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微电影发展现状

中国微电影发展现状

中国微电影发展现状说起电影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说起微电影,恐怕还并不是那么足以让大众所熟知吧。

所谓的微电影就是在常规电影的基础上更简洁的进行编辑拍摄,就像博客与微博的原理是一样的。

但是微电影的现状却远不如微博发展的好。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微电影的盈利问题:现在的微电影界,可以盈利的应该还是寥寥无几,因为还只是个开始,就像网络广告刚发展的时候一样,新兴事物总需要去打开这个市场才行,另外就是模式,微电影的模式除了常规的广告植入和赞助商鸣谢以外,其他的方式基本上就没有了。

所以,在广告投放选择上商家也会选择性的去投放广告,到底是投入到常规电影还是网络微电影中,而这最终决定权就在于谁的性价比高,微电影取胜的衡量标准就是他的受众,也就是网络点击率,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说他的宣传问题。

第二,微电影宣传推广问题:常规电影都有大的投入,所以报纸啊电视台的报道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公关稿可以召开新片发布会等方式,只要宣传出去,然后进入影院就会有他的观众。

而这也是网络微电影所缺乏的。

因为微电影本身的投入并不大,少则上千多则数万即可。

所以在宣传推广上就成了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当然,也可以像之前火遍网络的微电影《小悦悦微电影》一样,找著名网络推手青春弘志操刀执行,几乎一夜之间就占尽了各大网络媒体头条,一周宏观背景催生新兴业态今年春节,一部以关注“过年回家”为话题的微电影《马格回家》在网上热播。

面对自己的梦想、家人的期盼,大都市的诱惑、浓浓的乡愁,过年带回家的究竟是厚厚的礼包还是奋斗路上的辛酸?这一主题在网友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播出十天即达到了2000万次的点击量。

对此,最早涉足微电影产业、《马格回家》出品方的合润传媒董事长王倩向记者表示,微电影可谓当前的一种新兴文化业态。

它的流行代表了未来新媒体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潮流和方向。

“这给我们的文艺创作和市场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过去,影院是电影的全部生存和回报空间。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现在有了新媒体的平台,使电影收视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微电影与传统电影之间将会形成互补、互动的关系。

” 事实上,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纲要》都强调,要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

王倩认为,中央的大政方针鼓励和支持了业界在新媒体这一平台上注入类似“微电影”这样的新鲜血液。

据介绍,合润传媒一直专注于吸收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微电影产业的运作经验,经过近5年的本土积累和专业打磨,终于在中央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际“亮剑”。

“应该说,现在是微电影发展的好时机。

刚发布的《计划》也提到了要重点实现网络文化业和数字文化服务业的‘倍增’,这些行业都是微电影生存的‘土壤’。

”王倩在谈到近期中央出台的相关文化政策时如数家珍。

产业前景几何?微电影的商业运作模式在为业界打开市场空间的同时,也有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有网络测评机构预测,与广告相融合的微电影,到2014年将可能达到10倍的增长空间。

“小体积”的微电影,或将成就品牌随着今年“限娱令”“限广令”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执行,国对于传统电影来说,票房是其主要盈利模式,整个产业链也为此建立了一整套游戏规则和分账模式。

然而,微电影的收视是免费的,合润传媒出品的《@爱》系列微电影,在拍摄设备和投入上都属于业内顶级水准,单集的制作成本约在百万元以上。

王倩透露,合润在微电影商业模式上的探索,已经有了突破,通过版权经营,目前已经能实现盈利。

特别是渠道对于优质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大,未来版权的开发空间更为广阔。

可见,如果确保了故事创意和剧本质量,高品质、高投入的微电影依然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据艾瑞市场咨询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在线视频行业市场规模为62.7亿元,版权资源仍是竞争重点。

预计今年视频行业版权市场将更加活跃,市场规模将实现翻番,达到126.3亿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微电影版权销售在其中或将大有可为。

综合来看,相对于传统电影或是长视频,微电影更为贴合品牌传播的需求。

品牌客户对微电影已经越来越重视,需求正在迅速增长,而这种需求也在一步步地推动微电影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并最终走向成熟。

专家估计,我国微电影产业价值将在未来五年仍有问题待解尽管目前微电影在国内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在王倩等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行业仍有问题待解。

“我认为首先应当树立起一个精而不滥的行业标准。

”王倩认为,微电影之所以称为电影,是一定要以电影般的专业和精良制作来界定的。

“从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像时长、成本、制作步骤等标准是一定要先期确立下来的。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随着网络视频自制剧的发展,一些作品内容通过情色、暴力的元素吸引观众眼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该调查称,目前国内视频网站的自制剧、微电影等都是靠自觉完成内部审查,并没有相关机构对此进行管理。

因此,对这一行业的监管还需要相关部门及早跟进。

“除了呼吁政府部门的监管,还需要提倡行业自律。

”专家表示,制作弘扬主流文化的作品是业内所有成员应当达成的共识。

王倩也认为,通过微电影向社会传递出正向的主流价值观,对品牌内容的塑造本身也是一个积极的过程,才能够更好地推动这个行业做大做强。

她同时否认了输出主流价值观将影响收视的说法,“像我们制作的《@爱》系列微电影,主题是发现真善美、弘扬真善美,就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她说,“成功的关键在于影片内容要‘接地气’,要知道如果引起观众的价值认同和内心共鸣。

