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冠心病(胸痹)秘方26.1养心定志汤【来源】高辉远,《名医治验良方》【组成】太子参15克,茯神(茯苓)、菖蒲、远志、丹参各10克,桂枝8克,炙甘草5克,麦门冬、川芎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益心气、补心阳、养心阴、定心志。
【方解】冠心病,属胸痹,心悸,真心痛范畴。
多见于老年患者,临床常呈现心动悸,脉结代,心绞痛,疲倦乏力,胸闷气短或烦躁汗出等证候,乃本虚标实之为病。
本虚则心气不足,心阳虚损,心脉失养,心志不宁;标实则气滞血瘀,痰饮阻滞,故治疗宜标本兼顾,以治本为要。
本方系以定志丸、桂枝甘草汤、生脉饮加丹参、川芎、延胡索而成,是治疗冠心病的通用方剂。
根据《千金方》之定志丸,用太子参益心气;苓佐参调心脾;菖蒲、远志通心窍以定志;龙骨镇静以安心神,立意有“补心强志”的作用。
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补心之阳。
生脉饮酸甘化阴以养心之阴。
合而为用,有治虚为本的功效。
再加丹参、川芎以活血化瘀,延胡以理气止痛,以收治标之用。
【主治】冠心病。
【加减】胸闷憋气,胸阳痹阻较甚者,加瓜蒌、薤白;心痛剧烈,痛引肩背,气血瘀滞重者,加三七、金铃子;心烦易怒,心慌汗出,心肝失调者,加小麦、大枣;若高血压性心脏病,亦可用此方去龙骨,加决明子、川牛膝、杜仲;肺源性心脏病,可加银杏、天冬、生地、杏仁、去川芎等。
【疗效】经多年的临床验证,效果较为满意。
26.2加味四妙勇安汤【来源】郑惠伯,《名医治验良方》【组成】当归、玄参、金银花、丹参、甘草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解痉止痛。
【方解】本方系《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加丹参而成。
方中以当归养血和血;丹参养血散瘀;玄参养阴凉血化瘀;金银花、甘草解毒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和血、化瘀止痛之功。
【主治】冠心病,胸痞气短、心痛、脉结代,能治疗肝区刺痛及肾绞痛。
【加减】(1)冠心病:上方加毛冬青、太阳草以扩张血管;若兼气虚者,加黄芪、生脉散以补益心气;若心血瘀阻甚者,加冠心二号以活血化瘀。
(2)病毒性心肌炎:上方加郁金、板蓝根、草河车以清热解毒活血。
(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律失常:上方配合甘麦大枣汤或百合知母汤,以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疗效】郑氏亲身尝试四妙勇安汤加丹参对冠心病有显著疗效。
自此以后,20余年来郑氏应用本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及肝肾区绞痛,疗效满意。
26.3益神方【来源】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组成】野生灵芝15克,制黄精、炙黄芪各10克,炒当归6克,制首乌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益神延年,养颜黑发,润肺固卫,宁心安眠,健脾悦胃,补肾强身。
【方解】方中灵芝、黄精性味相同,甘平无毒,惟灵芝益神而养精气,黄精补中而安五脏。
本方采用野生灵芝与黄精配合,其效更彰,增以黄芪固表卫、实皮毛。
当归理营血、和络脉。
首乌滋肝肾、悦颜发。
五味共投,可奏保健强身之功。
【主治】肺虚常易感冒,冠心病胸闷心悸,神经衰弱,失眠酸乏,胃肠功能障碍食欲不振,白细胞减少,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产后、病后、术后身体虚弱,及老年黄褐斑等多种病症。
【疗效】本方为康复剂,坚持服用,确有良效。
26.4冠心通痹汤【来源】柯雪帆,《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组成】全瓜蒌30克,桂枝18克,炙甘草、枳壳、川厚朴、熟附块各10克,川象贝母各6克,法半夏10克,党参18克,生牡蛎30克。
