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节选(公开课比赛课件)

《大学》节选(公开课比赛课件)

• 即使在无人之时,杨震也能坚持内心的 良好品行————这就是修身
19
• 你觉得在今天“修身”还有意 义吗?
20
14
归纳:
• “三纲八目” • 三纲:指大学的宗旨和原则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八目:指从八个方面阐述实现“三纲”的
方法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15
文本探究:
• “八条目”的内在关系是怎样的呢?
16
拓展延伸
•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 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 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 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 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人入德之门” • 章。单独成本。 •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 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
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3
聆听经典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 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 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 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 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4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 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 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5
文本探究
• 1、 “大学之道”是什么? • 2、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
6
文本探究:
1、 “大学之道”是什么? ➢在明明德——使美好的品德彰显
根本原则 ➢在亲民 ——在于使人弃旧图新
根本任务 ➢在止于至善——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最终的目的
8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
共同
明明德
自己
在亲民
他人
9
文本探究:
• 2、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10


最 高



目 标


志 向
静 心

安 处
思想上

思 虑


收获

11
行动上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12
•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 事万物。
•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 • 认识。 •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 • 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13
•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 • “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
关系。 •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1
我有一个疑惑:
要记得东西太多了,我记性又不好。请两天 老师要我说说四书五经是哪几本书。我想 不起了,你能帮帮我吗?
四书: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五经:《诗》、《书》、《礼》、 《易》、《春秋》
2
•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记叙孔子
之言 • 南宋程颐认为《大学》是“孔氏之遗书,初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