”一些相关业内人士也提醒,国内企业应当学习美国和韩国的相关经验,在对微电影这样的文化内容作品进行品牌商业运作的同时兼顾主流文化传递的成功经验,“5年来,我们一直非常关注与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在国内文化内容市场上,创制既较好又叫座的文化作品。

就如美国好莱坞的很多大片一样,都是宣传正面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同时也拍得非常精彩,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王倩说。

一个新兴的行业要形成一条产业链并运转顺畅,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和磨合过程,并在其上建立起稳定的盈利模式。

王倩认为,从这点上来说,国内的所有微电影制作商还需要继续积累,并逐渐培育出一批能够成熟运作的专业团队。

“所以,就产业化运作来说,我们还是要用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

”“微电影”如何发展成长,今年2月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梦想的力量》系列微电影就应运而生了。

”王一飞说,“这一系列倡导了‘相信梦想、追求梦想’的人生态度,引导每一位观众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力量,并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微电影”虽然年轻,却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然而如何创立科学可行的行业标准,让微电影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快速成长,应当成为每一个微电影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整合平台资源为基础,以量身定制为主体,以优质内容为保障,以明星话题为亮点,以传播主流价值观为核心,以系列传播为形式应当是这一行业做大做强的正确发展方向。

”2012年微电影商业发展前景调查分析微电影潮涌商业价值凸显与过去故事类短视频的草根身份不同,微电影在诞生之初就已具备电影专业化的高端气质,从《一触即发》的世界级导演FrankVroegop到《看球记》的导演姜文,以至《不跟随》的主演范冰冰皆是如此,精良的制作团队与一线明星协作,作品一经上映便会在微博和视频网站上掀起点击热潮。

这使得各方利益都不得不为之动容。

看到《一触即发》为凯迪拉克积聚的高人气,三星、百事等一线品牌也相继投资拍摄品牌微电影,网易于2011年4月份启动国内首届微电影节之后,多方举办的微电影节就在各地相继展开。

新浪借微电影大赛谋划布局,凤凰、百度等门户网站更争相开通了微频道。

面对微电影的蓬勃之势,掌握丰富资源的影视制作公司当然不会等闲而观,小马奔腾等已与新浪合作开始涉足微电影项目,盛大集团旗下文化传播公司华影盛视也将微电影视为其战略重点。

微电影的味道已随处可见,成为愈发炙手可热的词汇。

微电影是什么微电影在一年内乘风而起,令无数人措手不及,业内尚且没有微电影的标准化定义,但是用拍电影的方法讲述品牌的故事、并实现品牌的商业诉求已经成为共识。

微电影身上有电影与广告的双重基因,因此专业制作和社会化传播也成为它的固有特质。

微电影自然脱离不了它名字里的“微”,3分钟以内抑或10,15分钟都属于微电影的时长,这也决定了微电影较短的制作周期,在微电影制作人的经验中,一部片子的拍摄周期在一周以内,而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制作的整个周期也仅需一个月左右,用30万,50万元的成本便足以完成制作。

微电影成为落在电影与广告重合处的新事物,在新浪全国销售总经理李想看来,“微电影是一个更偏重于营销和商业的概念”,然而在电影的品质限定下,它似乎也不再只是长篇广告那么简单。

没有什么是完全出于偶然的发生,微电影的出现也同样如此。

广告与电影的结合早已有过,影片放映之前的贴片广告抑或植入广告都属此类尝试。

然而传统电影的广告成本通常以年计算,但在影片数量迅速增长的当下,影片的上映周期通常不会超过一个月,因此,看到较长的预算周期和有限的植入效果,很多企业都会对此敬而远之。

其实,网络和各种移动终端早已将集中在电视机前和电影院里的人群打散。

在媒体多样化的当下,人们的关注习惯也经历了明显的碎片化过程,有更多的年轻用户流入网络,星传媒体最近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中国的4亿多数字媒体用户通过移动设备和电脑看视频的时间已经多于电视。

因此,企业的推广策略也需随之做出调整,企业过去是讲给所有人听,而他们如今则需要讲给想听的人听,如李想所说,“广告投放的精准化走到最终,广告则会变为在2011年央视刊例价格表中,黄金时段30秒的广告价格已接近30万元,这足以拍一部10分钟的品牌微电影,因此微电影在这个节点上才开始被更多的企业看到,被他们放在可选之列。

其实在“限广令”中受伤的不只是企业,有业内人士估计,“此规定一旦实施,全国各地电视台的损失预计不少于200亿元”。

电视剧中取消插播广告以后,电视剧前后的广告时间可能会增长,而密集的短广告势必会影响观众体验,如何调整广告策略也成为电视台面临的难题。

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策略总监佘贤君认为,“微电影按照拍电影的方式来拍广告,这或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微电影最初因受众信息接收习惯的改变而产生,又被企业和电视台推动着一路走红,微电影走到现在似乎也是众望所归,只是寒冬走入深处往往都会在另一处萌发出生机。

那些方面受益,在微电影四周,多方利益寄托其上,从内容创意到最终播出,他们在微电影的价值链条中实现重新组合。

在原尼尔森互联网研究高级副总裁马旗戟看来,“所有具有品牌效应和文化在走完制作环节之后,免费上传到各大视频网站成为多数微电影的下一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