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尿频、尿急、尿失禁、夜间尿频、遗尿症、大量残余尿、排尿后外漏、膀胱扩张等特定指标≥1个者,即可确诊。
危险因素分析:病理、生理因素、神经源性障碍或损伤、尿路异常、前列腺肥大、急性疼痛。
治疗因素,个人状况,慢性便秘、脱水、应激或恐惧。
高龄、感觉丧失、肌张力丧失等。
护理措施和方法:制定病人排尿时间表,避免膀胱过度充盈。
指导病人增加膀胱容量的技巧,改善尿频、漏尿、尿失禁,制定训练膀胱功能的计划。
留置导尿管者尿管定时开放,尽量延长排尿间隔,增加膀胱容量。
其先决条件是病人意识清楚、有动机、有尿感。
未置导尿管者,则根据平常尿失禁时间及先兆表现,提前给予便器。
应用脱水剂时应备便盆。
尿潴留者,授予排尿技巧:腹外用手协助排尿。
用力易轻,嘱患者屏住呼吸或抵住关闭的声门,以增加腹压,协助排尿。
或用温水清洗外阴诱导排尿,机械温度可刺激相应的阴部神经支配区的皮肤,诱发排尿反射,也可在下腹部或足底部用湿纱布或温水浸泡、按摩足底(因S1、L5神经支配足底),或以弛张振荡疗法,既用手按压耻骨上部,通过尿液机械性振荡扩张排尿。
采用神经刺激疗法直接针刺脊髓神经根,也有一定疗效,如第骶孔的刺方穴,下腹正中线脐下6横指的中极穴。
尿失禁者:注意观测尿失禁频率,检测皮肤湿度,记录起居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溃烂及褥疮发生。
使用尿失禁护理用具,如尿道口连接无菌引流瓶或引流袋(保鲜膜),尿布、尿失禁短裤及利用废弃的塑料瓶及胶管自制成移动性便器等。
心理护理: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康复过程。
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应同时进行,以达到对感觉障碍的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目的。
做好病人亲属的心理指导,病人患病后,生活不能自理,排尿障碍,心理负担重,亲人的陪伴与支持对于病人非常重要。
了解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性格,遵循病人的生活习惯,护士态度应和蔼,不要指责及嫌麻烦,通过各种治疗活动与对动作的适应以及语言交流等与病人的接触过程,促进护患合作,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赖感,从而消除应激和恐惧。
为就寝时排尿者创造良好的环境,遮盖病人显露部位,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维护自尊心,确保心情舒畅。
使其保持适当的排尿姿态,发挥主观能动性。
了解排尿障碍发生、发展、预后的客观规律,向家属讲解护理知识。
嘱患者晚饭后少饮水,睡前先排尿,培养定时排尿的习惯,接受排尿快感与不可避免的身体负荷,克服羞耻心理给予排尿动作的指导,训练步行、更衣,如果病情允许,尽量到厕所排尿,要求自主,磨练意志。
同时,告诉病人排尿困难可随着出血梗塞的吸收而好转。
护理介入排尿障碍,时间长短不一,短则5~10天,长则2~3年不等。
订好长期训练的计划,采用物理方法或药物疗法,训练膀胱功能,做好皮肤和导尿管的护理,循序渐进功能锻炼,消除排尿障碍带来的负面影响,重建生活自理功能,最终达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
其间需要护士的指导与协助,患者及家属的重视,以及全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排便障碍指由于盆底肌协调障碍或大便困难引起的排出粪便的障碍,这一类又可以称为出口梗阻型便秘,常由于盆底肌、肛门括约肌在排便时的活动不能协调,或感觉异常所致。
原因:由于肛门直肠的感觉或动力异常引起的,主要是肛门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不能松弛,有时在排便时它们的活动呈反向性增强,即所谓的肛门痉挛。
腹肌无力致使排便时直肠内压力不能升高,直肠压和肛门压力的梯度降低,也导致排便困难。
感觉异常的患者常表现为排便阈值提高,因而少有便意感。
另一类是阈值降低,表现为频繁的便意,下坠感,排便不畅快。
长期用力排便可损伤会阴神经,引起排便的刺激阈值升高,造成排便困难。
检查诊断:1、粪便检查:应观察便秘者排出粪便的形态及有无黏液或血液黏附。
直肠性便秘为大块质硬的粪便,由于常伴直肠炎症及肛门损伤,粪便常有黏液及少量血液黏附。
中老年患者经常出现少量血液时,应特别注意大肠癌。
结肠痉挛性便秘者,粪便坚硬呈块粒状如羊粪。
肠易激综合征者常排出多量的黏液,但黏液中极少有红细胞、白细胞。
2、直肠指检:应仔细观察有无外痔、肛裂及肛瘘等病变 3、X线钡剂灌肠检查及腹部平片4、结肠镜检
治疗护理:1、运动疗法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运动,如打太极拳、做体操、慢跑等;可嘱患者每晚临睡前平卧于床上作腹式运动(作深腹式呼吸),每次15~30分钟;并可进行自我腹部按摩,按摩方法宜采用顺时针方向,由右侧向左侧,持续15~30分钟。
2、注意饮食鼓励患者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多食香蕉、梨、西瓜等水果,以增加大便的体积,并应多饮水,少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强的饮料。
