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颜观舌识健康望诊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其中望色和察舌象更具有特色。
望诊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其中望色和察舌象更具有特色。
舌象是人体内脏的一面镜子,观察舌象可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判断疾病的轻重。
望面色黄种人正常的面色是微黄透红,明润光泽,这是健康的面色。
当然,由于遗传、体质、年龄、职业的不同,正常面色也有所差别,有的偏红,有的偏黄,有的偏白,有的偏黑……但总以明润含蓄为特点。
明润是指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含蓄是指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象征。
当您发现自己或亲友的面色与平时有较大改变,在排除了正常的外来影响因素之后,就要考虑有疾病或亚健康的可能。
面色白:由于面部毛细血管充盈不足而引起。
中医认为大多为虚寒或失血。
面色白而虚浮,属于气虚、阳虚;面色苍白而枯槁,属于血虚。
气血不足,内必有虚寒。
多见于久病体虚、大出血、慢性肾炎、呼吸系统疾患以及有贫血倾向的人。
面色萎黄:面色萎黄,没有光泽,常提示脾虚、气虚、血虚;也见于寒湿内停。
面色青:面部青筋显露,或整个面色发青,见于受寒、惊风、气血瘀滞、剧烈疼痛等,都提示体内有寒气。
面色嫩红:一般来讲,面色红赤代表有热,但也有人整个面部浮白,而颧骨周围嫩红,往往是内寒深重、阳气浮越的表现。
面色黑:肾虚有寒、瘀血水饮停积的人,往往面色发黑。
严重者如尿毒症晚期患者;轻浅者如熬夜后眼圈周围发黑、状如熊猫的人,都有血瘀寒积的表现。
望舌象舌诊内容很多,分别包括舌质和舌苔的神、色、形、态等等。
正常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
具体说来,是舌色淡红,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鲜明润泽,不胖不瘦;舌苔薄白,透过舌苔,可以隐约看出淡红的舌底,并且舌苔颗粒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
而以下舌象应当警惕。
舌色淡白或嫩白:这种舌头的颜色比正常的淡红舌要浅淡,甚至是明显地泛白色,往往是血气不能充盈舌部的表现,见于气血亏虚、阳虚寒积之人。
舌色青紫:舌头颜色发青,或带有紫气,或紫色,同时舌头润泽而不干燥,甚至水滑欲滴涎水,是阴寒内盛的表现。
舌苔白:白厚而腻的舌苔,提示寒湿或痰湿内停;特别是白滑而润泽者,提示寒饮水积。
另外,不管舌苔的颜色是黄是白,是灰是黑,只要舌面润泽,口不干渴,甚至口水难禁,水滑欲滴,都说明阳虚而有寒气。
舌诊要注意什么?舌苔形色的变异,除病理因素外,某些客观因素,亦可使舌苔发生变化。
舌苔形色的变异,除病理因素外,某些客观因素,亦可使舌苔发生变化。
所以在望舌时,一定要求患者做到:伸舌时面向亮处,将舌自然地伸向口外,舌尖略向下方,要平正而舒坦,不可卷缩或用力外伸,以免使舌质变色而影响观察。
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光线:望舌时,须让患者面向光亮处,使光线直射口内,不要在有色的窗下进行望诊。
在夜间望舌时,应在强光下进行,否则不易分辨舌的颜色,所以一定要注意光线的明暗。
2.注意染苔: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染上某种颜色,而不易分辨其苔色和燥湿。
如食橄榄、乌梅,可使舌苔染黑,服黄连素、核黄素等药物,能使舌苔染黄。
所以,在临床诊察时,发现舌苔突然变化,或苔色与病情不符,应详细询问其饮食及服药情况,确定其是否染苔,以免误诊。
3.其他:饮食的磨擦或刮舌后,可使舌苔变薄;饮水后可以使舌质湿润;进冷食后,可以使舌质暂时变白;进热食或辛辣食物后,可以使舌质暂时变红;因鼻塞不通而张口呼吸的患者,其舌面较干燥等。
舌质的颜色分几种?正常人舌质的颜色淡红而润,深浅适中。
属于病理性的舌质约有五种颜色,即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及青舌。
现分述如下:淡白舌:舌色浅于淡红,多为气血亏虚,阳气不足之象。
淡白而舌体瘦多为气血不足,淡白而舌体胖嫩多为阳气亏虚。
