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检验细菌的分布

微生物检验细菌的分布

第四章细菌的分布本章考点:1.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1)土壤中的分布(2)水中的分布(3)空气中的分布2.细菌在人体的分布(1)正常菌群(2)条件致病菌(3)菌群失调的概念、诱因、常见菌类及检查原则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

它们与外界环境及宿主相互作用构成统一的生态体系。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一)土壤土壤含有细菌生长繁殖必须的营养物质、水分、适宜的pH及气体环境,故土壤中细菌种类繁多,数量也最大。

土壤中细菌可分三类:①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养菌;②随动物尸体进入土壤的腐物寄生菌;③来自人或动物的排泄物及尸体进入土壤的致病菌。

但多数病原菌在土壤中很容易死亡,有芽胞细菌,如炭疽芽胞杆菌、破伤风梭菌、气性坏疽病原菌可长期存活。

土壤中的厌氧芽胞杆菌是创伤感染病原菌的主要来源。

(二)水水中的细菌来自土壤、尘埃、垃圾及人畜的排泄物等。

由于水极易受人与动物粪便和各种排泄物的污染,所以致病性细菌经常通过水引起各种传染病。

由于从水中检出病原菌比较困难,所以用大肠埃希菌作为水被粪便污染的主要指标,用测定大肠埃希菌群数来判定水源被污染的程度。

目前我国规定饮用水的标准为lml水中的细菌总数不超过l00个,1000ml水中大肠埃希菌群数不超过3个。

(三)空气空气中的细菌来源于人畜呼吸道的飞沫及飘扬起来的尘埃。

室内空气中的细菌比室外多,尤其在人口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易被患者或带菌者污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空气中细菌污染的指标,通常是测定lm3空气中的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数作为细菌污染空气的指标。

空气中的细菌也是培养基、生物制品、医药制剂以及手术室等的污染来源。

二、细菌在人体的分布(一)人体正常菌群1.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这些菌群对宿主一般无害,故称正常菌群。

2.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致病,只有当①机体免疫力下降,②寄居部位改变或③菌群失调时方可致病。

这些菌群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这些细菌在体内引起的感染又称为内源性感染。

(二)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1.概念: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定位的改变,在宿主表现为患病或病理变化。

2.菌群失调的诱因(1)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2)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3)医疗措施影响及外来菌的侵袭。

3.菌群失调的常见菌类(1)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

(2)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如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3)厌氧菌:产气荚膜梭菌、艰难梭菌、类杆菌等。

(4)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

本章练习题: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A.胃B.骨骼C.肌肉D.血液E.尿道[答疑编号500735040101]『正确答案』E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A.寄居部位的改变B.患者免疫功能低下C.医疗措施影响D.外来菌的侵袭E.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引起的菌群失调[答疑编号500735040102]『正确答案』ABCDE菌群失调症是A.生态制剂的大量使用B.正常菌群的遗传特性明显改变C.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明显改变D.正常菌群的增殖方式明显改变E.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明显改变[答疑编号500735040103]『正确答案』第五章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本章考点:1.基本概念(1)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2.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1)高温(湿热、干热)(2)日光和紫外线(3)电离辐射(4)超声波(5)滤过除菌(6)干燥3.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1)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2)常用消毒剂的种类4.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及监测(1)影响因素(2)效果监测5.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1)种类基本概念:1.消毒:消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过程称为消毒。

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称为消毒剂。

2.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

灭菌的要求是把微生物存活的概率减少到最低限度。

3.防腐:防止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用于防腐的化学药物称为防腐剂。

4.无菌:指物体上不含活菌。

5.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无菌操作。

注:相似概念的区分,关键词的把握。

一、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一)温度各种细菌都需在最适生长温度的范围内生长。

当外界温度明显高于最适生长温度,细菌被杀死;如果在低于细菌的最低生长温度时,细菌代谢活动受抑制,则出现抑菌作用。

1.高温:细菌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及酶类因热力作用发生变性或凝固,活性消失,代谢发生障碍导致细菌死亡。

大多数无芽胞细菌55℃~60℃加热30~60min即被杀死;加热100℃立即死亡,有芽胞的破伤风芽胞梭菌需煮沸3h才被杀死。

热力灭菌分湿热和干热两种。

在同一温度下,前者的效力大于后者。

(1)湿热:常用的方法有注:总结可杀死芽胞的方法有哪些?(2)干热1)烧灼:是常用的干热灭菌法。

微生物实验室使用的接种环、接种针、瓶口和试管口常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2)干烤:在密闭干烤箱内加温至160℃~170℃维持2h是对一般玻璃器皿、注射器、瓷器的灭菌方法,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

