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建立并利用IS-LM-BP模型,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1、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环境;2、IS-LM-BP模型;3、固定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应;4、浮动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应。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环境经济政策就是通过使用特定的手段来实现经济政策主体所决定的目标。
政策目标、政策手段和政策主体构成经济政策的三个基本要素。
根据政策的不同目标,我们可以把经济政策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政策目标即是通过政策手段要达到的目的。
微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经济效率,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经济稳定,经济稳定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一)充分就业1、失业的三种类型:表7-1凯恩斯将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2、充分就业:就是指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以外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按他们愿意接受的工资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情况。
充分就业的一般含义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接受的报酬参加工作的状态。
3、 失业率:从广义上讲,失业率就是指失业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根据充分就业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宏观经济学关心的失业率是指非自愿失业人数与劳动力人数的比率,而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的人数之和与劳动力人数的比率被为自然失业率。
因此,充分就业也可以看成是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情况。
(二) 价格稳定价格稳定,就是指价格水平的稳定,即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表现为价格指数的稳定。
1、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的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通货膨胀的衡量标准是通货膨胀率,即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用公式表示为:Πt =(P t -P t-1)/ P t-1 (7-1)其中,Πt 为t 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 t 和P t-1分别是t 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
2、价格水平在介绍价格水平这个概念之前,有必要明确另外两个相关概念。
第一是绝对价格,即用货币量来表现的商品价格。
如果我们用P i 来表示商品i 的绝对价格,并选取商品m 的绝对价格P m 作为参照价格,用商品i 的绝对价格与之进行比较,就得到商品i 的相对价格,用公式表示为:p i =P i /P m (7-2)由于绝对价格是单位商品的货币量,所以,两种商品的绝对价格之比就是单位商品i 能交换商品m 的数量,也就是用商品m 的数量来表示的商品i 的价格。
微观经济学中所说的价格都是指相对价格,而非绝对价格,更不是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是指一组商品价格的加权总和,权数就是这组商品在基期的数量。
用公式表示为:P=ΣP i Q i 0 (7-3)其中,P 表示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的价格总水平,P i 表示商品i 的绝对价格,Q i 0表示选定基期0的一组商品的数量。
3、价格指数:是指现期某组商品的价格水平与基期同样物品的价格水平的百分比。
根据衡量的目的和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物价指数分为:(家庭)消费品价格指数、(企业)生产品价格指数和GDP折实指数。
(三)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四)国际收支平衡1、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在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
2、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国与他国之间所进行的一切经济交易加以系统记录的报表。
它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经常性项目(记录商品与劳务的交易)、资本项目(记录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与官方储备(官方的黄金和外汇储备,由一个国家官方的货币机构持有)。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一国与外国的经济往来主要包括在经常性项目与资本项目中,所以,经济学将3、国际收支平衡定义为官方储备差额等于零,也就是指经常性项目收支差额与资本项目收支差额之和等于零的情况。
用公式表示为:BP=(X-M)+(AM-AX)=0或X-M= AX-AM (7-4)其中,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AM表示金融资产流入,AX 表示金融资产流出。
这样一来,X-M就成为经常性项目收支差额,AX-AM就成为资本项目收支差额。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手段经济政策手段也称经济政策工具,是指为达到某种政策目标所使用的具体政策措施。
(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选择。
1、政府支出是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由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部分组成。
①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政府购买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它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是国民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它是社会总需求或购买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国民收入的变动;第三,它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
②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贴方面的支出。
转移支付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转移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因而是一种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作为报偿的支付,不计入当年的国民收入;第二,转移支付对国民收入或总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变动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来得到实现;第三,转移支付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
2、政府收入则由税收和公债两个部分组成。
①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起职能,按照法律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税收通过变动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影响居民的消费支出和企业的投资支出,从而影响国民收入。
②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借债,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借债和地方政府的借债。
公债同样是通过变动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影响居民的消费支出和企业的投资支出,从而影响国民收入。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被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被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三、汇率与汇率制度(一)汇率及其标价1、汇率:即一个国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货币的比率,也就是外币的本币价格。
2、汇率的主要标价方法:①直接标价法:即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成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
采用这种标价方法,如果一单位外国货币折算的本国货币数量减少,即汇率下降表示外国货币贬值或本国货币升值;反之,如果一单位外国货币折算的本国货币量增加,即汇率上升表示外国货币升值或本国货币贬值。
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用E来表示用直接标价法得到的汇率。
由于E没有考虑到两个国家的价格水平,因此,也被称为名义汇率。
②间接标价法:即用一单位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用间接标价法得到的汇率只是直接标价法得到的汇率的“倒数”。
3、实际汇率:是指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P (7-5)e=EPf和P分别为国内与国外价格水平,E 其中,e是实际汇率,Pf为名义汇率。
实际汇率反映了国外价格水平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
(二)汇率制度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局对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出的规定。
根据汇率变动幅度的大小,我们可以把汇率制度分为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制度是指各国货币当局首先对本币规定一个金平价,然后根据本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金平价来确定本币的中心汇率,本币的市场汇率只能围绕中心汇率作小幅波动。
在国际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的都是固定汇率制度。
2、浮动汇率制度是指各国货币当局不再对本币规定一个金平价,因而也不再有本币对其他货币的中心汇率,本币的市场汇率随着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自由浮动,货币当局没有维持本币汇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义务。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第二节 IS-LM-BP模型一、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一)IS曲线的定义与函数式1、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总供给特性IS-LM-BP模型假定:第一,一个经济没有供给限制或处于萧条状态;第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
所以,国民收入的大小直接由总需求(准确地讲,是总支出)决定。
用公式表示为:Y=AE (7-6)2、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总支出构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总支出由四个部分构成,它们分别是家庭的消费需求C,企业的投资需求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X-M。
用公式表示为:AE=C+I+G+X-M (7-7)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其中,第一,C=α+βY d,表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第二,I=e-dr,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第三,G是外生变量第四,NX=X-M=q+n(EP f/P)-γY (7-8)其中,X=q+n(EP f/P),M=γY。
这样一来,净出口与国民收入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实际汇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
第五,Y d=(Y-T)3、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与IS曲线Y=α+β(Y-T)+ e-dr +G+ q+n(EP f/P)-γY经整理得:Y=(α+e+G+q-βT)/(1-β+γ)-[dr- n(EP f/P)]/(1-β+γ)或r=[α+e+G+q-βT+ n(EP f/P)]/d-(1-β+γ)Y/d (7-9)式就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IS曲线。
IS曲线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利息率与均衡国民收入之间仍然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IS曲线的特征:1、IS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I=S,即产品市场的均衡点。
2、IS曲线的斜率为负值,它表明:与封闭经济(或三部门经济)相比,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除自发性支出乘数有所变动外,IS曲线仍然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
原因在于:第一,投资是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的函数。
在资本的边际效率不变的情况下,投资与利率成反向变动关系,即利率下降使投资成本下降,这必将刺激投资水平的提高;第二,投资是总支出的一个组成部分,投资增加使总支出增加,在没有供给限制的情况下,总支出的提高通过乘数效应导致均衡国民收入成倍提高。
3、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等于(1-β+γ)/d,即由自发性支出乘数与投资的利率弹性所决定。
在自发性支出乘数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的斜率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d。
投资的利率弹性的值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就越小,IS曲线就越平坦,意味着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就越大,利率轻微变动就会引起投资的剧烈变动,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大幅度变动。
反之亦然。
4、IS曲线位置的变动将受到自发性消费支出α、自发性投资支出e、政府购买G、自发性净出口q、政府税收T和实际汇率EP f/P等变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