【用法】水煎服,取头汁400~600毫升,分2~3次服;如煎二汁,应与头汁混和后分服。
【功用】温通阳气、开胸顺气、散结聚、化痰浊。
【方解】本方以《金匮要略》栝蒌薤白桂枝汤为基础,加减变化而成。
本方可分温阳与化痰两个部分。
温阳部分用附子、桂枝配伍甘草,辛与甘合,既能温振阳气,又能温通阳气,酌加甘平之党参以助甘草,气虚严重者宜用人参。
化痰部分是本方的重点,化痰、散结、顺气以开胸中之痹阻。
瓜蒌兼有化痰、散结、开胸顺气之功,为化痰部分之要药,用量最重。
贝母化痰散结;半夏化痰降气;牡蛎软坚散结;枳壳、厚朴顺气降浊,作为配伍。
本方配伍的特点在于用了三对反药,即十八反中的瓜蒌反附子,贝母反附子,半夏反附子。
今人大多忌用反药,而古人用反药者屡见不鲜。
仲景方中亦用反药,如附子粳米汤中附子与半夏同用,赤丸中乌头与半夏同用,甘遂甘夏汤中甘遂与甘草同用。
这三方所治病证,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病邪痼结。
附子粳米汤证为寒邪严重结于肠胃,赤丸所治为寒饮痼结于心,甘遂半夏汤之证为留饮结聚难除。
利用反药,激越药性,冲击病邪,以驱除锢结之寒水痰饮瘀浊等。
这三方在应用反药的同时,都适当配用和缓安正之药,以防反药激越过分,有损正气。
如赤丸中用人参、蜂蜜;附子粳米汤中用甘草、大枣、粳米:甘遂半夏汤中用芍药、蜂蜜。
本方效仲景配伍之法,在应用反药开通痹阻的同时,配用甘草、党参益气和中。
本方药仅10味,意有三层,虽为今用,谨尊古法。
【主治】冠心病,证属痰气交结、胸阳痹阻、实多虚少,证见心悸、胸闷、胸痛、头晕、神疲乏力、少气短气,苔腻脉弦,或有停搏,血压不高者。
【加减】短气明显加人参;胸闷甚加沉香粉;痰多加天竹黄、菖蒲;有瘀血加川芎或桃仁;有热象加黄连或莲子心;停搏明显者加玳瑁、龙骨;睡眠不安加枣仁或琥珀。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满意。
26.5调和肺胃汤【来源】蒲辅周,《蒲辅周医疗经验》【组成】全栝蒌12克,薤白、法半夏各9克,厚朴、炒枳壳、苏梗、陈皮、生姜、麦芽各12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调和肺胃,温化痰湿。
【方解】本方由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而成。
而理气和和胃作用较原方更胜一筹。
方中括蒌善于祛痰、开胸散结;薤白温通滑利、通阳散气止痛。
二药相合,一除痰结,一通气机,相辅相成,为治胸痹要药。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与栝蒌配合,祛痰作用更强。
厚朴、枳壳、陈皮宽胸理气,助薤白通阳散结止痛。
生姜发表散寒,消痰下气,温中健胃;麦芽开胃消食舒肝理气。
诸药配伍,可使肺胃调和,痰消气调,胸痹渐除。
【主治】胸痹,证属痰滞胸膈、肺胃不和型。
证见胸部闷痛、咳痰不多、消化力弱,舌苔白腻,脉浮取缓、中取弦滑、沉取有力。
可用于冠心病而有上述症状者。
【疗效】屡用皆效。
26.6参七散【来源】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组成】白人参15克,三七、川附片各9克,川郁金12克,山楂、五灵脂各9克,肉桂6克,降香9克,乳香3克,炙甘草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每服6克,用米酒或温热黄酒送服。
【功用】扶助心阳、理气止痛。
【方解】胸痹,是因心阳之气滞而不畅所致,其心痛,是因心阳之气衰竭而成,故方中用人参、甘草补气强心;附子、肉桂温通心阳;三七、山楂、五灵脂活血散瘀止痛;郁金行气破瘀;乳香,降香降气散瘀、活血通痹。
诸药合用,有补有通,重点在理气止痛,可使气阳之气畅行无阻,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主治】胸痹,真心痛。
可用于心绞痛。
【疗效】屡用效捷。
