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3
讨论
血压正常, 收缩压< 1 .o kPa(9 m H ) ; 既往有高血压史, 2 0 g 但收缩压T 降2. 7一 kPa(20一 m Hg) , 4.o 3o 脉压差< 2. 7 好a(20 mm Hg) , 少尿(尿量每小时< 25一30 ml) 。
2 结果
2 . 1 失血量与休克的关系 随着出血量增加 , 失血性休克 发生率明显升高。 2 . 2 胎次与失血的关系 ) 3 胎者产后失血量 比 1 胎、 胎 2 产妇相比明显升高。 2 . 3 胎次与休克的关系 妻3 胎比 1 胎、 胎明显升高。 2 2 . 4 婴儿的体质量与休克的关系, 低体质量儿及巨大儿组 与正常体质量儿组产妇相比, 低体质量儿及巨大儿休克高于 正常儿 。 2 .5 失血性休克原因分析 单一因素 出血组与多种因素出 血组相比, 休克发生数有显著差异。见表 1、 2。 表 1 单种因素出血组
56
中国实用医药 2007 年 4 月第2 卷第 12 期 Chin P actic Medicine, i 2007 , 1 2 , 12 a r l a Apr l O V No.
相合的机采血小板输注, 因机采血小板纯度高 , 白细胞污染 少、 红细胞含量少、 疗效好已被公认 , 但对于需反复输注血小 板的受血者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 更加安全、 有效 , 不但减少 了 FNHTR 的发生, 还能显著增加血小板输注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 , 对于预防FNHTR 的发生 , 糖皮质激素与 其他抗过敏药物, 可能对已发生反应的患者有减轻和治疗作 用, 但因无法抑制白细胞抗体、 血小板抗体的发生, 因此无明
临床表现特点:多数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完毕后 1一Z h 内 出现寒战、 , 发热 体温可上升 1 ℃一2 ℃ , 并有头晕、 面红、 恶 心、 脉速、 肌肉酸痛, 发热时间少则几分钟, 多则 1一Z h , 通常 不会超过 8 一1 h , 0 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数小时 内可 出现 口唇 疙疹, 症状轻者常呈 自限性, 严重者可并发肺部综合征 , 呼吸 困难, 双肺出现干湿性口 罗音, 一线肺部有阴影 , X 肺底浸润。 血压多无变化, 更无胸腹腰背疼痛和酱油色尿。如果是反复 输注 PC , S 则可能存在着血小板输注无效和/ 或并发血小板 输注后紫瘫。若一旦发生 FNHTR , 应首先立即停止输血, 保 留静脉通道 , 并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若因病情需要必须继 续输血时 , 应与血站联系重新更换血制品或采取相应措施 后, 在严密观察基本生命体征的前提下缓慢输注。
作者单位 :8 46 0 4 0 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人民医院
3. 1 去除白细胞 有保存前与输血前 2 种去除方法。保存 前去除即采供血机构在无菌环境中操作, 此方法在去除了白 细胞的同时 , 也预防了因贮存期内白细胞代谢所产生的细胞 因子、 组织胺以及白细胞微聚物的形成。输血前去除 , 即采 用自 重流动过滤方式, 使用床边白细胞过滤器, 白细胞去除 率> 9 .9% , 红细胞回收率> 9 %。并完全去除血液中的微 0 聚物。但细胞因子等白细胞代谢产物因分子小而无法滤除, 仍然可有较高免疫反应几率。研究资料表明血液成分 中白
临床 非溶血性发 热性输血反应 的机理及预 防
沈江 霞 程风 玉
盐水悬浮的血小板部分和上清液中的血浆部分 , 分别给患者 输注, 间隔时间为 Z h , 其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后者明显高于前 者, 并测得含血浆的 PC 中所含的几种细胞因子明显高于生 S 理盐水悬浮的 PC , S 所以认为 PC 中含有的细胞因子是引起 S FNHTR 的重要因素。目前研究表明: 献血者血液中含有活 性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越多, 细胞因子浓度就越高, 当其达到 足够水平时, 可刺激视前 区一下丘脑前额部体温调节中枢, 产生花生四烯酸, 包括前列素 E , Z 导致温度感受神经元调定 点上移, 以至于提高了温度平衡点 , 从而出现畏寒和寒战。 2 临床特点与诊断
3 预 防措施
细胞活化所产生及释放的细胞因子和白细胞介素一 1区I L1团、 细胞介素一 L一 、 白 6(I 6) 白细胞介素一 1 L 一 和肿 8( ) 8 瘤细胞坏死因子(TNF 一 , a) 和干扰素p、 了 至少含有2 a、 等, 0
种以上的亚型, 另外有类淋巴细胞干扰素等, 因这些物质均 是一些蛋白;都具有免疫原性, 进人受血者体内会引起抗原 抗体反应。目前已知 a 干扰素是与移植物抗体宿主病的发 生有 密切 关 系。He dLe 等报 道 在多人 份血 小板 浓 缩 液 d (PC ) 中检测到这些细胞因子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 , S 其含量 也增多, 且与血袋中的白细胞含量成正比, P鹅 分成生理 将
无关 。
综上所述, 在本地汉族的发生率较蒙古族好发, RE 在中 青年人群多发, 其病变的轻重程度与 HP 感染无明显关系, 亦 与年龄无关 , 可能多继发或伴发于其他胃、 十二指肠疾病。
