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发展一.地理教学论是研究地理教学活动节是地理教学规律定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
二.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奏定学堂张成推行癸卯学制全国小学堂和中学堂都开设地理课程,这是我国近代正式在中小学开设地理课程的开端。
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教的法子和学的法子联络,应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
三.早期的地理教学论的特点:1研究内容主要是地理教授法和地理教学法课程研究几乎没有涉及。
2研究对象仅是小学阶段的地理教授法。
3研究视野比较狭小,研究内容比较单薄。
4.地理教学思维由重教向重学方向跨出关键步伐。
四.发展时期即1949年至改革开放期间,我国地理教学论的特点:1仍以研究如何教为主导取向,但研究指导如何学已有很多关注。
2研究视野得到拓展研究的理论层次得到提升。
3地理课程与地理教材方面的探索不断增加。
4开展了教学方法的研究,介绍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当代地理教学论的特点。
1地理教学法,主要是对地理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的操作性的指导与地理教育学有各自的功能和价值2构建地理教学论新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深入研究3研究涉及基础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和内容。
六.地理教学论重心的发展变化:1从单纯研究教法到教学并重。
2从单一的研究方法,到地理教学的法则规律。
3从具体的操作性的功能到理论性和实验性并重。
第二节地理教学论的发展基础与研究任务。
一.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地理教学系统研究组成地理课程与教学系统诸要素相互作用的本质认识和揭示地理课程与教学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二.地理教学系统是一个由地理课程地理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和教学环境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
地理课程是最有实质性的因素。
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是地理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设计和要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决定教学认识的方向,内容,途径等等,并且对他的结果和质量负责。
地理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
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载体。
地理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的价值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地理教学环境是重要,却易忽视的因素。
包括有形的教学物质环境和无形的人文环境。
三.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一方面地理教学论,要从理论上研究地理教学系统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本质;另一方面地理教学论,又特别重视研究地理教学理论,对地理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因此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是既有理论特点,又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
四.地理教学论的发展基础:1.地理教学论的地理科学基础2.地理教学论的教育学基础3.地理教学论的学习理论基础。
4.地理教学论的行为科学基础。
5.地理教学论的系统科学基础6.地理教学论的教育技术学基础。
五.地理教学论的主要研究任务:研究地理课程目标和功能;研究地理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研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地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研究地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六.地理教学论研究的主要方法: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第二章地理课程发展第一节国外中学地理课程发展一.世界上第一部地理教科书是1658年,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的《世界图解》。
二.国外近代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
17世纪中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阐明了地理作为独立学科学习的必要性,确定了学校地理教育各个阶段应学习的地理内容和教学原则。
近代地理发展的背景是因为西方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随着科学的进步,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建立,航海事业的兴起,生产和生活,迫切需要地理知识。
三国外现代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
现代中学地理课程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次大的改革浪潮。
四.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特点。
地理课程地位提升设置类型多样;地理课程目标,全面重视能力培养;课程组织以区域学习和专题学习为基本结构;地理课程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地理课程实施中突出探究式教学。
五.国外教学对中国的启示。
一,增加课时二,设置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地理课程。
三,突出学生发展和地理教育需求,打破地理学科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四,知识要点粗化,说明及需要细化。
五,减少教学内容的主题,增加单元学教学时间。
六,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实践。
七,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第二节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
一.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历史悠久,但古代学校中没有专门开设地理课程,到19世纪,只是在北京和沿海城市的一些新式学堂才开始有了地理课程。
1904年教育改革中小学才正式设立地理课程。
二.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学制。
三.民国时期地理教材的编写打破了地方制式的编写模式,注重吸收当时地理科学研究的一些成果,增强了地理性地理教材的质量有所提高,石教才中存在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宗族论等错误。
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进入了一个崭新发展的历史时期。
但在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学地理课程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
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学地理课程,地理课程内容由文化大革命前的区域取向为主向区域取向和系统取向并重的方向发展地理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明显提高。
2002年正式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第三章地理课程改革第一节地理课程的基础知识一.地理课程的含义:地理课程就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它具体包括地理课程标(或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科书地图册,音像材料)等。
二.地理课程在基础教育当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使学生掌握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生存能力和学习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地理课程的类型包括:显性地理课程与隐性地理课程;必修地理课程与选修地理课程;分科,地理课程与综合地理课程;国家地理课程地方地理课程与校本地理课程。
四.五.影响地理课程发展的因素。
1社会因素对地理课程的影响: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文化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2学生因素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影响地理课程类型的设置;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影响地理课程目标的设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影响地理课程内容的编制。
3现代地理科学,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地理科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求中学地理课程的只是教育目标要做出相应的变革,应当是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地理科学知识,原理和规律,而且要了解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及其应用,还要了解地理科学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六.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目标是宏观,综合,粗泛的目标,为了进一步明晰这一目标地理课程标准,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了细化,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分割。
七.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知识经济对地理课程改革的影响。
2.国际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影响。
3.我国地理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
八.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初中、高中(略)见书p49第三节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结构1.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原因:新地理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需要出发,从地理教育需要出发,明确规定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2.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在课程观上的差异:大纲,以学科中心课程观为指导,强调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地理课程标准,力求融合三种课程观的优点以及指导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
※在课程目标上的差异:大纲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科的知识技能方面应该达到的要求标准,以课程内容为载体,更多关注学生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认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发展。
※在课程内容上的差异:从内容表述上大纲更多的体现原则性指令性刚性而地理课程标准更多体现指导性,启发性,弹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要求上表现为三个差异:1.基础知识的价值取向。
2.选择知识的角度不同。
3.要求的中心不同。
※在课程评价的差异上:大纲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强调评价的甄选功能,形成以纸笔测试为主,教学上多采用题海战术课标则力求在重视结果评价的同时,强调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构建评价主题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内容全面的评价体系。
※在结构上的差异:大纲是由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等六部分构成,而新课标由前言等四部分组成。
第四章,地理教材的设计与编写第一节地理教材的设计广义上的地理教材是指有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的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试听和建议操作的材料。
狭义的地理教材通常是指纸质的地理教科书即地理课本。
一.地理教材设计的影响因素有:社会需求,教育发展,学科特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等。
社会需要:从社会需要层面上看地理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性越来越强。
教育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学科特点: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基本特征应成为教材设计的重要依据。
地理教材的设计应考虑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地理教材设计的理论基础。
1.学习理论与地理教材设计。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教学理论与地理教材设计。
实用主义教学论结构发现主义教学论发展主义教学论范例教学论3.传播理论与地理教材设计。
提高信息形式强度提高信息内容强度减少干扰信息控制信息量三.地理教材的设计程序:设计阶段(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分析现行材料;确定材料总体设计方案);编制阶段(精选材料;材料选定以后,应予以组织安排);实验反馈阶段。
第二节地理教材的编写一.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贯彻基础性;追求时代性;注重实用性;体现范例性。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