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分析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分析

M 78政治与法律丨Z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分析沙玉霞(中共德州市委党校(德州市行政学院) 山东德州 253000)【摘 要】 本文首先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从三个维度予以客观呈现与深度分析,接着针对如何正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提出建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要用好两台镜子:望远镜和显微镜。

望远镜看总体,显微镜看细节。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

政府公信力反映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体现着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政府公信力有助于增强政府合法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增强政府公信力,首先需要了解和正确认识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1、我国政府公信力主流态势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势头,我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正在不断得到解决,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大力反腐深得民心,国家领导人的领导能力、领导魄力得到公众高度认同。

总而言之,人民更加深切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增强了人民对国家、对政府的信心、信赖和信任。

从横向看,我国政府公信力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全球知名公关公司爱德曼发表的“2018年全球信任度晴雨表”显示,[1]在全球政府信任度调查中,我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位居首位,蝉联第一。

调查显示,我国普通民众对政府信任度达84%,而高学历高收入群体对政府的信任度高达89%。

与此相比,美国受访者中,只有33%表示信任自己的政府,比去年下跌14个百分点,是下滑最多的国家。

同时,报告还显示,我国约有68%的受访者相信政府有能力将带领民众走向更好的未来,在美国只有约15%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有这个能力。

从纵向看,我国政府公信力指数逐年提高。

2017年7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发布的“2017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显示,从2005年到2017年,我国政府公信力指数从60.5分上升至83.7分,呈现出在波动中持续上升的趋势。

(见图一)一级测评指标政府公信力人际信用企业信用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权重(%)4030301002005年度60.566.353.760.22006年度60.566.153.460.12007年度60.66653.1602008年度61.566.25360.42009年度62.26753.661.12010年度6367.754.161.72011年度6567.854.562.72012年度67.8685664.32013年度70.170.258.566.72014年度74.167.868.270.52015年度77.866.868.471.72016年度81.168.77074.12017年度83.773.174.677.8图一 2017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数据来源:小康杂志)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公信力主流是好的,必须充分肯定。

2、政府公信力受损的现实写照长期以来以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经济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大量的财政收入,也大大透支着政府公信力。

从近几年的公共事件来看,特别是环境群体性事件,其发生大致都遵循着这样的一个基本模式:以环保话题发端,引发当地公众反对,和政府发生冲突,项目缓建或停建。

类似事件不断上演,让人深思。

尤其是一些“低风险项目引发大规模公众关注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这种现象折射出的是公众对于政府本身信任的缺失。

以中国式的PX项目为例,之所以经常遭到公众抵制,不是公众不相信项目与技术,而是不相信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能够真正地履行到位。

除此之外,怀疑政府的决策取向,怀疑政府的事件调查结果,质疑领导的亲民举止等等,几乎只要是涉官、涉权问题,群众总抱持着不信任态度。

特别是政府与公众在具体利益上发生了冲突,任凭政府或干部有何作为,公民依然不信。

曾经的老百姓似乎变成了“老不信”。

因此,“对政府产生严重的怀疑”是政府公信力受损的现实写照。

3、政府公信力层级差现象显著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差序格局”,[2]各级政府公信力水平不一样。

费孝通先生认为,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会基于血缘和地缘形成亲疏远近的信任关系,就像往水中扔石子形成的波纹由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弱。

当前我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存在这种“差序格局”,总体呈现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信任度逐渐减弱的波纹辐射状,即政府层级越高,公众信任度越高;政府层级越低,公众信任度越低。

中央政府公信力高于省级政府,省级政府高于基层政府。

“中央是亲人、省里是好人、县里是坏人、乡里是恶人”,可以说是对我国政府公信力层级差现象的形象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在2016年开展的“中国网民的政府信任度”调查发现,中央、省、地方,三级政府的网民信任度从高到低得分依次是:4.02,3.73,3.3(满分是5分)。

具体从各个省份来看,各个省份对于地方政府的信任度都最低。

[3]二、正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如何正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4]是亟待回应的问题。

