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教育思想
㈠教育目的
• 教育总目标:“道”。认识、追求、实现 “道”,以“道”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 “道”的本质特征:“无为”。 • 所希望培养的人:认识、追求、实现“道” 的人。“无为” 、“无事” 、“无欲”的 人。 •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 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 “无为”的反面是“人为”。批评当时儒家 的教育是“人为”的教育。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 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贞臣。”
3. 贵柔 • 人们应遵循“柔”的规律,培养“贵柔” 的美德。 人们应经常保持“柔”的姿态。 “大成若缺” 、“大盈若冲” 、“大辩 若 讷” 、“大巧若拙”。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 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死之徒 也,柔弱生之徒也。” •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㈢教育原则和方法
老子教育思想浅评
• 无为主义 • 无为主义与禁欲主义的自相矛盾 • 一不讲“生而知之”的先验认识,二不讲 “耳目之实”的感性认识,三不讲思辨的 理性认识,而专讲内心的直觉、静观,这 是他不同于先秦儒家、墨家教育原则和方 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祝大家中秋国庆双节愉快! 祝大家中秋国庆双节愉快!
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 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 目。故去彼取此。” •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 济其事,终身不救。” •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牗,以知 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尠。是以圣人弗 行而知,弗见而名,弗为而成。”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素衣
纲
要
• 一、老子其人 • 二、老子的教育思想 ㈠教育目的 ㈡教育内容 ㈢教育原则和方法 • 三、老子教育思想浅评
老子是谁?谁是老子?
• 相传有三人:一为李耳, 二为老莱子,三为周太史 儋。 • 一般学者认为老子即老聃, 春秋末期人。司马迁《史 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 里人。姓李氏,名耳,字 聃。周守藏室之吏也。 • “生命的存在”者,“道” 的化身。
2. 绝学弃智 •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 之,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 →将“为学”和“为道”对立起来,对理 性知识彻底否定。 • “绝学无忧” • 甚至,“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3. 涤除玄鉴 •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教育人们要内心清净虚寂到极点,牢固 地守住这颗清净虚寂的心,静观天地万物 变化之理。 →既排除了感性认识,也排除了理性认识。 是唯心主义教育原则和方法。但亦包含对 待事物的深入性、细致性、谦虚性的合理 内核,应予剥取。
㈡教育内容
1. 不争 即不争个人名利。 不争的具体内容:“不自见” 、“不自 是” 、“不自伐” 、“不自矜”。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 之所恶,故几于道。”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
2. 知足 •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 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 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 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凡事不要走极端,时刻注意知足,时刻 适可而止,不要过分,方得长久。 →矛盾分析法、辩证法思想。
大名人访老子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沉默中的《道德经》
• 司马迁描述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 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 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 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 《道德经》,这本仅五千字的小书,只留下 有形的文字,没有留下无形无名的“道”。 “道”,依然沉默在道中,沉默在宇宙中。 老子默默无闻地走了,走向旷野,回归到道 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