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组织系统

自组织系统

自组织系统即能自行演化或改进其组织行为结构的一类系统.在一般系统论中,其最广泛的含义是指:该系统能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条件下,通过自身的演化而形成新的结构和功能。

通俗的说,就是能通过本身的发展和进化而形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社会自组织是社会发展到某一临界状态时,由于创新力或破坏力的作用,原有的社会组织突然失去了平衡,造成组织崩溃,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下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重新形成新组织,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社会自组织是在没有掌握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条件下,自发形成的。

社会自组织能否发生,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环境或者说环境局限是否发生了改变;二是对具体人来说,社会单元的成本效用比的变化是否达到了某一临界状态;三是激发因素影响力的大小。

1、成本效用比是社会自组织的遗传密码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由具体人组成的某一社会单元获得某一物的的成本效用比小于原社会单元获得同样物的的成本效用比,则社会处于自组织发生的临界状态。

在一定的激发因素的影响下,原社会单元内部各组成结构将会发生分解,然后通过相互作用重新组合,形成成本效用比更低的社会单元。

成本效用比是社会自组织形成和稳定的关键因素。

如果相对于所在环境,原社会单元的成本效用比是合理的,那么即使在强大的激发因素的作用下,原社会单元暂时分解,但只要激发因素消失,社会将会回复到原社会单元。

如果新的社会单元的成本效用比是不合理的,即使在激发因素的作用下暂时形成了,这种新的社会单元也不能长久。

“人民公社的大锅饭制度”在中国虽然曾经辉煌一时,但由于其成本效用比不合理,最终不得不瓦解。

如果自组织形成的新的社会单元比原单元的成本效用比更低,则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会被更多的具体人所接受,原有的社会单元就会被新的社会单元形所取代;如果相近,则可能被部分取代。

2、激发因素是社会自组织发生的重要条件没有激发因素的作用,原社会组织单元往往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过分担心而表现出相当强的惰性。

“利不百,不变法”,就是这种惰性的一种极端表现。

在激发因素的诱引、示范或压迫作用下,具体人往往会对现在社会单元的成本效用比与未来将形成的社会单元的成本效用比进行比较,经过利害权衡后进行选择。

具体人虽然具有计算能力,但由于信息不确定,不可能对未来社会单元的成本效用比作出精确的估算。

因此,防范风险是影响具体人自组织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比较倾向于无风险地仿照成功的范例。

因此,社会自组织往往通过由点到面而逐步扩散。

社会自组织现象虽然在社会上不断地发生,但由于风险预估不准确,后悔也经常出现。

当后悔不再出现,社会单元就基本稳定下来。

3、技术环境的变化是社会自组织发生的原生动力在采猎社会,弱肉强食是一般的社会规则。

以强人为核心组成暴力集团,通过暴力形成独占一方的势力范围是社会自组织的一般规则。

在农牧社会,社会自组织的核心分化为二,一种是以强人为核心的社会自组织,一种是以农耕技术为核心的社会自组织。

而后者逐渐演变为社会更加核心的自组织形式,前者则演变为保证后者能够得到顺利实现的工具。

如果后者不能履行其保证功能,则会被其他暴力组织替代。

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规律提出一种假定性的推测与说明,它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形式。

科学假说的特征:(1)科学性: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前提。

(2)假定性:在资料不足,认识不完备情况下的假定。

(3)易变性:对同一现象可以有不同的假说,随科学实践的发展而修正、变化更新。

科学假说作用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要解决科学问题。

为了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人们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相关的现象作出一种猜测性的陈述或假定性的说明。

这种猜测性的陈述或假定性的说明,就是假说。

根据所要回答的问题的不同,科学假说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可观察事实的普遍性而提出来的问题,由此而提出经验定律的假说;一类是关于如何理解某种现象而提出来的问题,为此就要提出理论和原理定律的假说;还有一类是为了解释理论和观察事实之间的矛盾而提出可能存在某种未知事实的预测。

其实,这三种类型并不是互相独立的,严格地说,应该看作是假说的三个组成部分,第一类是关于某一类现象的普遍性概括,第二类是关于这种普遍性的理论说明,而第三类则不过是这种理论假说结合一定的事实所作出的推论。

显然,在这各个部分中,理论原理是整个假说核心。

假说同理论有着基本相同的结构和功能,但它不同于理论,它对事物未知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推想出来的,具有一定猜测性质,它是否把握了客观真理,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然而,假说又不同于一般的推测,它是以确实可靠的科学事实和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原理为根据合乎逻辑地推论出来的。

因此,它又与简单的幻想和随意的猜测不同,具有科学性。

假说是科学性和猜性或假定性的辩证统一。

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科学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能量子假说)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

凭借假说的形式进行大胆的探索,提出创新见解.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的繁荣。

争论有利于揭露矛盾、启发思考、相互补充,从而更全面更深刻。

(氧化说与燃素说、波动说与微粒说、渐变论与灾变论;热素说→热传导、卡诺循环)科学范式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范式”的概念。

