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回答1-4题。

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沈碧①苏格兰公投落下帷幕之际,吸引人们眼球的不仅仅是票选的结果,更有英国人那奇葩的计票方式。

从新闻照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统计选票的人竟然是在纸上一条条地画竖杠杠,视觉效果非常凌乱。

这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想不到发达国家竟然采取这种刀耕火种的计数方式。

” “这不数着数着就乱了吗?”②对比之下,我国的“正”字计数法立刻显得又机智又高端。

这个方法广泛流行于庙堂之上和群众之间,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五笔一字,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简洁明了,能够大大提高统计效率。

相信很多小伙伴从小学选班委开始就用“正”字计数,一路画“正”直到现在。

③这么好用的方法,究竟是谁先想到的呢?“正”字曾经是古代大数单位之一。

汉代《数术记遗》中记载的大数有: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

又因为“数有十等,若言十万曰亿,则十亿曰兆,十兆曰京也。

”以此类推,“正”代表一个相当大的计数单位,是10的40次方。

④“正”字计数法的使用,要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上海。

旧上海,起初进戏园看戏是由服务员领座,善写计数的服务员将卖座情况写在“大水牌”上。

由于时间紧,怕误记,为了稽核总数,每满五个看客,就写一个“正”字。

后来看戏的人增多,戏园规模扩大,这种方法被戏票所取代,但“正”字的计票方法却被商家和选举计票所借鉴,广泛应用起来。

⑤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也开始采用这种计数方法。

此前的江户时代,他们曾使用“玉”字来计数,同样是五个为一个单位。

从解剖学角度来说,由于绝大多数人生来就具有十根手指,因而在进化史中促成了十进制的广泛采用,而五画字和五画符号便于十进制计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被使用过。

但在所有五画字中,只有“正”字字形规矩简洁,只由横竖构成,没有哪两笔首尾相连,甚至连每一划的长度都大致相等。

所以,作为计数符号,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⑥“正”字的含义相当正能量。

它的本义是平正、不偏斜。

在词典中“正”的含义很多,大多都是褒义,如正直、正大光明、正人君子、刚正不阿……足见人们对“正”字的喜爱。

同时,它也有着“匡正”“正确”的含义,是人们表达信任的基准。

⑦在投票选举中,人们最希望的是公平公正。

“正”字计数不仅字形方正简洁,还满足了人们对“执行公正”“品行端正”的美好想象,寄托着人们对选举的信心和希望。

从外形到内涵,“正”字都是完美的计数工具,无怪乎人们称赞它是高大上的计数方法了。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1)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2)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绝大多数”能否删掉,为什么?(4)结合全文,谈谈“正”字计数法的优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答案】(1)吸引读者,增强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

(2)列数字,用具体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正”代表了一个相当大的计数单位。

(3)不能删掉,“绝大多数”从数量上限制,表明了大部分人生来就有十根手指,但不排除有特殊情况。

去掉后就表明所有的人生来就有十根手指,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

“绝大多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示例:①这个方法广泛流行与庙堂之上和群众之间,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②五笔一字,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简洁明了,能够大大提高统计效率。

③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上海。

④“正”字的计票方法被商家和选举机票所借鉴,广泛应用。

⑤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也开始采用这种计数方法。

⑥ “正”字的含义相当正能量。

【解析】【分析】1.说明文以事例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以从提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来概括。

2.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间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本题要注意是间划线句的说明方法,而不是本段的说明方法,本段除了列数字外,还有举例说明。

3.在文中找到句子的位置,根据前后文意,点明“绝大多数”一词的表达作用,比较辨析有无此“绝大多数”一词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间题,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面评述词语的表达作用,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4.阅读全文,了解文章有关“正”字计数的内容,抓住作者评述性的语句如“只有“正”字字形规矩简洁”、“‘正’字的含义相当正能量。

”等从人们的喜爱、使用的历史、使用的频率、“正”字的含义等方面一一概括。

2.片断阅读。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在这之前,作者斯诺见到了________。

(2)斯诺在那一刹那间对毛泽东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但是全文斯诺对毛泽东还进行过其它评价,请说说斯诺对毛泽东的其他两个印象。

【答案】(1)周恩来(2)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没有官架子,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有幽默感,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等等。

