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机化学l-李景宁主编教案

有机化学l-李景宁主编教案

生成邻二卤代物;卤素的反应活性次序: F2 > Cl2 > Br2 > I2 。
3、与乙硼烷的加成(硼氢化反应)(15min)
二、自由基加成反应(5-8min)
三、催化氢化(或催化加氢)反应和氢化热(5-8min);
四、氧化反应
1、KMnO4、OsO4 氧化反应(8-12min);
2、过氧酸氧化反应(8-12min);
教学时数
2
教 学
目 标
体现以下方面:
要求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对象,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理论、有机化学的发展史、有机化学的任务和基本概念等,获得认识有机化合物基本性质的能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目的。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重点:第二节共价键的基本概念、第三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2.难点:第三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立体异构、有机合成等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淡化过深的反应机理,强化与实际的联系。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重点:第一节烯烃的结构、第二节烯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
2.难点:第三节烯烃的化学性质、第四节诱导效应、第五节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
教 学
方 法
讲解法为主,多媒体辅助
教 学
过 程
第一节烯烃结构;(5-6min)
1、用球棍式模型演示乙烯的分子结构,并用SP2 杂化解释乙烯分子的形成及特别是π键的特征;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重点:第一节烷烃的同系列及同分异构现象;第二节烷烃的命名;第五节烷烃的物理性质。
2.难点:第三节烷烃的构型;第四节烷烃的构象;第六节烷烃的化学性质;第七节烷烃的卤代反应;第八节过渡态理论。
教 学
方 法
讲解法为主,多媒体辅助;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节烷烃的同系列及同分异构现象
用球棍式模型演示甲烷的正四面体构型(2-3min);
二、碳原子的SP3 杂化(2-3min);
三、烷烃分子的形成(2-3min);
四、分子立体结构的表示方法(30-35min);
1、楔形透视式;
2、锯架透视式;
3、纽曼(Newman)投影式。
利用球棍式模型,先介绍楔形透视式入手,再转到锯架透视式,最后由锯架式导出纽曼(Newman)投影式。
第七节烷烃的一卤代反应历程
反应历程、反应机理的概念及涵义(2-3min)
一、甲烷的氯代历程:
讲授自由基反应的三个阶段:链引发、链传递、链终止(5-7min)
二、卤素的反应活性:(5-8min)
从能量变化角度去理解卤素对甲烷氯代反应相对反应活性次序;学习教材示例,利用化学键能数据计算得出结论:氟> 氯> 溴> 碘。
讲授清楚两个问题:
1、过渡态理论的要点是:每一个反应的反应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始态、过渡态和终态。
即一个反应由反应物到产物的转变过程中,需要经过一个过渡状态。
2、讲清楚活化能与过渡态;并能解读反应进程与位能的能量曲线中的波峰与波谷所表示的含义。
教研室
主任
审批意见
教 学
反 思
周 次
第3周至第3周
授课时间
第三节烯烃的物理性质(3-5min)
第四节烯烃的化学性质
一、亲电加成(5min)
学生要逐渐习惯并学会这种通式表示法;
1、与酸的加成(20min)
与HX 的加成
1) HX 的反应活性: HI > HBr > HCl >
2)不对称烯烃的加成产物遵守马氏规则(有一定的取向,即区位选择性)。
2、与卤素的加成(10min)
三、卤代反应中,烷烃不同氢原子的卤代活性与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8-10min);仍然从烷烃分子离解成烷基自由基和H 自由基(原子态的H)的反应焓变数据定量说明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次序。
第八节过渡态理论(15min)
该理论由美国著明化学家艾林(H·Eyring1901~1982)和英国物理化学家波拉尼(MichaelPolanyi1891~1976)提出;
二、炔烃的控制还原(5min)
第九节石油(自学)
教研室
主任
审批意见
教 学
反 思
周 次
第4周至第6周
授课时间
2016.09.30/10.10
章 节
名 称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
授 课
方 式
理论课( )、实验课( )
上 机( )、其他方式( )
教学时数
6
教 学
目 标
体现以下方面:
熟练掌握第一、二、三节的知识点及其理论。
2、引导学生注意到C=C 键的键长与C-C 单键的差别;
第二节烯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
1、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3-5min)
