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港地铁--早期系统

香港地铁--早期系统

1970年,顾问公司完成对兴建地下铁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发表《集体运输计划总报告书》[10],具体提出建造铁路的建议。

研究报告建议兴建的地下铁路系统全长52.7公里,合共50个车站,并且分成3条主要行车线:港九线、港岛线及东九龙线,以及两条港九线支线:荃湾支线、观塘支线。

地下铁路“整个系统”路线图(1970年建议方案)基于1968年的补充报告[9]提及1986年的预期人口大幅减少,因此新的研究报告建议所兴建的地下铁路系统规模,远小于较1967年的方案,其中沙田往返市区的路段更不在该建议中,但可于需要时由东九龙线延伸。

∙港九线:遮打(中环)↔旺角o荃湾支线:旺角↔荃湾西o观塘支线:旺角↔马游塘∙港岛线:坚尼地↔柴湾中∙东九龙线:林士(上环)↔钻石山顾问公司同时提议分期兴建地铁系统,合共分为9期。

其中先兴建的首4期共长20公里路线,称为“早期系统”,而其余5期路线连同早期系统首4期工程,则称为“整个系统”。

早期系统∙第1期 - 观塘支线:旺角↔彩虹∙第2期 - 港岛线:上环街市↔海军船坞、港九线:海军船坞↔旺角∙第3期 - 荃湾支线:旺角↔荔枝角∙第4期 - 观塘支线:彩虹↔观塘∙第5期 - 港九线:遮打↔海军船坞、港岛线:海军船坞↔北角∙第6期 - 荃湾支线:荔枝角↔荃湾西∙第7期 - 东九龙线:林士↔钻石山∙第8期 - 港岛线:北角↔柴湾中∙第9期 - 观塘支线:观塘↔马游塘1972年,香港政府成立集体运输临时管理局,原则上同意先行兴建早期系统1973年3月,香港政府曾于属早期系统沿线的港岛旧海军船坞、尖沙咀半岛酒店、荔枝角及乐富的地底兴建隧道以试验地质。

该试验隧道的工程由英国财团投得,以900万兴建,合约条款中注明该财团3年内不参与其他地铁承建项目,以示公允。

同一时间,香港政府为工程进行招标,共有8个财团竞投,而政府则初步选定了4个国际财团。

当时的计划是将工程以固定价格的单一合约形式批出。

1974年初,日本财团签署了承投工程的意向书,但在同年11月因中东石油危机问题而对投资前景感到悲观,于1975年初决定退出,引致有关计划一度暂停修正早期系统地铁修正早期系统路线图观塘线1975年初,香港政府属下的集体运输临时管理局宣布,将早期系统略予缩减至15.6公里,是为修正早期系统。

临时管理局为免财团突然退出而重蹈覆辙,决定放弃单一承建合约的方法,将工程分为25个主要土木工程合约及10个电机及机械工程合约,以分散风险及加快兴建效率。

香港政府于同年9月拨出共11.5亿港元,成立全资拥有的地下铁路公司,取代临时管理局监督工程,并计划通车后,以审慎商业原则负责经营铁路。

修正早期系统连接中环至观塘,于1975年11月动工兴建。

路线将香港岛中环与九龙的主要住宅及工业区联接起来。

路线其中12.8公里在地底建造,其余的2.8公里则为架空路段。

全线有15个车站,包括12个地底车站及3个架空车站[12][13]。

经过近4年的工程,修正早期系统的北段(观塘↔石硖尾)于1979年9月30日完工,并于10月1日正式通车。

当时地铁只以4卡列车行走,最低票价为港币1元,相对于巴士票价0.2元,对一般市民来说票价偏高。

同年12月16日,修正早期系统中段启用,路线伸延至尖沙咀,唯旺角站及油麻地站因施工困难,分别在同年12月31日及12月22日才启用。

1980年2月12日,修正早期系统南段通车(尖沙咀↔中环),整个修正早期系统通车日期较原定提前7星期,成为香港首条过海铁路[13]。

由于过海乘客的庞大需求,地铁列车便由通车初期的4卡增至6卡。

兴建修正早期系统的总费用为60亿港元。

由于路线建在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施工遇上的困难很多。

当时需克服地底的不同地质以及较高的地下水位,部份路段亦曾出现地陷等情况,但依然没有超出预算。

在建设海底隧道方面,当时大部份的隧道组件均是在白沙湾的海岸(即港岛线通车后落成的杏花邨所在地)制造,最后才将隧道组件搬移至预定的海底隧道位置[12]。

荃湾线香港的地铁太子站荃湾线1977年7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兴建荃湾线,并于1978年11月开始动工。

