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铁线变迁与香港地铁交通环境变迁年级:2011级姓名:刘庆专业:城市规划指导老师:曹小曙2014/1/10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铁作为准公共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巨大的社会效应,对整个城市发展贡献非凡。
地铁能减缓交通堵塞,大量减少汽车的使用,节省出行时间,改善空气质量,降低营商成本,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目前我国开通地铁的城市有21个(包括广佛地铁,台北捷运,高雄捷运和香港地铁)。
此外还有多个城市规划正在兴建或者扩建,对地铁的规划与设计成功经验正是这些城市所需要的。
香港地铁一期建成于1979年,克服了多项技术困难,成功建成,之后经过多次修正和扩建,以其方便快捷吸引了大量的乘客,是世界上每公里载客量最大的地下运输工具。
而且香港地铁是世界轨道交通建设中屈指可数的盈利公司之一。
目前我国大量城市的地铁项目基本依靠财政补贴。
香港地铁无论是在交通技术,规划设计还是经营上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关键词:香港地铁路网变化通达性AbstractAlong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subway as quasi-public products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It‘s huge social effect, special contributions to the city development. The subway can ease the traffic jam, a large number of reduce car use, save travel time, improve air quality, reduce business costs, improve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enhance urban functions. There are 21 cities which has metro (including the Guang-fo metro, Taipei MRT, the Kaohsiung MRT and Hong Kong MTR). In addition to multiple under construction or expansion, urban planning design and planning of the subway successful experience it is these cities need. The subway built in 1979, a period of Hong Kong to overcome the various technical difficulties, successfully built, after many modification and expansion, with its convenient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passengers, is the world's largest passenger capacity per kilometer underground transportation. And Hong Kong metro is the world's one of a handful of profitable business in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a lot of the city's subway projects basic rely on subsidies in present.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design and operational of Hong Kong is worth our using for reference.Keywords: Hong Kong metro network changes accessibility1香港地铁现状介绍1.1点设施1.1.1商业设施作为世界自由贸易之都,香港地铁的经营模式也是高人一等。
香港地铁目前的经营模式是地铁+物业的形式。
走访港深广三地的地铁之后,明显发现香港地铁站的繁华程度远超后两者。
广深两地的地铁站点还主要是零散的、单一的商店,而香港地铁可以让乘客不用走出地面就能享受到购物乐趣。
部分人流汇集的地铁厅层商店林立,种类繁多,装修风格独特,不仅如此,大部分的地铁直接与地面商业活动相连,与地面物业分享交通成果来获得盈利。
各种服务设施的提供,如柜员机,固定电脑,无线网络等电信及金融服务的提供极大的丰富了地铁站的服务功能。
1.1.2接驳设施设置换乘地铁:受制于香港地形和既有物业发展程度,与广州地铁环线不同的是,部分港铁换线设计是同台换乘。
因此,设计的车站空间布局显得格外紧凑。
