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备课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提纲

备课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提纲

教学设计与备课的区别何是一.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初级阶段,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的要求传统备课与教学设计,两者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把备课改为教学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在书写格式上的改变;但也不是很神秘、很高不可攀的事。

汉语词典里,“准备”的意思是“予先筹划、打算、安排”。

“设计”的意思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先制定方案、方法、图样等等”。

显然,“设计”的要求比“准备”要高得多。

传统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初级阶段,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要求。

教学设计不是对传统备课的全面否定,推倒重来,另起炉灶。

而是对于传统备课的继承、发展、深化和提高。

经验型的,业余的,无论什么水平的老师,上课之前准备一下,都可以叫备课。

如果只知道备课,那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是初步的要求。

要是按照专业化的标准,进行教学设计,要求就高得多。

备课可以是经验型的,而教学设计则要有理论上的依据,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含量比较高,是一件专业化的工作。

关于“初级阶段”与“专业化要求”的区别,并不难理解。

例如剪头,过去老年间,几乎每个单位都有一套简单的理发工具,同事之间互相推头,剪短了就得。

后来叫理发,再后来叫美容美发,现在街上有很多的“形象设计工作室”。

“形象设计”,不光是一个时髦的招牌,那真正是一门高深的专业学问和技术。

最专业的“形象设计”,莫过于电影制片厂里的那些化妆师。

根据剧情的需要,根据导演的要求,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就能让同一个演员,变成完全不同的另外的形象。

那才是专业的、真正的形象设计,和我们这些人互相“理发”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备课是上课之前的准备。

包括这一节课的程序、结构;师生的活动安排;教学的物质器材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过去说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实验,当然还有备习题篇子,备作业等等。

备课还有狭义备课和广义备课两个意思。

狭义备课是备教材、备学生、备实验、写教案或者说是“三备一写”。

这些事已经不简单。

广义备课则是时时处处都备课。

老师有研究型的生活态度,勤于读书、观察、思考,丰富充实的阅历、高雅的情趣修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都会对教学有帮助,都属于广义备课。

教学设计比备课要求高,高在哪呢?它比较专业化,科技的含量多,要求的理论、技术各方面的门道比较多。

在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中,教学设计更侧重于指导思想和整体的设计方案、方法、模式、框架等方面的考虑。

或者说,对于那些具体的物质准备,例如一堂实验课的器材准备,是属于备课范畴里面的事。

教学设计不包括这些太具体的事情。

教学设计的要素包括:设计的依据,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

考虑这些问题,就必须掌握和应用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新成果,以新的理念和现代化的手段为我所用。

二.备课的内容备课,首先要通读教材。

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教学目的。

备课向来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后来也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

但还是比较看重结果,不太重视过程。

备课重视基础、重视循序渐进、重视基本的现象和事实、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基本的技能和训练。

备课还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往往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

就是从复习旧的知识,自然地引入和过渡到新的内容。

并且今天讲的新知识,又为今后要学的新知识进行了准备,做了预设和伏笔。

备课要拟定一系列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备课还要考虑到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一定的措施。

要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老师为了教好某一个概念,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物理现象和事实。

常常花费很多心血设计、制作教具。

备课要对练习和作业,对于课堂的板书,对于目标测试的问题,都有精心准备。

这些事情都是备课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这些事情,每一件都并不简单。

把这些事都做周到,也可以造就一堂效果很出色的、让人回味无穷的好课,备课考虑的事情,重在教材的要求,教法的应用和教学效果。

所谓教学效果表现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学科能力两个方面。

传统的备课也有它的章法,也有它的好传统,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出色的老师。

在传统备课里面,总的说,还是考虑怎样教比较多。

很多精致的教具和出色的演示实验,也是为老师的讲解服务的。

为了帮助老师讲解清楚,帮助学生观察和领会老师所教的内容,还是立足于教。

备课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重视循序渐进。

很多传统的备课和教学的原则,即使拿现代的眼光来审视,也是很科学、很优秀的。

但是这一切,还是传统备课的路数。

总的来说,还是考虑老师“怎么教”,考虑学生怎样掌握知识比较多。

三.教学设计的内容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的要求。

专业化的要求比起经验型的做法,根本的区别在于有理论上的依据,站得高,思路开阔,顾及长远,科学、技术的含量高。

拿建筑打比方,过去盖个土房、垒个猪圈,就不需要费多大劲设计。

简单琢磨琢磨,根据现有材料,垒起来就行了。

后来,想盖个像点样的房子,例如学校要盖一个传达室。

要有适当的地基,对材料、结构也有一定的要求,就得有设计图纸了。

要是盖大楼,那不但要有蓝图,设计图,而且有多种。

例如土木工程图、水电系统图、装修设计图,等等。

还得有设计论证,预先做试验。

上百层大楼,地震,刮大风,到底抗不抗得住,都得做试验,都得有论证,有严格的计算。

现在盖房子,专业化的设计,就不光是这个楼怎么结实,下水道不往外冒水就行了。

要考虑这个房子保温、节能、宜居,还要考虑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于局部地区的小气候有什么影响。

