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碳酸钠及碳酸氢钠(说课)[1]

碳酸钠及碳酸氢钠(说课)[1]


学法
合作学习法 探究学习法 对比与归纳法 聆听与思考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情景导入 (二)物理性质探究 (三)化学性质探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魔术-瓶子吹气球 气球中装 有小苏打
瓶中装有白醋
物理性质及用途
性质
碳酸钠
化学式
俗名 物质类别(填盐的分类)
颜色 状态 溶解度(20℃ )/g 常见用途
表1
碳酸氢钠
验证一:观察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的外观,验 证其颜色、状态。
验证二: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溶解度的差异
――用天平分别称取0.6g碳酸钠 和碳酸氢钠固体,置于两支试管 中,然后各加入3mL水,充分振 荡,观察二者的溶解情况。
化学性质
序 项目 号

与酸反应 (盐酸)
2 热稳定性
碳酸钠(Na2CO3) 碳酸氢钠(NaHCO3)
几滴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溶液,然后再分别滴几滴Ca(OH)2 溶液
Na2CO3溶液
Ca(OH)2
NaHCO3溶液
改 进 前
改 进 后
创新探究四: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能否与某些盐发生反应
――往装过药片塑料板上两个小孔里分别用胶头滴管滴
入几滴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溶液,然后再分别滴几滴CaCl2 溶液。
Na2CO3溶液 NaHCO3溶液
按课标要求增加仪器,改进实验。
3、教学过程重难点突出。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体会到教师要真正的进 行探究,必须大胆地创新,新课程改变教师的角 色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会理 解,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探索,学会创新。
End
本节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重视实验教学.2.重视对比。3.重视知识在实际中 的应用。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用途及鉴 别。
(2)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并适时启 发、诱导使学生体验实验的作用,鼓励学生在实验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探究
…说课
哈师大附中 王丽
说课流程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 四、教法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单元第 一节——碳的多样性。通过本节的学习,帮 助学生切实掌握碳的化合物的性质,鉴别和用 途。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 的化学性质。同时,通过对它们的性质不同 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 钠的鉴别方法。
CaCl2溶 液

进改 前进

如何鉴别 Na2CO3、NaHCO3?
六、板书设计
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1)与酸反应 (2)热稳定性 (3)与碱反应 (4)与盐反应 (5)鉴别
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的特点:1、充分体现三维教学目标。 2、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

中探索和创新,能充分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 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采用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和讨论归纳,掌握碳

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标 (1)通过实验引导探究方法,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养成勇于创新、积极 实验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重点:
1、通过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二 的研究,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的分析
事物的逻辑辑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期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难点:
1、激发学生课前理论探究及实践调查的兴趣;

2、完善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三、学情分析
3
与碱反应
Ca(OH)2
Hale Waihona Puke 与盐反应 4 (CaCl2)
表2
创新探究一: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能否与酸发 生反应
――分别取等量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于试管中滴加相同浓度相
同体积的盐酸。
创新探究二
加热 Na2CO3固体和 NaHCO3固体
热稳定性
套管实验
创新探究三: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能否与某些碱发生反应
――往装过药片的塑料板上两个小孔里分别用胶头滴管滴入
1.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新接触的事物充 满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2.学生的能力特点: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 化学学习方法和实验技能。
3.学生知识起点:初中已经学习过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碳酸钙等简单的碳的化合物,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盐类化合物有了简单的 了解。
四、教法学法
教法
分组讨论法
实验探究法
多媒体辅助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