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美学第一章

旅游美学第一章


四、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等于生活质量
的提高。生活水平的高低主要基 于物质的拥有量与自由支配程度。
生活质量的内涵基本上包括物质、
社会、文化、生态、心理、审美、 精神等七大层面。其中前四者属 于外在生态环境因素;后三者属 于精神生态环境因素。
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文 化、业务、身体、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审美趣味在内,具体表现 在德、智、体、美、劳等五大方面。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还意 味着人的个性或人格的全面发展不仅表现出精神的自由或“自 由的个性”(马克思),而且表现出独立的人格或“人性的完 满”(席勒)。再次,人的全面发展还意味着人际关系与天人 关系的和谐发展,前者以“仁民”为导向,与人和谐相处,拥 有“仁者”的胸怀;后者以“爱物”为导向,保护生态环境, 追求“天地境界”(冯友兰)。
动态美
世间万物都无不在
运动。飞鸟、走兽、 游鱼,为大自然增 添了不少动态的美 色。动态美使人活 泼、有朝气。
•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 水之美能使仁者和智者产生快乐,这就是 自然山水的审美作用。 • 人们放情山水,游乐而忘返,它的真正目 的何在呢?宗炳(南朝宋画家、美术理论 家)说:“畅神而已!”通过旅行游览, 使人稀释烦恼,精神舒畅,得到情感愉悦 。在宗炳看来,对山水的审美欣赏绝不能 仅仅停留于表层的感官享受,更重要更本 质的是进而飞跃到悟获自然之道宇宙之理 的最高层次。

就学科性质而言,旅游美学是一门交叉性或多边缘 的学科,但旅游美学不是与其相关的所有学科的集 装箱或简单的堆砌物,而应是围绕旅游活动的审美 特性本身,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有机综合研究的 学科。 就理论系统而言,旅游美学必须借鉴古今中外哲学 美学、科学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现有研究成果,使自 身在理论框架上既有传承的一面,又有依托的一面, 并且能够从哲学的角度予以提升和归纳,使旅游美 学的研究不再停留在一般的经验层面,而上升到应 有的理论高度,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第四节 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及其方法
一、旅游美学的概念及特征 由于旅游融贯着丰富而多样的物质文明 与精神文明因素,是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组 成部分,同时又是一项集自然美、艺术美与 社会生活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 因此,旅游必然成为美学或应用美学研究的 对象之一。这是旅游美学生成的理论支点。
旅游美学的特征
——李泽厚
柳宗元《永州八记》
•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鋂潭记》《钴鋂潭西小丘 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 》《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在这八篇先后相接的优美散文中,既写出了永州山水 的动人之处,也抒发了自己发现山水之美的喜悦,同时 还含蓄地表达出在大有作为之年却不得不在山水中 消磨时日的无奈和悲愤。在对自然景象进行精细刻 画的同时,将自身的坎坷遭际与忧愤之情寄于山水木 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描绘之中,情景相契无间,物 我妙合自然,写的是自然之美,达到的是美的自然。
旅 游 美 学
辽宁师范大学
2013.8
课程要求
1、学习方式:
讲授; 案例分析与讨论
课程要求2、考核:(1)平时表现(20分)
(2)期末考试(80分)
主要参考教材:
※《美的历程》,李泽厚,三联书店,2009.7
① 《旅游美学》徐辑熙、凌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② 《旅游美学》庄志民 上海三联书店 1999 ③ 《现代旅游美学》仇学琴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7 ④ 《旅游美学新编 》王柯平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0 ⑤ 《旅游审美学》 田连波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 ⑥ 《中西审美文化随笔》 王柯平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9 ⑦ 《旅游美学纲要》王柯平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7 ⑧ 《旅游美学》(修订版)乔修业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 月第二版