参 考 文 献
本组 1 3 例 RE 患者中有 10 例伴发胃、 4 5 十二指肠疾病, 发生率7 .4%。其中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居多, 3 球
溃疡次之 , 同时食管裂孔病、 糜烂性 胃炎、 十二指肠球炎、 胃
中华医学会消化 内镜学会. 反流性食管病( 炎) 诊断及治疗方案
(试行) .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9 , :326 一 7 . 9 1 6 1 32 钟捷, 编译. 胃 食管反流病. 中 华消化杂志, 3 , :42 一 . 200 2 5 426 3
表2
出血因素
多种因素出血组
1 4 8 巧 9
0 1 2 6 5
出血例数 休克例数
休克发生率( %)
2 4 . 39
宫缩乏力 宫缩乏力 宫缩乏力
胎盘因素 产道因素 妊高征
2 5 . 00
4 0 ,0 0 5 5 . 56
宫缩乏力 胎盘因素 产道因素 妊高征 胎盘因素 胎死宫内
合计
50 . 00 33 ,3 7
作一简述 。
1 发 生机理
1. 1 与细胞或/ 和血小板抗体有关 早在 2 世纪 5 年代, 0 0 国内外学者认为 FNHTR 的发生与受血者或献血者 中含有 细胞凝集素有关。随着输血医学的迅猛发展, 国内外研究进 一步深人 , 发现临床输血反应是与 白细胞或/ 和血小板抗体 有关。这其中主要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 , 其次是粒 细胞抗体。HLA 抗体多见于多次输人含有 白细胞的血制品 或多次输注未配型血小板、 经产妇献血者, 前认为 FNHTR 目 的发生是由供、 受者之间的 HLA 不相合 引起的同种免疫反 应, 另外, 粒细胞也可与粒细胞特异抗体 ,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HPA) 与其特异性抗体 即血小板 同种抗体均可 引起 FNHTR , 通常白细胞抗体与血小板同种抗体共同存在, HLA 或 白细胞抗体不合引起受血者体内抗原抗体反应 , 造成 白细胞 凝集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破坏、 溶解 , 释放出内源性致 热源引起 FNHTR。 1.2 与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关 血液在贮存期 白
确的预防作用。目 前是不主张用此类的药物来预防 FNHTR
行 A卫 、 血型鉴定 0 Rh 外, 采取必要的免疫血液学检查, 包括同种免疫抗体筛选、 交 叉配合试验, 并采用 白细胞滤除技术去除成分血中的白细 胞, 可以大大减少甚至避免免疫性输血反应 , 特别是 FNHTR 的发生, 从而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有效性。
中国实用医药2007 年4 月第2 卷第 12 期 China Pr cti司 Me icine, d12007, l.2, . 12 a d p A o V o N
要作用。本组 HP 感染率为 2 . 3 % , 9 其中 工 Hl〕 级 感染率为 8 2 . 2% , 级 HP 感染率为3 .7 %, 3 例1 级患者无 1 例发 1 2 而 1 生 HP 感染。在不同年龄患者中, 2 岁患者中无 1 例发生 ( 0
细胞> 5 x 1 “ 即能发生 FNHTR。方捷等研究统计, 0 几 使用
白细胞过滤器, 去除白细胞后的血液成分中剩余 白细胞
10 . 9 % 。
<
2.8 x 1 “ 其中FNHTR 发生率降至0. 7 %, 0 几, 8 而对照组为
3.2 血小板配合型输注 选择血小板抗原 ( Hl〕 和 HLA A)
溃疡亦 占不少比例 , 说明 RE 可能多继发或伴发于其他 胃、 十 二指肠疾病。
Hp 感染, 一 岁和4 一 岁患者中, 的感染率分别为 1 2 40 1 6 0 HP 21.2 %和 35 0% , 60 岁患者中, 感染率仅为 2 . 0%, 而> HP 5 说明 HP 感染与 RE 的轻重程度不存在明显关系, 也与年龄
4 3 5 例产后失血发生失血性休克分析
李景丽 刘竹华
分娩时产后失血过多, 易发生失血性休克, 导致有效循 环血量骤减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 组织灌注少 , 缺血缺氧, 危 及产妇健康甚至生命。现将 34 例产后失血引起的 7 例失 5 6 血性休克发生情况作一分析。 1 资料 1. 1 一般资料 产妇年龄 2 一3 岁 , 0 8 初产妇 2 例 , 9 经产妇 47 例, 2 一4 周, 6 例, 9 例, 2 例, 孕周 8 2 头位 5 臀位 横位 剖宫 产 9 例 , 例均为阴道分娩, 娩 4 例, 67 自 6 胎头吸引 5 例, 产钳 6 例, 臀助娩 7 例, 臀牵引 2 例, 内倒转臀牵引 1 例。 1 2 休克发生率 199 年 1 月至 2 0 年 1 月收住院分娩 7 0 6 2 总人数为 1 87 例, 6 3 共发生产后失血 34 例, 5 出血率为 2 . 04 % , 其中产后失血性休克 7 例 , 6 发生率为 2 .03 %。 1 3 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 因产科各种因素 , 产后有急 性大量出血或持续少量的出血史 , 临床出现精神紧张、 烦躁、 恶心、 表情淡漠、 口渴。脉搏细弱每分钟 > 11 次而lin, 0 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