荃湾线全长约10.5公里,由太子站至荃湾站。

路线将地铁版图总长度增至26.1公里。

全线有10个车站,包括6个地底车站、1个地面车站及3个架空车站,工程费用为41亿港元。

1982年5月10日,荃湾线(荃湾至太子段)通车,并率先开放荃湾至荔景段沿线车站,其余车站则在同年5月17日开放[12]。

荃湾线通车后,于1982年5月10日取代修正早期系统,经尖沙咀直达中环。

同日起,修正早期系统余下路段改名为观塘线,并需要缩短至油麻地。

这是由于在修正早期系统相关文件[11]及1976年《香港整体交通研究》[14]指出,荃湾线在需求量、必要性、技术上的要求进行的。

事实证明,此预计于1998年前都是正确的。

自此之后,东涌线通车,分流了来往香港站以东及荔景站以北的大批乘客。

港岛线香港的地铁金钟站港岛线1980年12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兴建港岛线,并于1982年3月开始动工[13]。

实际兴建的港岛线由上环至柴湾,并与荃湾线的中环及金钟交汇成为转车站。

这条路线将地下铁路之路线增至37公里[13]。

港岛线共有14个车站,包括12个地底车站、1个地面车站及1个架空车站,而鲗鱼涌站是在1982年3月[来源请求]才落实兴建。

1985年5月31日,港岛线(金钟至柴湾段)通车[13]。

同一时间,地铁列车全面增至8卡。

同日,部份地铁车站的名称作出改动,包括荔湾站 Lai Wan改为美孚站 Mei Foo,中环站Chater、旺角站Argyle、油麻地站Waterloo的英文名称改为Central、Mong Kok及Yau Ma Tei[15]。

另外,由于1983年3月动工的上环站至中环站的隧道工程需要迁移受影响的消防处大楼及上环街市[13],因而中环站的港岛线月台及上环站较其他港岛线路段迟1年开放,有关路段于1986年5月23日启用。

东隧延线香港的地铁蓝田站东区海底隧道当年地铁打算在为港岛线通车后休养生息,暂不再作大投资,而日本财团提出以民间兴建营运后转移模式(BOT,建造-营运-移交)形式建东区海底隧道,地铁当然乐观其成欣然答允。

1984年初,日本财团提出东隧方案并主动同地铁接洽,当时地铁属意东隧与还有一年通车的港岛线太古站交汇。

当政府跟地铁研究这条铁、陆两用的海底隧道后,认为东隧应迁就行车管道跟东区走廊的交汇处,铁路管道根本无法连接太古站,最后地铁唯有大幅度改建鲗鱼涌站成为一个非跨月台转乘的转车站。

因此,观塘线被安排经东隧延长至鲗鱼涌。

而鲗鱼涌站则成为港岛线及观塘线之转车站。

有关工程于1985年12月开始动工兴建。

1989年8月6日,东区海底隧道竣工,观塘线观塘至鲗鱼涌段通车。

而新增的蓝田站于同年10月1日正式开启使用。

机场铁路香港的地铁香港站香港的地铁香港站东涌线大堂机场快线和东涌线1989年10月,当时香港总督卫奕信爵士落实将位于九龙半岛的香港国际机场迁往远离市区的赤鱲角,并提出了机场核心计划,兴建机场铁路连接。

然而,因为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在造价问题出现分歧,故这条路线拖延至1994年11月才开始兴建。

