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新华网重庆频道12月7日电(记者刘卫宏茆琛肖春飞)山西沁源二中21名师生晨跑时遭车祸丧生之后,中小学校体育锻炼设施匮乏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记者调查后发现,中小学体育课、运动会已经成为校园安全事故最危险的时段,学校体育设施不足、地方政府重视不够、观念和意识存在偏差,是导致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匮乏的主要原因。

这一问题,在农村学校尤为突出。

专家认为,应落实科学发展观,让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同时,通过综合利用体育设施等措施,逐步解决这一矛盾。

--师资、场地、器材样样差,农村中小学校体育课几近荒废占有中国人口80%的农村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更是关键。

农村教育成功与否,决定我国教育改革的成败。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学生体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21世纪全面素质合格人才的重任。

然而,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一项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表明,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知之甚少,男女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学生对篮球、排球、足球知识一知半解;对双杠、单杠、山羊、跳箱等体操器械更是生疏,学生体育素质明显呈下降趋势。

专家认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难开展,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体育师资严重不足。

体育教师的队伍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

在村办小学,一般学生的人数在120名左右,大一点的学校人数在200名左右。

这样的学校一般一个教师带一个班,实行“包干到户”,像这样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体育教师。

某中学学生总人数2512人,分29个教学班,4名兼职体育教师。

这样的学校,课时多,教师精力有限,使体育课“放羊式”教学成了必然。

学校体育教师配备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某地区28名学生配备一名教师),特别是受专业培训的体育教师更是严重缺乏。

2.场地器材严重匮乏。

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本来就少,投入到体育中的经费更少了。

普九验收,部分学校添置了一些体育器材,但往往应付检查,能用于教学上的少之又少。

湖北的一项调查显示,村办小学体育经费年投入不足百元,人均不足1元;中学的经费投入要多一些,但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购置的器材本身是低质低价,加上自然的损耗和人为破坏更是雪上加霜。

在运动场地上,16所村办小学只有4所有200米简陋跑道,多数学校只有一个篮球场、两个乒乓台。

场地的严重不足限制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及器材的有效利用。

体育经费的不足使学校体育设施得不到补充,破损的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留下严重事故隐患。

3.教师自身业务能力不强。

在贫困地区农村中学,一般没有专职体育教师,有少许来自大中专的毕业生。

在村办小学,根本就没有体育教师,不得不由其他教师兼职或退伍兵来上体育课。

随着体育教育的改革,教师自身没有及时“充电”,体育教学程式化、单一化、刻板化、根本就无法实施素质教育。

大多数体育教师备课是形式,上课是自由式。

体育教师存在“三无”现象,即教学无大纲,授课无计划,上课无教案。

和一些教师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刚上工作岗位时的一两年,课是认认真真上,教案是仔仔细细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对体育课上好上坏一个样,上与不上一个样,随之上课开始散漫。

备课本每年都“换汤不换药”。

教师上课一个口哨两个球,学生高兴我自由。

这样的体育教育,上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体育设施不足导致学生缺乏锻炼学生体质指标连年下滑“学习不好是庸人,道德不好是坏人,身体不好是废人”。

“废人”之虞并非臆断,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较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指标持续滑坡。

记者从重庆市招办了解到,在全市考生增加3万人,招生总计划增幅极小的情况下,一些高校国防、刑侦等专业录取计划仍未按照原计划完成,学校不得不对计划指标进行调剂,而中学生体质差、体检不合格、无法通过体能测试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因。

“学校在重庆投了16个招生指标,四五十名成绩达到提档线标准的考生中,只有8名通过体能测试。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西南政法大学提前批录取分为国防生和经济犯罪侦查生两类,在全国18个省市制订了招生计划,但有一半省市没有完成招生计划。

这位负责人说,成绩达到提档线标准却无法录取的学生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能测试不合格,多数学生无法完成1500米长跑,有的男生甚至在跑步中晕倒;二是体检不合格,除视力、身高、体重不合格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中老年易发的“三高”疾病竟然也出现在了高中生的体检表中。

男生肥胖症、女生盲目减肥导致体重偏低等状况也令招生老师吃惊。

重庆市教育部门近来每年都开展学生体质测试,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夏蒂告诉记者,从体质监测的情况来看,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总体发展较好,但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一些指标近年呈下滑趋势,包括速度、爆发力、耐力、肺活量等。

此外,超重和肥胖率、视力不良等呈显著上升。

他说,这一现象在全国其他地方基本相似。

有报道说,到去年底,全国有7000万中小学生近视,大城市的孩子肥胖率超过8%,有近1亿名中小学生每天运动时间不到1小时。

中小学生生活水平提高了,身体素质反而下降了。

重庆大学体育学院院长胡红教授说,除了学习压力大、营养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外,缺乏锻炼是重要原因,而体育设施严重匮乏,又是中小学生缺乏锻炼的重要原因。

