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21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21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为加快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建设,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根据州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安排,州人大常委会组成由孙广益副主任担任组长的调研组,于2020年5月7日至9日,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经2020年6月22日州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州委领导决策参考。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一)基本情况2019年8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8月30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正式挂牌。

自贸区位于河口县河口镇辖区内,实施范围14.12平方公里,涵盖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拥有国家级一类口岸2个,省级通道1个和多条民间通道,有3座大桥与越南老街市相连,区内总人口3.96万人。

自贸区自挂牌以来,紧紧围绕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开放前沿,打造面向东盟加工制造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中越经济走廊创新合作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按照“高标准谋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切实当好沿边开放发展排头兵”的建设要求,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成贸易投资便利、交通物流通达、要素流动自由、金融服务创新完善、监管安全高效、生态环境质量一流、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为发展目标,重点发展加工及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跨境电商四大产业,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各项基础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二)主要成效1.组织制度要素保障机制初步形成。

州委成立了以州委书记、州长任“双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规划编制、招商引资、政策研究等7个工作专班。

设立自贸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下设综合协调局、政策法规局、规划建设局、投资促进局和综合服务中心。

制定了《自贸区、河口跨合区、河口边合区“三区融合方案”》《自贸区建立“六定一限”从严管理干部提高工作能力实施细则》等8个方案,编制完成了自贸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产业发展规划、海关监管区修建性详规,初步构建了基本的组织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各项试点任务有序开展。

自贸区的147项试点任务,已开展试点工作任务89项,形成13条申报可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国务院公布实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推广202条改革试点成功经验已复制推广56条,梳理承接需省级有关部门下放的事项清单298项,需州级有关部门下放的事项清单224项。

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改革试点工作率先在自贸区落地,完成全省首笔货物贸易电子单证外汇业务,金额1.4万美元,截至目前,共办理业务总额15.8万美元。

3.招商引资取得积极进展。

制定了《自贸区招商引资办法(试行)》等办法,编制了《自贸区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

截至目前,累计登记注册内资企业1625户,注册资本金132.61亿元,累计登记注册外资企业14户,注册资本金3043.62万美元,累计已签约投资项目28个,协议总投资302.99亿元。

今年以来新登记注册内资企业130户,注册资本金17.25亿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5.32亿元,新签约项目6个,协议总投资47.7亿元。

新开工广东名依侬成衣、广东猫屎咖啡河口口岸北山国际冷链物流、自贸区清泉农副产品仓储交易中心项目3个,已完成投资0.4亿元。

4.项目建设有计划启动。

制定了《自贸区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计划启动重点建设项目72个,总投资641.92亿元,三年计划完成投资409.21亿元。

其中,2020年计划启动项目43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61.72亿元;2021年计划启动项目16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62.68亿元;2022年计划启动项目13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84.81亿元。

计划启动项目以数字自贸、口岸功能性基础设施、仓储物流冷链、产业园区、大健康服务、跨境电商、跨境旅游、跨境产能合作园区为重点。

目前,自贸区供水厂、污水处理厂、标准厂房、生活配套设施、路网、界河公路大桥、界河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正有计划启动。

5.“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

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标准化运行稳步推进,自贸区挂牌以来,不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直接取消审批99件,审批改为备案153件,实行告知承诺93件,优化审批服务225件,进驻“综合服务中心”部门34家,“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办理政务服务676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体制机制不健全,联动发展职责不明晰。

自贸区、河口跨合区、河口边合区在功能定位、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投资融资、经费保障、机构设置、人才配备等要素力量优化整合上,体制机制不健全完善。

如:在县级7个部门加挂内设机构牌子,工作重叠,关系不顺。

“三区”的专项工作职能由相同的一支队伍兼职管理运作,管理人员精力分散,责任不明确,难于保证全面落实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又如:“三区”正常运转工作经费来源渠道和预算级次不同,保障标准不统一,人员待遇标准和考核主体差异会导致同工不同酬,影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再如: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前期投入和建设资金投融资会因财权事权不匹配、主体责任不明晰而导致下级政府预算安排观望上级政府,投资形成的政府债权债务关系难于划定,联动发展联而不动。

(二)政策研究不透,二级市场拓展滞后。

对自贸区的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便利化营商政策研究不透,创新不足。

结合实际用好用足现有国家批准总体方案赋予自贸区的政策不到位,分类分条款细化研究对接政策支持发展的力度不够大,向上级争取预算资金、专项债券资金支持的主动性不足,推广运用上海、陕西、广西等地成功经验和可复制政策滞后。