机场铁路在定线初期,只有一条主线,在大蚝才分成两条支线前往机场或东涌,因未来发展需要,故把机场铁路分为两部份:机场快线(通车前原命名为“飞翔快线”)及东涌线,有助利用东涌线作服务延伸之用。

1998年6月22日,东涌线通车,成为第一条延伸到大屿山的铁路,首两星期营运时间为7时正至20时正。

1998年7月6日,即香港国际机场启用当日,机场快线通车,成为香港第一条来回机场至市区的铁路,当时由机场往返中环市区只需23分。

为配合九广西铁的兴建,东涌线于深水埗加设南昌站,该车站由九广铁路公司兴建,由地铁和九铁共同管理,并于2003年12月16日启用。

2005年6月1日开始,欣澳站启用,以准备迪士尼线于当年8月启用。

机场快线及东涌线的全程行车时间分别修定为24及28分钟[17]。

东涌线和机场快线通车初期设7列车卡,东涌线列车和机场快线列车分别于2003年初和2005年10月起改为8卡列车,以配合南昌站及博览馆站启用后所增长的客量。

东涌线和机场快线的列车是由德国的Adtranz公司及西班牙的CAF公司联合制,行车时速可达每小时135公,成为全球最快的地铁系统。

期后地铁向韩国的Rotem 公司订购了4部8卡高速列,为迪士尼线及九广西铁通车后乘客的增加而购入,而首列新列车于2006年2月抵港,第二列新列车于2006年5月抵港,首列新列车于2006年6月中正式载客。

将军澳线香港的地铁调景岭站将军澳线1998年,政府落实将将军澳线交由地铁兴建,同时间亦决定把东区海底隧道路段交由将军澳线。

按理,观塘线总站应由香港岛鲗鱼涌站改至九龙蓝田站,但由于蓝田站无法做到跨月台转车,观塘线遂将总站迁至将军澳的调景岭站[21][22]。

基于将军澳线工程需时,地铁先进行“鲗鱼涌站转线通道纾缓工程”,以解决转线通道的挤塞情况及未来将军澳线乘客的增加,暂时将观塘线总站由鲗鱼涌站延伸到北角站,直至将军澳线落成后,将东隧至北角站的观塘线路段交由将军澳线营运[21][22]。

工程期间曾于北角站发生三级火灾,北角站、鲗鱼涌站及蓝田站一度封闭,影响观塘线及港岛线的服务[23]。

整个鲗鱼涌站转线通道纾缓工程于2001年9月27日落成启用。

为配合方便观塘线乘客适应在油塘站转乘将军澳线列车前往香港岛,将军澳线及观塘线来往北角站及蓝田站至油塘站的路段于2002年8月4日启用,列车在离开鲗鱼涌站及东区海底隧道路段之后,不再前往蓝田站,改行一段新建的铁路前往新的油塘站。

另一方面,原来于兴建东隧时从东隧九龙入口至蓝田站的路段亦停止列车进出,目前只供工程车进出该路段。

直至2002年8月18日,两线的将军澳路段正式启用,将军澳线路线延长至宝琳站,而观塘线亦同时延长至调景岭站]。

通车初期,很多乘客都未习惯繁琐的转车过程、以及将军澳线的列车班次过于疏落(当时将军澳线只有15部列车行走),一度引起混乱[24]。

油塘转车站最高峰时曾经有3班来自观塘线的乘客在月台上等候转车。

另一方面,因新路轨与列车的配合问题,加上新路段较多急弯,使新路段的噪音特别大[25],有关问题直到现在还未有妥善的解决方案。

工程进行时地铁公司曾标榜新线所采用的新式浮动轨床能减低行车时所产生的噪音,但成效甚微。

迪士尼线香港的地铁迪士尼站出口迪士尼线迪士尼线,通车前称竹篙湾铁路。

全长3.5公里,由欣澳站至迪士尼站,2个车站都兴建在地面,欣澳站与东涌线汇合[26]。

2005年8月1日,迪士尼线全线通车。

迪士尼线采用四卡车厢的列车行驶,每卡车厢可载客180人。

采用先进讯号系统作全自动列车操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