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共融:概念与实践(精)
歧視
歧視是最主要達到社會共融的障礙。其表現方式可以在很 多方面 平機會 (2000)委託香港大學的調查, 香港學生對殘障人士的 態度調查 對殘障類別的態度有明顯的優次排序 (智障和精神病康復 者態度最負面) 大致上接受不應歧視殘障人士和支持他們有平等機會及人 權思想 行為上傾向支持分隔教育 與殘障人士交往有猶豫 (大部份未有直接接觸殘障人士) 對他們的能力, 行為, 性格有誤解, 受傳媒影響 積極的接觸和交往可以提高正面態度
社區共融理想
社會整體有共同理想及歸屬感 – 共同承担 責任, 互相依靠 人民有平等會 (life chances) 接受服務, 就 業, 學習 對不同背景的人士/組織欣賞, 專重和容忍 態度 推動不同類型組織的互相瞭解和合作關係
社區共融
社區為推動社會共融的重要戰略基地 與工作地點, 學校, 家庭, 鄰里配合 英國推動社區戰略伙伴計劃, 以提高社區共 融 計劃建立跨界別組織以改善社區房屋, 教育, 治安等問題, 提高社區生活質素
社會投資的社會政策
社會政策亦以增加社會凝聚力, 協助弱勢社解融入 社會, 防止他們被社會排斥。 英國殘障權益委員會估計, 每四個殘障人士之中便 有一個曾遇到 ‚憎恨犯罪‛和騷擾 (hate crime/ harassment), 尤其精神有問題者, 比例達47%. 反映 歧視問題仍嚴重,阻礙殘障人士融入社會。 現今不少政策以社會政策 (教育, 医療和福利) 為一 種社會投資, 提高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 以促進經 濟發展。積極的社會政策是以幫助有需要的積極 参與和融入社會, 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服務。
結論(1)
社區是一個提升民主參與,政府責任,以及社會凝聚力的 戰略切入點。 政府需要重新評估和發展其社區工作方針,實施更多具戰 略性的,長期穩定的,以及群策群力的措施在社區層面上 推動合作伙伴關係和社會凝聚力的發展。 維持長期合作伙伴關係是最大的挑戰 社區合作並不是解決社區問題的萬靈丹, 合作是手法, 本身 不是目標。 培養合作需要時間及資源的投入, 亦不可以由上而下强迫 發展關係 建立有效, 基於互信的社區伙伴和共融工程是推動社區為 本的必須及急切的
社會共融策略
針對歧視的教育和監管 確保平等機會的政策 (目前政策的評估和修改, 確 保弱勢社群人士/組織参與和諮詢)。 減低弱勢社 群人士参與社會的阻礙 – 交通, 歧視, 房屋, 就業, 學習等) 加强弱勢社群/組織與主流社會人士/組織 (跨團體) 之交往和合作 (文娛康體, 就業, 教育) 目前有關教育較被動 (電視和刊物), 缺直接交往機 會
社區共融: 概念與實踐
梁祖彬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聯合國發展署2004報告
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4 – Cultural Liberty in Today’s Diverse World 全球化社會 – 多元化社會 – 價值衝突, 宗教, 種族, 語言, 文化, ….. 社會面對文化多元化與衝突(clash of culture)的挑戰, 而要建立多元化文化的社會 (multi-culturalism) 和社 會共融 (social inclusion) 香港已從一個同類 (homogenous) 到由不同種類組 成的社會 (heterogeneous) 社區是推廣社會共融的重要基地
社區的有關人士
有關政府部門, 公共和社會服務- 醫院, 學校 諮詢組織 – 區議會, 分區委員會, 地區福利協調委員會 非政府組織 – 政府資助, 非政府資助 社區組織 – 居民團體, 宗親會, 婦女會, 學校家長會, 宗教組 織, 政黨, 自助組織, 勞工組織等 商界組織 服務用者為負責任的 ‘顧客’, 積極参與, 自助和互助對社 會作貢獻, 不是被動的接受服務和自動享受權益, 如用者作 義工。 他們也是社區力量的一份子 代表不同的利益, 提供區內不同但相關的服務 – 醫療, 教育, 文化, 福利, 環境, 治安和就業
合作伙伴關係
伙伴關係是指行政獨立的個體組織,通過分享資源、風險、 責任和利益以實現共同目標。 合作可以減低組織之間的誤解,界限和阻礙(boundaries and barriers)。 伙伴合作策略推動跨部門, 界別, 組織, 專業, 服務和功能的 協調和合作。 針對複雜社區問題, 需要多方面的界入 。 跨界別社區合作方式有多個模式 – 包括透過正規合約和協 議監管關係的合作, 和以非正規關係, 透過互信網絡的合作。 合作機制立足於相互信任。
人力和社會資本
提高人力資本, 便以提供教育, 培訓和就業機會和 能力為主。 参與主流社會就業是融入社會和貢獻 社會的主要途徑。 加强社會資本, 社會支持網絡 和信任 。研究指出社會資本可以提高人力資源, 就業機會, 健康, 經濟發展, 學習能力等。殘障人士 一般缺人力和社會資本。 殘障組織成員本身的團結能力和凝聚力 (bonding social capital) 殘障組織與主流組織的溝通, 交往和合作關係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這種社會資本最為重要。 社會共融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
社會排斥的問題
香港經濟轉型及社會問題複雜化 – 文化, 價值觀差異趨嚴 重 。 社會多元化和分化嚴重, 凝聚力減弱, 社會排斥, 社會 關係緊張 – (香港是一個融和的社會, 暴力事件不常見) 但殘障人士, 不同種族, 宗教, 年齡, 性傾向, 新移民, 單親人 士仍面對被社會排斥問題 面對不少社會和經濟参與的阻礙, 不能全面達至社會共融 例如, 殘障人士, 與非殘障人士比較, 平均會有較低收入, 低 教育水平, 和少的就業機會。家庭有殘障人士, 其經濟和社 會問題會比較嚴重, 容易受經濟衰退影響, 被社會排斥。而 有關技緩的政策和服務普遍不足, 分割和難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