二、旅游审美动机
1、旅游审美动机: 1)泛指决定旅游审美行为的心
理趋向
2)旅游审美需求过度到旅游审
美行为的心理中介
3)在旅游审美需求刺激下推动
人进行旅游审美活动的内部动力
2、旅游审美动机的类型
旅游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概括
起来,有观光、社交、文化、 商务、享乐、保健、宗教、蜜 月、探险九大旅游动机。 一般说来,旅游审美动机具有 多重特征。广义上看,它是笼 统的,是指向所有旅游观赏对 象的。但狭义上,它似乎又因 人而异,各有侧重。
美学之父:德国鲍姆加登 康德:将美学出发点放在审美和美感上, 把美学基本问题从“美是什么”变为“审 美是 什么”。美感是一种愉快感,具有普 遍 性,超功利性。 ★ “没有用”的美学 ★ 美学的意义
旅游-审美体验
美感-美学
愉悦
旅游美学
旅游功能说
从旅游活动的内容看,旅游离不开审美。 从其本质看,旅游观光是综合性的审美实践 活动,涉及美学的一切领域和一切形态。 旅游丰富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调节其情 感与生存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全 社会审美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旅游 观光具有积极的作用。
自然审美意识的产生
经历了“人猿相揖别”的过程后,人类惊喜地 发现:世界变小了,人却渐渐大起来,于是最 早把自然作为了自己的观察对象。只有当人从 自然的奴隶一跃而成为自然的主人,才能在对 其征服中自豪地确立起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人的 尊严,产生自由自觉的审美意识。自然美正是 人与自然神交而生的新生儿。
思考:人类自然美的审美意识与社会美的审美意识 产生大致时间。
•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 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 情。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 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这就 是黄山给徐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 • 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 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 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 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时将会产生何种美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主要学习内容:
• 旅游美学的生成与研究 • 西方美学理论 •旅游观赏的方法原理 •旅游接待艺术及工作者 审美修养 • 中国旅游审美文化

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与 旅游
• 景观的审美特性
• 审美心理要素与审美体 验
• 国画书法艺术
• 建筑
• 园林
第一章 旅游美学的生成与研究
第一节 旅游活动的审美特性
——李泽厚《美的历程》
第一节 旅游活动的审美特性
三、总结
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它 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或生活美之大成, 溶文物、古迹、建筑、绘画、雕塑、书法、 篆刻、音乐、舞蹈、园林、庙宇、服饰、烹 饪、民情、风尚……为一炉,涉及阴柔、阳 刚、秀美、崇高、绮丽、疏野、沉郁、飘逸、 繁缛、明快、悲壮、轻松等一切审美形态, 有益于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不同层次的 各种审美欲求。
苏格拉底: 提出美的合目的性 美不同于美的事物 柏拉图: 美就是理念 ------------
★ 真(逻辑学)、善(伦理学)、美 • 美为何物?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 原则,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 • 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 美。 • 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 不美。 • 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 • 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 之一。
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 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
-------叶朗
第二节 旅游审美需求与动机
一、旅游审美需求 1、旅游需求:促使人们从事旅游审美 活动的一种内驱力。 2、需求的特点 1)具有对象性:对一定事物的要求和 追求 2)具有动力性:努力满足各种需求 3)保持平衡性:心理生理失去平衡便 会产生恢复平衡的要求 4)具有递进性:一种需求的满足不会 使其他需求停止
3、审美需求的特点
1)审美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是 要实现人的完美人生的必要途径。 2)它始终交织在各层需求之中,是人 的各种需求的内在动因之一。 3)审美需求是人类自我实现个人的潜 在能力的核心内容。 4)人的审美需求会外化为各种表面形 象,并为人们所感知。 5)人们为追求审美需求的满足会暂时 放弃其他需求的满足。
第三节 旅游审美活动的多重效应
一、净化情感和调节心理环境
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表现在现实人 生中的许多方面
因此,人们出于自我调节或暂时逃避的心 理趋势,纷纷外出旅行,改换生活环境,渴望 在寻找名山大川、文物古迹等一系列的旅游观 赏活动中,达到洗涤胸襟、陶冶性情的目的。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第一节 旅游活动的审美特性
二 、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一般包括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园林建 筑、民俗风情、社会生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 艺术和娱乐活动等。这些都是文明历史的见证和 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而 且为文化艺术研究和科学考察提供了可观可证的 典范。
• 人文景观的工艺美——直观的外在的形式美 • 人文景观的历史意味——带有历史舞台色彩
、具有人文精神和再现历史沧桑的历史意味 谈谈你个人的旅游经历,突出在观看人文景观之 时体悟到的历史意味与思旧怀古之情。
• 人文景观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指生活形象
的客观反映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
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那 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丽的北朝雕塑 ,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 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屈原、陶潜 、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它们展示的 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 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固、积淀下 来,留传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情 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为何学习旅游美学?
旅游(特殊性) 美学(普遍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