库恩对科学发展持历史阶段论,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PARADIGM)。

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表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于古代科学,托勒密天文学之于中世纪科学,伽利略的动力学之于近代科学的初级阶段,微粒光学之于近代科学的发达时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于当代科学。

范式具有实用主义的倾向,它保证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某些问题具有特定的解,赋予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的研究以崇高的价值。

因此,它具有收敛型思维的特点。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范式即共同体,如科学家共同体、文学家共同体、现代网络诗人共同体(呵呵,不过现在网络诗人好象还没形成共同体)。

说白了点,范式就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为大部分共同体成员所广泛承认的问题、方向、方法、手段、过程、标准等等。

合理性是相对于范式而言的。

从范式以外看到的明显谬误在范式中却是合理的。

这有点像相对主义,但比相对主义高明。

范式虽然是可比的,但是它们之间并无优劣之别。

科恩的科学范式论与心理科学革命科恩根据范式概念提出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

在科学发展观上,科恩既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的“逐渐积累”观,也反对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关于科学发展是“不断推翻的增长”的观点。

他相信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是一个进化与革命、积累与飞跃、连续和中断的不断交替的过程,而且科学发展的历史明显地体现了这个过程。

科学发展一般经历四个时期:(1)前科学时期;(2)常规科学时期;(3 )反常和危机时期;(4)科学革命时期。

在科学史上,科学革命的典型例子,如天文学中的哥白尼革命,化学中的拉瓦锡革命,物理学中先有牛顿革命而后有爱因斯坦革命。

新范式最终战胜并取代了旧范式,这就标志着科学革命时期的结束,而进入了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在新的常规科学时期中,新的范式成了该学科的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

科学研究在新范式的指引下继续积累地前进,但是到了后来,又出现了许多反常现象,陷入新的科学危机,而引起新的科学革命,并实现从新的范式到更新的范式的转变,而进入更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科学发展就是通过这几个环节的不断循环往复而不断前进的。

科恩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可以简单表示为: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科恩认为,一切科学的发展都是按照这个科学革命的规律发展的。

二、范式革命与行为革命科恩的范式论是否可以成功地重建心理科学发展史?范式革命是否可以有效地说明心理科学革命?西方心理学史家对此有不同的意见。

帕勒牟、加德纳和库享等人持肯定态度,利黑和舒尔兹等人则持否定态度。

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按照科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从冯特开始,心理学经历了心理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三个范式科学时期。

其间伴随着两次危机和革命:第一次是20世纪初的心理主义范式的危机,导致1913年的行为革命;第二次是五六十年代的行为主义范式的危机,导致1956―1965年的认知革命。

心理心义范式是心理学的第一个范式,以冯特等人为代表。

这一范式把心理学界定为心理生活或意识的科学,内省法是其主要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范式是以华生等人为代表,它把心理学界定为行为科学,客观的行为研究是其基本方法。

认知主义范式则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又重新回到心理过程上来。

巴斯认为,大多数心理学派从元理论上讲都具有认知倾向,它们的存在都有助于认知革命的产生。

他甚至把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勒温的场论心理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都视为“原型”认知心理学。

〔1〕当然,真正的认知革命是指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对科恩的范式革命理论持反对态度的学者认为,对心理学史作这种简单的划分和重建,并不能说明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

而且,心理学史上的行为革命和认知革命也不是科恩意义上的真正的科学革命。

科恩的科学革命是指抛弃旧范式建立新范式,那么行为革命也必然是抛弃旧的心理主义范式,建立新的行为主义范式。

但是,在1913年以前,心理主义是否构成心理学的统一范式,使心理学成为常规科学时期?也就是说,心理学在研究对象、方法、理论上是否一致?诚然,从研究对象上讲,冯特时代的心理学家们都同意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或意识的科学,但在对意识的具体理解上却发生了分歧。

冯特、铁钦纳以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内容,布伦塔诺、斯顿夫以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活动或意识机能。

这就是心理学史上著名的内容心理学和意动心理学之争。

而曲尔佩和麦塞尔则提出二重心理学,试图把意识内容和意识活动调和起来。

他们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有两项:一为心理内容,二为心理机能。

在研究方法上,冯特和铁钦纳比较一致,都坚持实验内省法,即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对意识经验的直接报告或回忆。

布伦塔诺则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对我们自己心理活动的内部知觉(英文为Innerperception,德文为Wahrnehmung),而不是内省即内部观察(英文为Inner observation,德文为Beobachtung)。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德文Wahrnehmung(内部知觉)和Beobachtung(内部观察)都可译为英文的Introspection(内省),所以在心理学史著作中,通常误以为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方法也为内省法。

实际上布伦塔诺曾明确指出:内部知觉和内部观察“这两个概念必须区分开来,内部知觉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从来不能变成内部观察”〔2〕布伦坦诺还进一步指出,内省即内部观察,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