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要用好两台镜子:望远镜和显微镜。

望远镜看总体,显微镜看细节。

公众对中央政府、对中央领导人的认可度高,无论是在国家发展上,还是在处理重大事件的应对能力上,信任度都很高。

这种情况用的是望远镜。

但是,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在处理具体事件时,一旦出现应对或解决不力的情况,就会导致群众的不满和不信任。

这种情况用的是显微镜。

特别是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网络媒体上的负面报道和观点不少,在很多情况下,“不满”已经是自媒体讨论中的主要话题,这对政府的公信力有着不小的影响。

用的镜子不同,视角不同,使得公众对公信力总体的认知,和公众在某些具体事件中对政府公信力的感知,会有很大反差。

看待我国的政府公信力,既要用“显微镜”,也要用“望远镜”,这样才能反映出我国的实际镜像。

(下转第43页)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4月下旬刊M 丨西部教育X需求问题,对于开展国际化办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经济发展,教育先行。

西部地区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使命。

高等教育的发展应植根于国家需要,立足于地方产业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

中外合作办学从办学形式到教学目标,都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对于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人才需求,具有天然的优势。

4、满足本地区人民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自然环境多样,受历史和经济条件限制,教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各类型的教育供给有着强烈的需求。

通过举办中外合作办学,能够满足人民对教育的国际化需求,增强本地区人民的在接受优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

四、西部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促进人才培养的对策中外合作办学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先天优势;而如何做好合作办学,使其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认真探索的问题。

根据多年的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西部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中外合作办学要服务于国家战略中外合作办学要取得可持续发展,其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

当前我国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和发展需求,积极推行 “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要战略,并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开展实施。

国家战略代表着国家和国际需求,在战略实施后,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撬动力量和导向作用。

西部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只有紧紧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才能取得长足发展,并培养出适应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2、中外合作办学要服从学校工作大局西部地区各院校开展合作办学时,必须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在办学形式、专业、合作院校选择等方面进行考量,开展适合自身的合作办学,不必贪多求大、盲目跟风。

要围绕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办学优势、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致地评估论证,加强顶层设计。

只有适合自身需要的办学模式,才能更好地调动校内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取得预期办学效益。

3、中外合作办学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虽然采用了新的办学方式,引进了外国教育资源,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仍然属于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也必然要遵循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和整体要求。

西部地区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在制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内容、建立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必须抓住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因材施教、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德学兼修,才能发挥经过改革创新的培养内容与培养方式的内在作用。

4、中外合作办学要坚守教育主权中外合作办学,是立足于中国境内的办学形式,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构成部分,不是“法外之地”。

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坚守教育主权,捍卫自身权益,保护国家利益,不能为了引进外国资源而无原则退缩,更不能为了合作办学而牺牲教育主权。

只有教育主权下的合作办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需求的人才。

5、应对西部地区优质中外合作办学进行扶持西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落后于其他地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贫困人口众多。

为了体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增加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建议国家和地区主管部门,对于西部地区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予以政策倾斜和财政扶持,以确保其规范开展教学活动,不因为教学成本较高而变成小众教育。

五、结语新时期的中外合作办学,在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工作要求方面具有重大的先天优势。

西部地区的广大高等教育院校,只要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框架内,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紧紧把握地区需求,规范开展办学活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一定会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做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1] 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2] 关于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中组发〔2017〕13号).[3]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作者简介】孙 凯(1979.3—)男,汉族,贵州贵阳人,硕士,副教授,任职于贵州理工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与国际教育学院.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个别事件及一些情况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还应看到政府在保证整体稳定、有序治理和不断改进公信力方面的作为,而这些方面才是我国公信力现状的主流。

【参考文献】[1] 马雪.全球政府信任度调查:中国蝉联第一,美国降幅最大[J].[EB/OL]./ a/218391739_115479.[2]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25-34.[3] 张洪忠.2016年中国网民的政府信任度报告[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6.[4] 张蕴岭.中美政府公信力为何有这么大差距[J].环球时报,2018.1.25.14.【作者简介】沙玉霞(1979—)女,山东武城人,中共德州市委党校(德州市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政府治理创新.(上接第78页)43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4月下旬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