边民互市二级市场交易政策研究不透,没有研究处理好边境贸易与海关监管的关系,导致二次交易税收流失。

如:河口县有证边民6000多人,每天每证边贸货值限额8000元,每天所有边民证货值共4800多万元的政策未得以灵活研究运用,二级市场拓展滞后。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开放发展不充分。

自贸区内路网、供水、北山联检设施、货场功能设施、物流仓储配送、海关监管功能设施、产业发展配套设施、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火车北站至山腰铁路、界河公路大桥、界河治理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力度不够,瓶颈制约突出,与重点发展加工及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跨境电商产业定位要求不相适应。

自贸区内中越双方贸易谈判机制不健全,双方交流互动未形成常态化、固定化、便利化,中越互惠互利的双边协议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导致投资主体投资意愿不强,大企业入驻少,开放发展不充分,对企业投资没有形成强大吸引力。

(四)招商引资针对性不强,项目建设推进缓慢。

紧扣自贸区加工及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跨境电商四大产业定位招商引资精准度不够,针对性不强,再好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如果无企业落地入驻投资建设也发挥不出政策效应。

目前,签约项目多,落地项目少,协议投资大,实际到位投资小,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少。

自贸区自挂牌以来,签约重点项目28个,均未完全落地投资建设,2020年计划启动的43个建设项目,仅仅是计划,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开工的3个项目仅完成投资0.4亿元,项目建设推进缓慢,制约自贸区的快速发展。

(五)人才引进缺乏政策支撑,高层次专业人才较少。

尚未制定出台人才引进与服务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现行人才引进方式主要是以公开招聘、干部挂职任职、正常调动配备为主,没有相应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待遇优厚的靶向政策措施。

开放型、专业化、国际化高端人才缺乏。

现有人才培养和储备还远远不能满足自贸区发展需要,高层次急需人才和懂贸易、会金融、熟经济、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引进滞后,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自贸区建设人才要素保障不足。

三、调研意见(一)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推动“三区”联动发展。

一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尽快制定出台《自贸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健全完善“三区”相关配套政策文件,深化自贸区、河口跨合区、河口边合区改革,理顺“三区”联动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三区”政策、产业、资金、人才、项目、融资等要素联动,有效发挥“三区”叠加的联动发展优势。

二要保障工作经费。

理顺“三区”财权事权关系和经费保障渠道,明确经费来源渠道和主体责任,明确正常经费保障标准和项目经费投入建设事权,自贸区州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额的项目专项资金,跨合区和边合区要把项目前期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边境地区转移支付支持。

要统一“三区”干部职工待遇标准,统一考核主体,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主动性。

三要优化整合“三区”队伍力量。

厘清自贸区、河口跨合区、河口边合区工作队伍之间的职能职责,配强配齐专职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专心于自贸区工作,进一步优化“三区”队伍力量,整合“三区”重叠工作职责,加强工作统筹协调,推动加快形成真正意义的“三区”联动发展。

(二)用好用活现有政策,创新开拓二级市场。

一要用好用活现有政策。

加大现有政策研究和理解运用力度,分类分条款认真梳理现有政策,细化研究吃透政策精神,形成政策目标清单,在国家批准总体方案赋予的政策框架下,积极向上对接政策、争取预算资金、专项债券资金支持。

二要创新开拓边民互市二级市场。

认真学习借鉴上海、陕西、广西等地成功经验和可复制的政策,在创新开拓边民互市二级市场上下足功夫,吃透边民互市二级市场交易政策,灵活研究运用好边民证货值限额政策,研究处理好边境贸易与海关监管的关系,丰富交易品种,扩大贸易物流,创新开拓边民互市二级交易市场,培育挖掘地方财源。

(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开放发展质量。

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在补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加大制约加工及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电商、跨境旅游“四大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加大自贸区、口岸、边贸、生活服务等功能设施建设投入,形成对自贸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力。

二要提升开放发展质量。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高质量抓实“大抓开放”,全面落实“沿边开放活州”战略,紧紧围绕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开放前沿、打造面向东盟加工制造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中越经济走廊创新合作示范区的发展定位,认真落实“高标准谋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切实当好沿边开放发展排头兵”的要求,加强向上级的请示汇报力度,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省级的支持,特别是发挥外交部干部挂职**的优势,尽快对接,形成稳定的中越双方贸易谈判机制,形成中越双方常态化、固定化、便利化的交流互动和互惠互利的双边协议,努力营造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自贸区的开放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自贸区项目落地和企业投资的吸引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