炎C.间质性肺炎D.肺段性肺炎E.毛细支气管炎解析:答案为B。
肺炎按病理类型分为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婴幼儿以支气管肺炎最多见。
【病因与发病机制】最常见病因为细菌,也可由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
我国以细菌多见,尤以肺炎链球菌多见,其他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最常见的病毒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其次为腺病毒、流感病毒等。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和流感嗜血杆菌的感染有增加趋势。
婴幼儿由于免疫和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导致易患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