按照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在校内的运动场地应是4平方米/人,每天还要保证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夏蒂说:“重庆学生实际上人均根本不到1平方米,体育活动时间也只有小学生能达标,而且是平均时间。

”他说,城市中心区域学校、农村寄宿学校和村小学,体育设施尤其不足。

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显示,全国人均运动场地仅1.03平方米。

重庆市人均运动场地只有0.51平方米,上海市人均拥有体育场地1.71平方米,尽管重庆和上海各有13468和5382个体育场地属于教育系统,但是这离教育部的标准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据了解,北京市的中小学生人均体育场地也仅1平方米。

胡红教授经常在基层对学校体育教育进行调研,他说,看到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的匮乏,简直令人寒心。

重庆城区的一些学校,在教室外墙上挂几个篮球框;一些农村学校,体育老师利用轮胎、木棍等自制体育器材;有的学校上体育课就是玩铁环和陀螺,有的学校因为上体育课就是让学生晒太阳,还有的学校因为缺乏体育器材和必要经费,将操场出租成停车场或果园。

--政府观念偏差是学校体育设施匮乏的重要原因中小学校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存在客观原因,如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学生人数增长较快等。

但是接受采访的教育和体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地方政府在不够重视、意识观念存在偏差是重要原因。

学校体育不受重视,经费投入不能保障,是学校体育设施匮乏的重要原因。

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学校体育经费应该占政府经费投入的1%,但是重庆有关部门透露,财政拨款不能按时足额到位,很多学校也无法落实体育经费,只能先保证教师工资。

此外,地方政府更愿意把“寸土寸金”的城市土地用于经济开发,用来修操场似乎是一种浪费。

据了解,上海在这方面做得好一些,这更显出政府重视的重要性。

上海的中小学操场基本由泥地或煤渣跑道换成了塑胶跑道,中小学尤其是郊区的一些学校,体育场地非常完善,拥有标准田径场、体育馆、健身房的不在少数,一些条件更好的学校还有游泳池。

上海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平杰博士认为,上海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关键是融入了上海经济发展优势,让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除了重视程度不够外,地方政府在发展社会事业时仍然存在意识和观念上的偏差。

重庆很多区县近年都新建了体育场馆,而且档次较高,某县花费4000万元新建的一个体育馆,安装中央空调,装修豪华,结果只偶尔安排文艺演出。

业内人士算了两笔账:教育部的标准是每所中小学需配备30万元的体育设施与器材,这样一个体育馆的投资可以让100多所学校一次性达标;一般的中小学每年用于体育设施维护与更新的经费,平均水平不到5万元,如果一个县有60所中学和中心校,一年总共需要300万元,再加上其他村小每年总共100万元的经费,4000万元可以让全县的学校用10年。

重庆不只一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个小小的县城,体育场馆越修越高档,却常年处于“赋闲”状态,这与中小学体育设施匮乏形成强烈反差,反映了地方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意识观念仍然存在偏差,在片面追求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

--体育教学思想急需改进体育设施资源应综合利用记者在一些学校采访时发现,教师普遍认为,体育课程居于弱势,首先是陈旧的体一、教学观念。

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在全方位进行,但不少教学改革者在实践中却只热衷于操作层面上外在课程形式的改革,过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闹、活跃,学生内在情感和学习动机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其根本原因,就是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没有根本转变。

为什么没有转变?并不是体育教师不想转变,不能转变。

而是因为,第一,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第二,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太大,除常规的体育课堂教学外还有大量的课外工作,如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及学校运动队的训练等;第三,缺少改革的理论导向和具体指导,同时上级教研部门给教师的教改指示大多是口号式指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等。

大部分体育教师不了解设计的意图,缺乏教学改革的必备技能,而且也没有多余二、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的一个致命伤是学生学了十几年的体育,在他们走出校门后,竟与体育再见了。

这与体育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锻炼习惯相关;与把体育理解为机械被动的教育有关;还与没有在体育课堂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原理和应用运动技术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关。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所偏重的是一个技术怎么教,一个动作怎么做,忽略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忽视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无所适从,无所收获。

三、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竞技运动一整套的项目、规则和办法规范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

这些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的项目,使天性好动的学生望而生畏,积极主动去锻炼的学生有减无增。

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等为主要内容,而竞技性运动项目,则是从体育竞技的角度出发,以实效性为原则,选用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技术为模式,通过程序化训练过程,达到完善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这些运动技术,虽然有助于学生已具有的运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但对体育教育来说,显然脱离了其内涵,只能是一种外部的行为要求,未必是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最佳活动内容,而且竞技化的体育教学偏离正确的健身目的,违背人的自然生长、发育和发展规律,不实际地要求学生片面追求运动能力的超越,崇尚于外在的强筋壮骨、四、教学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