甚至你的玻璃反光到人家的房子上了。

这是“光污染”。

人家对你有意见,可能就会告你。

声音的干扰、共鸣,振动的共振等等很多方面的事,都在设计考虑之中。

过去的建筑专业,一般就说土木工程。

现在的建筑专业,要复杂得多得多。

一涉及到专业化的要求,靠简单的经验就力所不及了。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就不仅限于研究教材和教法,着眼于自己怎样教了。

和备课相比较,教学设计的重心转到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有效学习,或者说转到对于学生的培养。

更多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样的指导思想里,有一系列的新的理念。

例如要以人为本,要体现素质教育和德育,体现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设计一系列探究的课题;要用信息技术跟教学整合;要开发各种教学资源等等。

这都是教学设计要考虑的问题。

这也是教学设计和备课的一个更大的区别。

教案中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变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三项内容: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和能力跟过去的理解不一样。

更注重学习活的知识,生成获取知识的能力。

除了学科能力之外,现在还有检索、提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都是过去没有的的提法。

过程与方法,一个是要做中学;一个是重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还有,是学生亲身经历研究的过程或实验的过程,学生亲身参与了,经历了,这本身就是教学目标。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身体验一下。

什么事不只是光动嘴。

不但看过,还亲身做过。

过程与方法这项教学目标,就是说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过程,从中学到东西,得到培养。

什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一,学习是快乐的事。

第二是有成功的体验,我能行,我能学会,我明白了,我看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原来是这样的。

第三,学了有用。

不是只学到应付考试的一些东西。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效学习方式的设计。

过去也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只要他们上课积极就行了。

现在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要有所设计。

具体的说,有观察、思考、听、说、读、写、做七件事。

从理论上说,学习方式有个体、群体的两类。

个体的学习方式首先是亲身经历的体验,在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中学习。

有了体验,出现了疑惑和问题,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探究。

探究并不神秘。

小孩掏鸟窝、捉迷藏等都是很完整的探究过程。

都有问题提出——假设方案——制定措施——实施——结果的比对——判断结论。

教学当中,很多原来由老师口传心授的事情,现在都设计成由学生自己探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个体学习的第三种方式是接受。

不能事事让学生探究。

前人的智慧、成果、科学技术,有文字记载的各种资料浩如烟海。

人的主要学习方式还是接受。

但不要把接受误认为是光听老师讲课。

接受,首先是阅读好书,吸纳营养。

其中有效的检索是重要的。

在书海当中,各种好资料、烂资料、垃圾资料都有。

要能从中迅速找到你需要的东西,这是接受学习的核心能力。

所以老师设计学生平时学习活动的方式,可以选择体验、探究、接受;还有群体的学习方式就是合作。

具体的方式就是观察、思考、听、说、读、写、做。

教学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

什么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

做一个实验,为了让他看清楚,可以这边做做,那边做做,反正直到学生都看清楚为止,这就是尊重学生。

讲课也一样,时刻要注意学生的反应。

如果你不认真听,我就不讲了。

这是尊重你。

有的老师说你爱听不听,我说完了拉倒。

这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尊重学生的差异。

不同水平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情况不一样,目标也不一样。

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关注这一点。

如同要招待人吃饭,首先必然想到来的是什么人。

来的是老人?青年人?南方人?北方人?什么口味?爱吃辣的,还是不爱吃辣的?这些都得考虑。

我请你吃饭,就按我的口味,我的做法,爱吃不吃。

这显然不行。

以人为本是很具体的。

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更不用说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让学生发言,让他谈自己是怎么样的想法。

这样既可以使老师少教,而学生还可以多学。

这就是我们钻研的办法。

美国的一位老师写了一本书,其中一句最重要的话,就是“对老师来说,重要的是听;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说。

”这都是教学以人为本的体现。

而不是:你们好好听我说,听不明白我再给你说一遍。

那就不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光以你自己的主观认识感觉为本可不行。

以人为本,当然包括以老师为本。

尊重老师的创造性。

老师不应只是被动地执行大纲、教材和教法。

老师要创造性的工作,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创造。

这是老师尊重自己的表现。

我是一个创造者,这课堂是我施展创造力的舞台,我要创造出适合学生的出色的教学。

这是老师尊重自己的表现。

四.“教学设计”写作建议写文章,主要功夫不在于写作方法。

不是在“怎么写”上面狠下功夫,要在学习、思考、实践、研究上面多用力气。

然后对实践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就有了体会。

写作是把它有条理地表达清楚。

一遍写不好,多写几遍不断修改就清楚了。

关键是在你脑子里,这些事是清楚的。

怕就怕没什么研究,没什么体会。

靠找杂志,抄文章,下载,或者自己硬编词,那能弄出什么好文章?写作是表达,是总结,是提高,是把自己的认识体会拿出去和别人讨论、交流。

主要功夫在于学习、思考、设计、实践、研究。

学习、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之路。

教学设计是在学习和实践之间的一个必要环节和步骤。

它连系着学习和实践两个方面。

它是把理念付诸实践之前的蓝图,既要有科学思想和理论武装,又要脚踏实地对教学各各环节的措施、要求,按专业化的标准进行策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