26.7心绞痛方【来源】孙一民,《临证医案医方》【组成】丹参30克,白檀香5克,郁金、茯神、远志、麦冬、炙甘草各9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解】本方所治的心绞痛,是因血瘀气滞而产生的“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故方中重用丹参,委以重任,活血化瘀,通心包络;白檀香芳香通窍、理气止痛;郁金行气解郁,“治血气心腹痛”(《本草纲目》);远志、茯神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除烦;炙甘草“通血脉、利血气”(《名医别录》)。
诸药配合,可使瘀血行而心气通、神志宁而疼痛止。
【主治】心绞痛(血瘀气滞型),证见胸骨后或前心区阵发性、绞窄性疼痛,向左侧肩臂放射,有压迫感和窒息感。
舌质紫,苔白或黄,脉细涩或有间隙。
【疗效】临床屡用,奏效颇捷。
26.8龙牡安神汤【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组成】生牡蛎、生龙骨各12克,石决明30克,杭菊花9克,白蒺藜12克,桑寄生30克,丹参20克,川郁金、乌药各9克,百合6克,枸杞子、生地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育阴潜阳,舒肝理气。
【方解】方中用生龙牡、石决明育阴平肝潜阳;白蒺藜、菊花养肝阴而舒肝;桑寄生、枸杞子、生地入肾养血以柔肝,以上药味,皆有降压作用。
百合、乌药同用专走上焦而理气机,丹参、郁金同用专能行血中之气。
俾气血和畅而无阻闭之患则胸闷心痛自除。
【主治】冠心病(阴虚阳亢型),证见头晕、心跳、失眠、胸中烦闷、心前区痛、血压高,脉弦细而数,舌质红。
【加减】心悸加茯神10克,朱砂1克(冲服);心烦加栀子9克;失眠加首乌藤30克,朱砂1克(冲服)。
【疗效】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26.9加味冠通汤【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集》【组成】党参、当归各12克,薤白18克,红花9克,延胡索12克,广郁金9克,丹参12克,全栝蒌24克,鸡血藤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用】通阳化痰、开胸理气、活血化瘀。
【方解】《素问·痹论》谓:人体阳气少阴气盛,则容易得痹证,即阳气功能减弱,脏腑功能不足,尤其是上焦多产生阴寒证候。
寒凝气滞,寒是阴邪,寒凝则在气液易成痰浊,在血则凝滞为瘀。
仲景治胸痹是温通气液,祛逐痰涎。
《证治准绳》治心痛是温化死血,流通血脉,是在《金匮》治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本方的拟制合两法而一之。
方中栝蒌性润,用以涤垢腻之痰;薤白臭秽,用以通秽浊之气;合以党参补气,当归和血,使胸痹得开、心痛得止。
更入化瘀生新之品,以理宿疾,如:丹参走心经,为理血之专品;红花能行散,破瘀活血;桃仁性平而润,治血闭血瘀。
加郁金辛香,延胡索辛温,均为血中气药,郁金宣气化痰,入上焦,能祛心窍中之痰涎恶血;玄胡行血中之气滞,使气顺而血调。
仲景治胸痹证,多用栝蒌薤白剂,王肯堂《证治准绳》认为心痛是死血作痛,脉必涩,作时饮水下,或作呃,壮人用桃仁承气汤下,弱人用归尾、川芎、牡丹皮、苏木、红花、元胡、桂心、桃仁泥、赤曲、真降香、通草、大麦芽、穿山甲之属,煎成,入童便、酒、韭汁,大剂饮之。
本方师《金匮》、《准绳》方义,对证用药,缓以持之,其效自可期待。
【主治】胸痹,胸闷气短,天阴时更觉胸膺发憋,性情急躁。
脉左滑。
【疗效】屡用皆效,缓以持之,其效必著。
26.10通痹消胀汤【来源】沈祖法,《中医杂志》(3)1985年【组成】厚朴15克,枳壳10克,槟榔15克,莱菔子30克,大腹皮15克,大黄10克(后下),半夏、木通各10克,瓜蒌皮15克,桃仁、薤白、全当归各10克。
【用法】水煎服。
服药时间为出现腹胀后0.5~1.5小时。
必要时隔0.2~2小时再服1剂。
兼服苏合香丸1粒。
【功用】调理气机,开上导下,标本兼顾。
【方解】临床表现为胸痹(胸闷或痛、气促)——心肌梗塞、腑闭(腹胀,二便闭)两大症候特点。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痰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