【解析】【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1)根据对《红星照耀中国》的积累可知,经由周恩来引荐,斯诺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2)在斯诺笔下,毛主席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苏区人民拥护他,他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他这种以身作则,与民同甘共苦的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故答案为:⑴周恩来⑵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没有官架子,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有幽默感,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等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考查的形式是填空题,考点是重要的情节,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名著要认真仔细,要尽量阅读原著。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内容的掌握情况。

考生要熟读文本,掌握名著的内容,注意对名著经典内容、精彩片段、人物形象等理解和掌握,解答时要结合名著的内容进行作答。

3.学校组织学生去首都博物馆开展“走近人民艺术家——老舍”的语文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1)活动前,同学们查找到下面资料,请你阅读后完成各题。

①今年时逢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纪念这位为我国民族文化提供了丰厚滋养的人民艺术家,由老舍纪念馆等单位牵头承办的老舍笔下的人物及街市系列纪念活动将在首都博物馆拉开帷幕。

我们不仅能集中欣赏到充满老舍元素的艺术展览,还能聆听围绕老舍作品展开的专家讲座。

②老舍的作品,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

”因此,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是提炼过的北京白话。

其作品语言的“俗白”,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基础上的妥tiē,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

有人这样评论老舍先生:他使语言脱去自然形态的粗拙与随意,炼成金子,________,如同一件精雕细刻的瓷器。

①文段中加下划线字读音、依据拼音写汉字和对“赏”字笔顺描述都正确的一项是()A.粗拙(zhuó)妥贴“赏”的第一笔是“丨”B.粗拙(zhuó)妥帖“赏”的第一笔是“丶”C.粗拙(zhuō)妥帖“赏”的第一笔是“丨”D.粗拙(zhuō)妥贴“赏”的第一笔是“丶”②给文段①横线内容依次加上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A.引号引号 B.引号书名号C.书名号书名号 D.书名号引号③文段②结尾处横线上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品中的北京口语朴素精致B.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华丽脱俗C.使作品中的北京口语朴素精致D.使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华丽脱俗(2)进入展馆,同学们来到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骆驼祥子》巨幅图画前,围绕作品展开讨论。

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①依据《骆驼祥子》原著,给下面三幅图画排序。

甲乙丙②下面语句均出自小说《骆驼祥子》,对这些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及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语境:祥子通过努力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车。

分析:这句话运用比喻,把车比作武士的徽章,表明了这辆车对祥子的重要性,不仅是生存的手段,也是荣誉的象征。

B.希望使他快活,恐惧使他惊惶,他想睡,但睡不着,四肢像散了似的在一些干草上放着。

语境:祥子被大兵抓到军营,有了逃跑的计划。

分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写出了祥子当时又惊又喜、又怕又累的复杂心理。

C.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语境:祥子在烈日下出去拉车。

分析:这句话运用拟人,写出了柳树失去活力的状态,突出了天气的炎热,让祥子苦不堪言。

D.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语境:一场暴雨,给大杂院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分析:这句话运用拟人,一场看似平常的暴雨,却能要了底层百姓的命,突出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3)观看展览时,同学们发现,老舍先生在踏上文学道路之初曾写下一副自勉联,表达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艺术追求。

请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①将“著”“尊”“李杜”“春秋”填入对联的适当位置,用规范的正楷字书写在答题纸的方格中。

上联:报国文章 ________下联:攘夷大义 ________②对联中的“春秋”让我们联想到了儒家“五经”中的《春秋》。

孔子编订的《春秋》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如________(朝代)________(人名)主编的《资治通鉴》,就是编年体历史巨著。

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孙权劝学》就选自这部书。

(4)艺术是相通的,老舍先生不仅文学造诣极深,书法也很有特点。

对下列四幅老舍的书法作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甲乙丙丁A.甲为楷书,笔画平直,方正端庄。

B.乙为行书,行云流水,潇洒飘逸。

C.丙为篆书,因形立意,笔画圆转。

D.丁为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5)看过展览后,同学们纷纷在微信群里留言。

阅读甲乙两位同学的感受,完成各题。

学生甲: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以京味文化为母体文化,作品有着鲜明的创作个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可谓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充实了中国的文学宝库,引发了许多读者的强烈共鸣。

学生乙:老舍的作品于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命运中,透出人间的底色和冷暖;于曲折故事里,折射出深刻的人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