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纯碱的性质说课稿

纯碱的性质说课稿

《纯碱的性质》教学设计
宋心琦教授曾提到:“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学生能否牢固地、正确的,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


基于此,我在化学教学中紧紧抓住三个方面:
(1)必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或者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2)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切身体验;
(3)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和体现,引导学生实现相关知识的升华而实现观念性的提升。

以下是我在《纯碱的性质》一课中的教学设计,恳请大家指导。

纯碱的性质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实验探究纯碱的性质是本节的重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做过探究酸、碱性质的实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奠定了基础。

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纯碱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盐的化学性质、反应规律及碳酸根的离子的鉴别方法,使学生尝试由点到面的学习知识的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纯碱的化学性质与用途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基本观念,同时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化学转化的方法可以提高物质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本节的难点。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在酸碱部分已学过,学生对其反应条件有一定认识。

学习了盐的有关知识,再引导学生从离子的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从而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微粒观和科学观。

(二)教材主要内容
本节课包含以下内容:纯碱的性质、盐的性质、盐的溶解性、复分解反应的2-的检验方法。

实质、CO
3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性质,知道酸、碱能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纯碱等盐类物质的性质难度不大,但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不易理解,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循序渐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三、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先复习纯碱的用途,再由“性质决定用途”这一理念引出纯碱的性质。

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科学探究后,由点到面总结出盐的化学性质。

根据某些复分解反应中对反应物溶解性的要求,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盐、碱的溶解性,再由此引出盐的其它分类方法。

针对探究实验中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分析
2-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在分析碳酸钠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质后,总结出CO
3的检验方法。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纯碱(碳酸钠)等盐类物质的重要性质。

2、了解常见盐的溶解性。

3、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到平等交流、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习兴趣。

2、渗透化学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会学。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纯碱的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六、教学过程
课后作业:
厨房小实验:有两种白色粉末,分别是纯碱和食盐,你能用几种方法加以鉴别?
(目的:化学理论联系日常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随堂检测:
1、化学实验室通常将药品分类后存放在不同的药品柜内,现存放的部分药
实验室新购进一些纯碱,你认为它应存放在药品柜()
A、甲
B、乙
C、丙
D、丁
(考查内容:物质的分类)
2、草木灰是一种很好的农家肥。

某同学想探究草木灰的成分,他先查资料知道草木灰中含有钾元素,又取适量草木灰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盐酸,发现产生气泡,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由此可知草木灰的主要成分为()
A、K
2O B、KOH C、K
2
CO
3
D、KCl
(考查内容: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 长期使用的热水壶会产生水垢,可用纯碱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B. 有些山区的水硬度较大,长期饮用易患结石,加上纯碱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 可用纯碱代替洗洁精洗涤餐具。

D. 蚊虫咬人时向人体内注入一种酸性物质,涂抹纯碱可以消肿止痒。

(考查内容:纯碱的化学性质与其用途的关系。


4、判断下列物质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能反应的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硝酸银溶液和盐酸
②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③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钾溶液
④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
⑤碳酸钙和稀盐酸
(考查内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反思:
在本次授课中,由纯碱的用途自然引入纯碱的性质,接下来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由实验结果总结出盐的化学性质。

接下来根据盐的化学性质分析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再由此引出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在练习题的选用中,注意考查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并做到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此外,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授课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巧妙诱导,及时有效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并注意:有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学生是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