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报告课程名称: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任课教师:胡文论文/研究报告题目: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号:1209210507姓名:赵莹成绩:完成日期:2013 年12 月 5 日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摘要: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与此同时,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渗透也不断加强,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传统文化也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和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在全球化背景下,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并存,盲目的推崇传统文化必然会导致封建腐朽思想的泛滥和复辟。
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地分辨传统文化的良莠,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从而适应全球化的发展,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当今世界处于全球化的时代。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不仅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世界文化古国,拥有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那么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如何继承和创新呢?一、现状任何文化一经创立,就具有了某种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
中国传统文化自产生以来,每个时期都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期冀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汲取营养,促进社会的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更加壮大,时至今日,我国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需要关注和改进的问题。
1 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取得的成就中华民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就意味着“要从前面接受点什么东西,同时要把它传到后面去”①,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1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形成主流文化通常又被称为主体文化或者主体性文化,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提出来的,是一个社会或时代所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①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第一集,论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70.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深入和频繁。
日渐传播的外来文化对中国的主流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某些西方大国仍然在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之后坚持冷战思维,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这种战略无疑加剧了东西方文化之间以及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全球化在促进人类交往普遍频繁的同时也宣扬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宣扬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其中包含了许多国外敌对势力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进行的种种歪曲和攻击的成分。
因此,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正视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所造成的影响,更加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积极构建中国的主流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没有文化,就没有民族,而一个民族的主流文化更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是指中华民族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心理而形成的文化精神主流。
在当代,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2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这段悠久的历史积淀也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汤因比曾给予中国高度的评价:“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
”而今天这样高度评价中国的重要性,“与其说是由于中国在现代史上比较短时期中所取得的成就,毋宁说是由于认识到在这以前两千年期间所建立的功绩和中华民族一直坚持下来的美德的缘故”。
②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内涵,得到了有效地传承。
一是世代相传、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贯穿着爱国主义的主题,而中华民族也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等等。
二是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中华民族开始形成之时就伴随产生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了一种勇于超越自我、顽强拼搏的自强不息的品质,在“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就蕴含了一种奋发向上、顽强不屈的精神,在后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更是逐步树立了“革故鼎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创世情怀,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三是求真务实的诚信品格。
这种诚信的品格一方面体现在“自知”上,如孔子②[日]池田大作,[英]阿·汤因比.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展望21 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276-278.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都体现了自知的品格,至今仍然对我们有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体现在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所应运而生的诚信的道德准则上,如“市不二价”、“童叟无欺”、“货真价实”、“拾金不昧”等,这是时代发展对我国传统文化在精神领域的新拓展。
四是贵和乐群的和谐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一方面是指“天人合一”,即提倡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另一方面则是指“中庸”,即提倡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强调要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看作统一的整体,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提倡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并将此作为改造自然的前提和基础。
这种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缓解和解决世界各国在全球化时代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资源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中庸”则强调的是在对待事物及处理各种关系时要把握一个适合的度,尽量避免事物间的摩擦、对立和冲突,实现各方和谐融洽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协万邦”、“德莫大于和”等思想都蕴含着这种“中庸”意识,中国也因此自古就被誉为“礼仪之邦”。
今天,也正是在“中庸”思想的支撑下,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中庸”思想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是并行不悖的。
五是追求高尚的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追求高尚道德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以提高自身修养为根本,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重视道德的作用,倡导以德服人;提倡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更是影响了不计其数的中华儿女,将其作为自己的远大抱负。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有效地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保证中华民族唯一性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继续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支持。
1.3 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样,任何真理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凸显其价值。
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的目的并不只是要取得相应的理论成果,理论成果固然重要,但我们取得理论成果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指导我们的社会建设和发展。
同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实现理论自身的不断发展。
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取得的最具实践意义的成就便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行了有机结合,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仅仅停留于学术和理论层次上,找到了一座将实践检验标准和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相联系的桥梁。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思想结晶,今天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贵和”思想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贵和”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契合点,它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虽然集糟粕与精华于一体,但是,只要找准契合点,其精华部分,仍然可以为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精神资源,仍然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今后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找寻类似的契合点,真正实现理论发展与实践的相互结合,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和服务。
2 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尽管在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凸显了很多问题。
2.1 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传统文化对于每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一个民族国家即使已经虚弱得不堪一击,她也绝不会消失的理由就是有“橄榄树”,即在语言、地理以及历史上“表达我们究竟属于谁”的传统文化。
③一个民族或国家一旦失去她独有的传统文化,失去她的“橄榄树”,那将是一件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
而且,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特征进一步加强,如果失去传统文化,民族和国家就会失去精神皈依,失去其存在的独特性和唯一性。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挥作用。
但是,总体来看,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当前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可谓是面临“内忧外患”。
2.2 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准不明确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看是复杂而庞大的,包含的内容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现代角度来看,都是良莠混杂的。
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与消极成分并不是泾渭分明、完全分开的,二者往往从一个方面看属于精华之列,从另一方面看却又被抛入糟粕一行。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相互交织、浑然于一体的特性,要求我们在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时必须审慎地辨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学者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无一不提倡根据时代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社③[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赵绍棣,黄其祥译.直面全球化——“凌志汽车”与“橄榄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33-34.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来批判、扬弃传统文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辨别精华与糟粕,去芜存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