红舌:舌色深于正常人,多主热证。
热盛气血上壅,故现红色。
有虚实之分,既可见于实热证,又可见于虚热证。
舌色鲜红,伴有苔黄为实热证,舌色鲜红,苔少或无苔为虚热证。
舌红在不同部位可为不同脏腑的热证,如舌尖赤为心火上炎,舌边赤为肝胆有热,舌中心干红为胃阴亏。
绛舌:舌色深红为绛舌,多主热盛阴虚。
外感热病中见绛舌,多为热入营血的标志,常见于热性病。
内伤杂病中见绛舌,多属阴虚火旺。
若舌尖独绛,多为心火上炎之证;舌绛而光亮无苔如镜面,为胃阴已亡。
紫舌:舌见紫色,主病有寒热之分。
舌呈淡紫色,主寒证;舌呈青紫色而有斑点,主瘀血证;舌呈绛紫色,主热证。
青舌:又名水牛舌,主寒证和瘀血证。
舌苔是怎样产生的?舌苔,是胃气上蒸而生。
正常人有一层薄白苔,不干不湿,不滑不燥,这是胃气正常的表现。
如脏腑有病,胃气挟病邪之气上蒸,其苔色即可发生改变。
观察舌苔的异常变化,是舌诊的重要内容。
临床上常见的舌苔,大致可分为白苔、黄苔、灰苔、黑苔四种,现分述于下: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
但有时也见于热证。
舌苔薄白而润,多为外感风寒,病犹在表;舌淡苔白多为寒证;若白苔满布如积粉的,为积粉苔,多由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之征,常见于瘟疫,亦见于内痈。
黄苔:主热证、里证。
一般来说,苔色越黄,热邪越盛,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
苔黄而滑者,多属湿热;薄黄而干,表示热邪伤津;如黄燥而生黑刺,或中有裂纹者,多是热结已深,气阴已耗。
灰苔:灰苔为浅黑色,主里证。
灰苔既主寒,也主热,主要从苔的润燥来分辨寒热。
若苔灰而润者,则主寒,而苔灰而燥者,则主热。
黑苔:苔现黑色,多属里证。
主热极又主寒盛。
病情较重时多见。
若苔黑而润滑,舌质较淡白的,多为寒极;若舌苔黑,干燥少津,甚则舌生芒刺,多为热极伤阴,阴津耗伤之证。
总之,苔之润燥,是辨别黑苔主病属热属寒之关键。
中医望诊之舌苔舌苔是舌体上面所散布的一层苔垢。
正常人的舌苔为薄白而湿润,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舌苔是舌体上面所散布的一层苔垢。
正常人的舌苔为薄白而湿润,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由于病人的胃气有强弱,及机体的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舌苔。
观察舌苔的方法分为望苔色和望苔质。
首先了解苔色:(1)白苔:一般表示为表证、寒证。
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
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
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
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
舌苔布满白苔,摸之不干燥,称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病。
苔白且干燥,称为“糙裂苔”,多见于温热病。
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
舌苔白滑而粘腻,见于体内有痰湿或湿困于脾。
舌苔白滑而腐,为胃腑蕴热。
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质干枯者,称为“雪花苔”,表示脾冷。
舌及满口生衣,出现霉苔或生糜烂点,为胃气衰败,脏气将绝之危候。
(2)黄苔:黄苔主里热证。
苔薄黄厚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
苔黄干燥生刺,舌有裂纹,为里热极盛,津液大伤,脏腑大热。
舌苔黄厚而腻,多为痰热、食积或湿热内蕴。
舌苔黄滑而润,为阳虚表现。
(3)灰苔:主里证。
苔灰薄而润滑,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
苔灰而干燥,为热病或阴虚火旺。
(4)黑苔:黑苔大多由黄苔或灰苔转化而成,表明了病情极其严重。
苔黑而干燥,为热盛津亏。
舌尖苔黑而干燥,为心火盛。
苔黑而润滑,为阳虚阴寒极盛。
最后讲述望苔质的知识。
