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中的语言艺术
小说从明清时期兴起,至今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之一。
小说如此吸引人的眼球是其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可能还有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尾。
构成小说特征的这些重要元素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考究,语言文字是构成文学作品的砖砖瓦瓦,是使作品脉络畅通运行的血液。
地方方言的运用使小说人物更具有鲜明的特征。
家喻户晓的小说《西游记》里的英雄式人物孙悟空的语言就有很大的特征,他斩妖除怪的时候会大喊一句:“吃俺老孙一棒!”替师傅师弟化斋或是去天庭搬救兵的时候会说:“俺老孙去也。
”“俺老孙”这三个字的充分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刻造了一个独特的鲜明形象,读者只要看到“俺老孙”就会联想到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的形象。
同时也表现出了孙悟空自信又憨厚的一面。
同时“俺”是北方方言,不过这个词在北方普遍存在,并且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流行区域以北方方言区为主,例如山东河北河南陕西以及东北,苏北等地区。
孙悟空是在东海的花果山出生的,“俺”这个字就带有了一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感,孙悟空是只猴子,但同时他也会流利的说着人类的方面。
如果把“俺”换成“我”、“俺老孙”便成了“我老孙”恐怕就没有这么恰到好处了。
小说《西游记》里还有很多值得考究的语言文字,例如:书中孙悟空经常性的喊猪八戒“呆子”“憨货”,这两个词就充分的展现出了猪八戒的性格特质,而猪八戒在书中就是起到一个以“呆”和“憨”营造轻松欢快气氛的作用。
“呆子”和“憨货”两个词就给全书内容带来了很多欢乐,不至于全是取经过程中的艰辛和苦难。
《红楼梦》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阆苑仙葩”,茅盾评价红楼梦中的诗词或话语都能“按头制帽”——符合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和性格特点,真正做到诗如其人、语如其人。
在小说开始的人物出场,作者对王熙凤的描写充分体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词。
书中第三回,贾母只是简单的介绍了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其他三位小姐,然后作者这样写到: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短短的几句话却成为了小说的点睛之笔,不仅让我们了解到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而且也突出了她在贾府的地位,为小说情节的发展垫定基础。
再如后来宝玉初见黛玉时对她的印象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对宝玉的形容则是: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对两人的描写都只是短短的几句但是却都恰到好处,给读者垫定着深刻的第一印象,其中在对黛玉的描写中不光对她的外貌进行了描述,而且细致到了她的气质。
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想,每个看了红楼梦的读者心里的黛玉的形象都不会相差很多。
作者曹雪芹用文字语言描摹出了他心里每一个形象。
随着小说的逐渐普及,小说中的语言也是越发的凝练,小说家或许就会在文字上十分下功夫以达到一个阅读起来轻松愉悦的效果,例如在小说《三国演义》
第三十起回这样描写刘玄德二顾茅庐的天气和景色: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
行不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这段文字,基本上是四字成句,阅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把冬日的气氛、严寒表现的淋漓尽致,就好像展现了一幅画面在读者眼前。
并且前后的散句搭配得当,特别是与张飞的语言动作形成对比,显得十分的滑稽动人。
小说原本就具有着一个增添生活乐趣缓解人的压力的社会作用,所以它才会如此的广受欢迎。
而小说中的语言越向简便明了、浅显易懂发展就使小说的作用更加的生活化了,逐渐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或是高强度的学习工作后的一个缓解压力的必备品,而小说家们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纵观中国古典小说,小说家们多喜欢用叠字来描述声音起到一个强调或是营造气氛的作用以达到一个立体的效果。
试图将自己所描写的文字片段以画面的形式呈现于读者面前。
例如中国有名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就有很多的象声叠字:察察扑扑铿铿咋咋丁丁格格嘤嘤戢戢
霍霍嗤嗤苏苏啾啾肃肃籍籍震震隆隆
哑哑唔唔呱呱咯咯萧萧策策瑟瑟呜呜
砰砰狺狺蓬蓬飕飕簌簌吃吃铮铮锵锵
这些叠字并不是单纯的用来描摹声音的,它们能使人产生一种联想,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清人姚鼐《论文辑要》说:“诗文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
”今人叶圣陶《文稿的挑选与加工》也说:“写在书上的东西,一定要跟嘴和耳联系起来。
”这些论述,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语音修辞的重要性。
蒲松龄非常懂得语音修辞,常常利用叠字的音韵美,增添作品的音乐性,达到音义兼美、声情俱佳的效果。
《聊斋志异》叠字连续共有36次,而且全部是双双对对的。
表面看来这种技巧比较简便,似乎未曾精心设计,其实它们通过声音的复沓,让读者在回环的节拍中加深了印象,借语音的反复增进语感的繁复。
有人认为文字本是一个工具用以传达信息的,但是经过组字成词、聚词成句、汇句成片的加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和意识,文字也成为了一种艺术一种美。
中国古典的小说便是充分利用了中国汉字博大精深的特点,使原本仅供娱乐赏读的小说具有了一种平凡却又独特的艺术美,时常有时候这种美就凝聚在一个字或词上,说不出所以然来但却是无可替代的独特。
这只是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冰山一角,小说中所呈现出的语言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研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