课堂练习:P52 问题3-1 (2min)
2、烯基(2-3min)
3、烯烃的系统命名(25-30min)
介绍中、英文两种命名法,重点在于讲清楚存在顺反异构体的烯烃的命名方法。
课堂练习:P54 问题3-2 (3-5min)
教材使用原则:
选取符合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本科专业的经典教材,全面系统的学习每一章节内容。
考核方式:
闭卷,理论考试
教学参考资料:
邢其毅主编《基础有机化学》
对教案的分析总结:
周 次
第1周至第1周
授课时间
2016.09.06
章 节
名 称
第一章 绪论
授 课
方 式
理论课( )、实验课( )
上 机( )、其他方式( )
一、普通命名法;(2min);
二、烷基;(10min);
从构造式、中文名、英文名、英文简写符号等4 个方面介绍。
三、系统命名法(IUPAC 命名法);(18min)
必须说明:本教材介绍的是中国的系统命名法,结合了汉字的特点,或称CCS 命名法(中国化学会命名法)。
第三节烷烃的构型
一、碳原子的四面体概念及分子模型(2-3min);
一、1、分离提纯2、纯度检验检验员、元素分析和分子式确定,4、结构确定(10 min)
二、构造式特点(5min)
路易斯电子式、路易斯价键式
第四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5min)
一、按碳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教研室
主任
审批意见
教 学
反 思
周 次
第1周至第2周
授课时间
2016.09.09/16
章 节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验教学以基本技能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严谨的课堂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加强相关实验理论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3.素质目标
将传统的有机化学课程整合为认识掌握理论、理论与实践结合等部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处理化学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2016.09.20/23
章 节
名 称
第三章单烯烃
授 课
方 式
理论课( )、实验课( )
上 机( )、其他方式( )
教学时数
4
教 学
目 标
体现以下方面:
学习第三节烯烃的化学性质;第四节诱导效应;第五节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第七节烷烃的卤代反应;第八节过渡态理论等理论,了解第一节烯烃的结构;第二节烯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第六节烯烃的制备、第七节石油。
二、共轭效应的特征;(8-10min);
三、共轭效应的传递;(3-5min);
四、静态P-π共轭效应和静态π-π共轭效应的相对强度
1、P-π共轭;(5-8min);
2、π-π共轭;(5min);
3、σ-π和σ-P(10-12min);
玉 林 师 范 学 院
2016至2017学年第1学期
有机化学l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代码:ZBB091009
总学时/周学时:51/3
开课时间:2016年9月1日第1周至第17周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化学152班
使用教材:李景宁主编《有机化学》(第5版)上册
学院/教研室: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
授课教师:黄国保
一、烷烃的同系列
二、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示范C7H16的9 种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5min)
伯、仲、叔、季碳原子
碳原子分四类:伯(或一级碳原子,用1°表示)、仲(或二级碳原子,用2°表示)、叔(或三级碳原子,用3°表示)、季碳原子(或四级碳原子,用4°表示)相应氢原子分为三类:伯、仲、叔氢。
第二节烷烃的命名
让学生明白:三种立体式其实是将具体的分子球棍式模型,用一定的符号写在纸上,表达出与实际模型一样的意思。
第四节烷烃的构象
一、乙烷的构象(5min)
用球棍式模型演示出交叉式、重叠式并解释P31 图2-9 乙烷烷分子的位能曲线图;引导学生认识位能曲线图。
二、正在丁烷的构象(5min)
演示出4 种典型的构象:对位交叉式、部分重叠式、邻位交叉式、全重叠式。并解释P32,图2-10,正丁烷分子能量曲线图。
二、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的解释和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1、从诱导效应解释(5min);
2、从反应过程生成的活泼中间体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来多解释(15-20min);
3、从过渡态来解释(10min)。
第七节乙烯和丙烯(自学)
第八节烯烃的制备
一、经由消除反应的合成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