望苔质即望舌苔的形状质感。
主要观察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落、有根无根及偏全等情况。
(1)厚、薄苔: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
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之薄苔,否则为厚苔。
舌苔薄,病情一般较轻;舌苔厚,表明病情较为严重。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病邪入里,病情由轻变重;若舌苔由厚变薄,表明病邪外透,病情好转。
(2)润、燥苔:舌苔润滑多津液,为津液未损伤,称为润苔。
舌苔干燥缺少津液,称为燥苔。
舌苔干燥而色黄者,为胃热炽盛,损伤津液。
舌苔干燥而色黑,为热极阴伤。
若舌苔干燥色黑而且有刺,则属热极津液枯竭。
(3)腐、腻苔: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中厚边薄,刮之易去者,称为腻苔。
苔质颗粉较大,疏松而厚,形状似豆腐渣堆积于舌面,刮之易去者,称为腐苔。
腻苔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
腐苔为食积肠胃、痰浊内蕴及溃疡之证。
舌苔白腻,多为湿痰,或胃阳虚。
舌苔黄腻,多为痰热,食滞化热。
舌苔厚腐,多为饮食停积胃肠。
舌苔布满白衣,称为口糜,表明胃气衰败。
(4)剥落苔:舌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称为剥落苔。
如果苔全部脱落,表明胃阴枯竭,大伤胃气。
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表明胃的气阴两伤。
如果舌苔剥落处不光滑,有类似新生颗粒,称为类剥苔,表明病人血气不连续。
若舌苔大部分脱落,仅留下一小块,称之鸡心舌,则为胃气阴亏损之证。
另外,舌苔从有到无,为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如果舌苔从无而逐渐变薄白苔,表明病情好转。
(5)有根、无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不去,称为有根苔。
若舌苔好似涂在舌面上,刮之易落,称之无根苔。
有根苔表明病人有胃气,常见于实证、热证;无根苔表明胃气已衰,见于虚证、寒证。
如果有根兼薄苔,属于正常苔,表明正气未伤;若无根苔薄或厚,刮之即去,不再生成新苔,表明正气衰败。
(6)全、偏苔:舌苔布满整个舌,称全苔。
舌苔仅布于舌的某一部分,称偏苔。
全苔代表湿痰阻中之证。
如果仅是舌尖部分有苔,是病邪入里却未深入,但胃气却受伤。
若舌尖部分无苔,而其余地方有苔,代表肠胃有积滞或有痰饮。
舌苔偏于左侧或右侧,表明病邪半表半里,亦可有肝胆湿热;舌中央无苔、舌边缘厚苔而中央薄苔,为阴虚、胃气损伤或血虚之证。
淡红舌黄白苔淡红舌黄白苔主病:表证化热入里;表证未罢,营中有热。
舌苔淡红舌黄白苔形象舌淡红。
(照片偏红)苔薄白,夹有淡黄色。
主病表证化热入里;表证未罢,营中有热。
病例风热外感,有入里化热之势淡红舌花剥苔(地图舌)淡红舌花剥苔(地图舌)主病:阴血不足;阴虚湿盛;湿热伤阴。
舌苔淡红舌花剥苔(地图舌)形象舌质淡戏。
苔白腻而润,四周多处剥脱,边缘隆起,如地图状。
主病阴血不足;阴虚湿盛;湿热伤阴。
病例脾虚胃阴不足淡红舌厚腻干苔淡红舌厚腻干苔主病:津伤湿滞;湿盛热郁。
舌苔淡红舌厚腻干苔形象舌淡红,尖有红点。
苔白厚腻而干,微笼淡黄。
主病津伤湿滞;湿盛热郁。
病例湿温初起,化热入里。
淡红舌黄糙苔淡红舌黄糙苔主病:阳明热结;气虚津少,或夹湿热。
舌苔淡红舌黄糙苔形象舌淡红,有齿痕。
苔黄燥裂,粗糙如砂石。
主病阳明热结;气虚津少,或夹湿热。
病例湿热化燥,气虚不运。
淡红舌黑干苔淡红舌黑干苔主病:热毒内实;伤寒邪传少阴;暑中少阴。
舌苔淡红舌黑干苔形象舌色略红。
中根部有灰黑苔,边尖散在薄白苔,黑苔不厚,津少燥裂。
主病热毒内实;伤寒邪传少阴;暑中少阴。
病例脾胃湿热黄疸。
复感风寒。
淡红舌粉白苔淡红舌粉白苔主病:邪热浮经;邪毒内盛;热聚三焦。
舌苔淡红舌粉白苔形象舌淡红。
苔白厚腻满布,颗粒疏松,如白粉铺舌上,扪之涩而不燥。
主病邪热浮经;邪毒内盛;热聚三焦。
病例湿热互结,聚于三焦淡红舌淡黄粘腻苔淡红舌淡黄粘腻苔主病:湿热痰涎交结为患;阴虚痰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