可嘱患者经常口服蜂蜜,以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3、养成良好的习惯患者应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以逐步恢复或重新建立排便反射。
清晨或白天工作繁忙者,可定时在晚上(一般以定时在清晨为佳)。
4、中医治疗(1)中药治疗法药方:厚朴15克、藿香12克、苏子12克、大黄5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一日三次。
(2)磁石疗法是中医治疗便秘的一种方法。
就是贴于神阙穴(肚脐),激发经气,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提高肠蠕动力度,清理肠道,消除排便不畅、便秘腹胀等不良现象。
(3)酵素疗法通过提取水果成份,如苹果酸等。
通过天然的酵性蠕动,来健胃整肠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为目前相对无负作用的食疗方法。
5、西药治疗①容积型泻剂:可增加大便的体积,以增强粪便对肠道感受器的刺激,常用的有乳果糖、硫酸镁和硫酸钠等。
②润滑性泻剂:起到润滑肠壁、软化粪便的作用(亦称之为粪便软化剂),常用的有液体石蜡、甘油及植物油类。
③刺激性泻剂:又称接触性泻剂,此类泻剂因对肠黏膜有刺激作用,并影响肠道中水分及电解质的吸收,故有较强的导泻作用如大黄、番泻叶及芦荟等,长期应用刺激性强的泻剂,可造成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长期应用还可导致结肠黑变病。
④局部刺激性泻剂:甘油/氯化钠(开塞露)、甘油栓等塞入肛门内以后,可使患者产生便意,而引起排便反射,称之为肛门局部性泻剂,对慢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较好。
6、生物反馈治疗目的是增加肠道的蠕动功能,有利于粪便的运转。
可以选用金双歧快速补充肠内益生菌,恢复正常消化功能,还能及时补充被通便类保健品错排的益生菌,并从本质上解决便秘问题。
7、其它治疗“花粉治疗便秘”
8、黄滑松茸的食疗干黄滑松茸20克,温水泡30分钟,备用。
锅加底油炝锅,加水,倒入黄滑松茸炖一小时,喝汤吃菇,空腹最佳。
预防保健:1、调节饮食预防:
因为粪便主要是由食物消化后构成的,所以通过饮食调节来防治大便秘结是简单易行的方法。
首先要注意饮食的量,只有足够的量,才足以刺激肠蠕动,使粪便正常通行和排出体外。
特别是早饭要吃饱。
其次要注意饮食的质,主食不要太精过细,要注意吃些粗粮和杂粮,因为粗粮、杂粮消化后残渣多,可以增
加对肠管的刺激量,利于大便运行。
副食要注意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因为正常人每公斤体重需要90~100mg纤维素来维持正常排便。
可多食青菜、韭菜、芹菜、蕃芋等。
因为纤维索不易被消化吸收,残渣量多,可增加肠管内的容积,提高肠管内压力,增加肠蠕动,有利于排便。
还有就是要多喝水,特别是重体力劳动者,因出汗多,呼吸量大,水分消耗多,肠管内水份必然被大量吸收,所以要预防大便干燥就得多喝水。
早饭前或起床后喝一杯水有轻度通便作用。
足量饮水,使肠道得到充足的水分可利于肠内容物的通过。
另外可有意多食含脂肪多的食品,如核桃仁、花生米、芝麻、菜籽油、花生油等,它们都有良好的通便作用。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如果经常拖延大便时间,破坏良好的排便习惯,可使排便反射减弱,引起便秘,所以不要人为地控制排便感。
对经常容易发生便秘者一定要注意把大便安排在合理时间,每到时间就去上厕所,养成一个良好的排便习惯。
3、积极锻炼身体:活动、活动,大便自通。
散步、跑步,作深呼吸运动、参加文体活动和体力劳动等可使胃肠活动加强、食欲增加,膈肌、腹肌、肛门肌得到锻炼;
提高排便动力,预防便秘。
4、及时治疗有关疾病:如过敏性结肠炎、结肠肿瘤、结肠狭窄;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子宫肌瘤;铅、汞等金属中毒。
补充:大便失禁患者康复训练方法:1.对患者说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鼓励指导患者自我练习。
2.患者侧卧、放松、四指并拢或手握拳于肛门向内按压5-10次,两手或单手于肛周有节律地往外弹拨,使肛门外括约肌收缩、扩张、收缩。
左右方向各10-20次,3.戴手套,手指插入肛门往各方向按摩5-10次,刺激直肠、肛门括约肌,诱发便意。
3.患者平卧,双下肢并拢,双膝屈曲稍分开,轻抬臀部,缩肛、提肛10-20次,促进盆底肌肉功能恢复,每天练习4-6次。
4.根据病情,患者坐于座厕或取斜坡位,嘱患者深吸气,往下腹部用力做排便动作,把大便排出,排完大便后据情塞入棉条。
5.若患者每天遗便多次,排便后即选用卫生棉条,外涂石蜡油润滑,从肛门塞入,直到塞进2/3时左右转动棉条数次后全部塞入,留尾巴棉绳于肛门外,用胶布固定棉绳于臀部,排便前取出,每天取出排便1-2次。
6.训练时间:在餐后0.5-1小时或习惯排便的时间训练,训练定时排便。
评估方法:有便意,完全自控10分,有便意,偶尔失控5分,无便意,能定时排便4分,无便意,不定时排便0分。
评分:6分为大便控制良好,4-6分为基本控制,4分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