人行接驳:港铁的人行接驳的设施主要有地下隧道,人行天桥,人行斑马线及步行街,自动扶梯和垂直电梯。
在城市的繁华地段,香港地铁的隧道出入口往往四通八达,许多出口直接通往附近大厦,免却了乘客的风吹雨打之苦。
最典型的就是中环,作为香港最繁华的地区之一,是大量白领的谋生之地,中环地铁站的出入口特别多,人们可以直接从这些出入口抵达大厦。
车站的人行设施和附近的行人网络能提供合适及安全的步行环境,让乘客及市民能方便、快捷及安全的来往于主要目的地,完善的公民反馈制度与接驳环境的进步相辅相成。
换乘地面机动交通:香港地狭人稠,交通网络密集。
2010年,轻铁及接驳巴士服务线网全长36.2km、12条行车线、68个车站。
走出地铁,巴士站、电车站俯拾皆是,换乘方便。
1.1.3站台设计大部分设置有人性化服务的电梯设施及屏蔽门设施,部分站台有卫生间。
香港的地铁个车站的设计又各有不同,不少车站采用较为简单的箱形结构,以2至3层的结构容纳大堂及月台,站台一般分为两层,首层集散厅设施有售票和闸机,使用八达通或单程车票滴卡进入,通过电动扶梯或楼梯通往负一层搭乘地铁。
亦有部份车站则采用较为复杂的布局结构,月台设于钻挖隧道内,而大堂则位于路面以下,更有多层的地库结构,以提供更多空间给容纳车站大堂售票设施、商店、控制室及机房等设施。
1.2线(现有线路情况)综合铁路系统全长168.1公里,由9条市区线共80个车站组成。
香港地铁使用的重型铁路系统,能有效应付众多的乘客需求量。
地铁列车共有8个车卡,可载2500名乘客。
于繁忙时间,市区线每小时最多可开出34班列车,即每1.75分钟一班,载客量达85000人次。
而地铁列车数目已由刚通车时的140卡,增加至2002年的1050卡(包括机场快线的88卡和迪士尼线的12卡)。
而每日早上的繁忙时间,会有86%的车卡投入服务。
地铁营运是主业务。
香港地铁每天提供19 个小时的列车营运服务。
市区线列车最高时速80公里,平均时速33里,列车运行最小间隔2分8秒,最大间隔5分钟;市郊的机场线和东涌线列车最高时速135 公里,平均时速80公里,东涌线列车运行平均间隔为8 分钟,机场快线平均间隔12分钟。
1.3面(对步行人群的覆盖面)香港80%的居民居住在地铁沿线。
图(1)为港铁15~20分钟步行路程覆盖的面积。
最繁华的区域如油麻地-旺角沿线,中环,铜锣湾几乎完全覆盖。
未覆盖的区域主要为生态保护区如粉岭旁的郊区,和大屿山等。
由此可见港岛的地铁可以基本满足正常通勤和旅游需求。
图(1)2地铁线变迁1960年,由于经济和人口的发展,港府于1964年邀请了来自英国的道路研究部门,就香港交通未来发展进行研究,并在1967年发表《香港乘客运输研究》(Hong Kong passenger transport survey),交代香港有必需兴建一种集体运输系统,以解决当时的交通问题。
1979年,经过一段时间的规划和修正之后,1979年9月30日年建成了香港第一条地铁线路即石硖尾至观塘段。
1982年,香港地铁太子站1977年7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兴建荃湾线,并于1978年11月开始动工。
荃湾线全长约10.5公里,由太子站至荃湾站。
路线将地铁版图总长度增至26.1公里。
全线有10个车站,包括6个地底车站、1个地面车站及3个架空车站。
1982年5月10日,荃湾线“荃湾至太子段”开放通车。
工程费用为41亿港元。
荃湾线通车后,于1982年5月17日取代修正早期系统,经尖沙咀直达中环。
同日起,修正早期系统余下路段命名为观塘线,并需要缩短至油麻地。
这是由于在“修正早期系统”相关文件及1976年《香港整体交通研究》指出,荃湾线在需求量、必要性、技术上的要求进行的。
此预计于1998年前都是正确的,直至东涌线通车后,分流了来往香港岛及荔景以北的大批乘客。
1985年,香港地铁中环站1980年12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兴建港岛线,并于1982年10月开始动工。
实际兴建的港岛线由上环至柴湾,并与荃湾线的中环及金钟交汇成为转车站。
这条路线将地下铁路之路线增至37公里。
港岛线共有14个车站,包括12个地底车站、1个地面车站及1个架空车站,而鲗鱼涌站是在1981年12月才落实兴建。
1985年5月31日,港岛线“金钟至柴湾段”通车。
同一时间,地铁列车全面增至8卡。
因兴建行车管道时出错引致延误,上环站需要延至1986年5月23日才启用。
同日,部分地铁车站的名称作出改动。
“荔湾站”改为“美孚站”,中环站(Chater→Central)、旺角站(Argyle→Mong Kok)及油麻地站(Waterloo→Yau Ma Tei)的英文名称也作出修改。
1989年,当年地铁打算在为港岛线通车后休养生息,暂不再作大投资,而日本财团提出以民间兴建营运后转移模式(BOT,建造-营运-移交)形式建东隧,地铁当然乐观其成欣然答允。
1984年初,日本财团提出东隧方案并主动同地铁接洽,当时地铁属意东隧与还有一年通车港岛线的太古站交汇。
当政府跟地铁研究这条铁、陆两用的隧道后,认为东隧应迁就行车管道跟东区走廊的交汇处,铁路管道根本无法连接太古站,最后地铁唯有大幅度改建鲗鱼涌车站成为一个根本不合香港标准的转车站。
1989年8月6日,东区海底隧道通车,观塘线延长至鲗鱼涌,取代该站成为观塘线的新总站。
现时深夜部分班次亦会以此作终点站。
而新增的蓝田站于同年10月1日正式开启使用。
1998年6月22日,东涌线通车,成为第一条延伸到大屿山的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