2.低温:一般细菌耐低温,在低温条件下,细菌代谢活动降低不再繁殖,能较长时间维持生命,故常用于保存菌种。

为避免解冻时对细菌的损伤,可在低温状态下真空抽干,去尽水分,此法称冷冻真空干燥法,可保存细菌数年至数十年,是目前保存菌种的最好方法。

(二)光线和射线随光线和射线的波长、强度、作用距离、持续时间而影响它们对细菌的作用。

1.日光和紫外线:发挥杀菌作用的日光主要是紫外线,波长265~266nm时杀菌作用最强。

紫外线杀菌机制:①紫外线使DNA分子形成胸腺嘧啶双聚体,干扰DNA正常复制,导致细菌死亡。

②紫外线可使分子氧变成臭氧,后者具有杀菌能力。

杀菌波长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眼角膜等均有损伤作用,使用时应注意防护。

紫外线穿透能力差。

应用:手术室、微生物学实验室或不耐热的物品表面等。

2.电离辐射:微生物体中的水受电离照射后产生的自由基及自由基离子破坏微生物核酸、酶和蛋白质致微生物死亡,适用于不耐热物品的灭菌。

如X线、γ射线、高速电子等。

应用:不耐热的塑料制品。

(三)超声与超声波不被人耳感受的高于20千赫兹/秒的声波称超声波。

杀菌机制是超声波通过液体时发生的空腔化作用破坏了原生质的胶体状态,导致细菌死亡。

应用:一般用于细胞的粉碎以提取细胞组分和抗原制备。

(四)滤过除菌滤过是以物理阻留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微生物除去。

所用的器具为滤器。

滤器中的微孔只允许液体或气体中小于滤孔孔径的物质通过。

滤器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有薄膜滤器。

用于除菌的滤膜孔径为0.22μm。

另外以石棉板为滤板的金属滤器称Seitz滤器(蔡氏滤器),按其滤孔大小分成三种:K型滤孔最大,澄清用;EK-S滤孔最小,可阻止大病毒通过;EK滤孔居中,用以去除一般细菌。

全由玻璃制成的玻璃滤器分成G1~G6六种。

G5、G6两型能阻止细菌通过。

应用:适用于不耐热,也不能用化学方法消毒的液体或空气。

(五)干燥许多细菌的繁殖体在空气中干燥时可以死亡。

干燥引起细菌脱水、蛋白质变性和盐类浓缩,因而妨碍细菌的代谢、生长、繁殖而引起细菌死亡。

食物经晒干、烘干、风干等干燥后,水分减少,不适于细菌等繁殖,因而可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起到防腐作用。

二、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一)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1.使菌体蛋白变性或沉淀,如酚类(高浓度)、醇类、重金属盐类(高浓度)、酸碱类、醛类等。

2.干扰微生物酶系统和影响其代谢活动,如氧化剂、低浓度重金属盐类使-SH基氧化成-S-S-,致以-SH 为活性基的酶丧失活性。

3.损伤细胞膜,如酚类(低浓度)、表面活性剂等。

(二)常用的消毒剂的种类1.氧化剂:常用的有过氧化氢、过氧乙酸、高锰酸钾等。

2.酚类:常用石炭酸、来苏、六氯酚等。

3.烷化剂:包括环氧乙烷、乙型丙内脂、环氧丙烷、溴化甲烷等。

4.表面活性剂:常见的有新洁尔灭、消毒净、杜灭芬等。

5.其他:有醇类、醛类、卤素及其化合物、重金属盐、染料及酸碱类。

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及监测(一)影响因素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

一般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时间越长,消毒效果越好。

2.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3.温度和酸碱度:升高温度可提高消毒剂的效果。

pH对消毒的效果影响很大,各种不同消毒剂所需最适pH与消毒剂性质有关。

4.环境中的有机物及拮抗物质:物体表面或环境中的有机物与化学消毒剂的活性基团结合减弱其杀菌能力。

5.湿度、穿透力、表面张力等。

(二)消毒灭菌效果的检测各种理化因素对细菌消毒灭菌的效果常需用某些指标加以监测。

常用生物指标监测压力灭菌器和紫外线的灭菌效果。

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监测用嗜热脂肪芽胞杆菌(ATCC7953);紫外线杀菌效果监测则用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

四、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种类:①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因为能使细菌裂解,故称为噬菌体;②抗生素:是由真菌、放线菌或细菌等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物质;③细菌素:是某些细菌产生的,只对产生菌亲缘关系相近的细菌有抗菌作用的一类蛋白质。

本章练习题:滤过除菌所用的薄膜滤器滤膜孔径大小为A.0.21μmB.0.22μmC.0.23μmD.0.24μmE.0.25μm[答疑编号500735050101]『正确答案』B消毒是指A.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B.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C.杀灭细菌芽胞D.使物体上无活菌存在E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答疑编号500735050102]『正确答案』B杀灭芽胞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是A.煮沸5分钟B.巴氏消毒法C.流通蒸汽灭菌法D.高压蒸汽灭菌法E.紫外线照射[答疑编号500735050103]『正确答案』D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包括A.使菌体蛋白变性或沉淀B.干扰微生物酶系统和影响其代谢活动C.损伤细胞膜D.干扰DNA合成E.破坏细胞壁的结构[答疑编号500735050104]『正确答案』ABC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有A.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B.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C.温度和酸碱度D.环境中的有机物及拮抗物质E.湿度[答疑编号500735050105] 『正确答案』ABCD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