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咏史
名作赏析
乌
江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1)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2)
【简注】(1)鬼雄:鬼中雄杰。 (2)江东:长江在芜湖、 南京间,大体上作南北流向,故自汉初至唐,称这段江流东 岸至海边的地域为“江东”,亦称吴中。 【提示】突出项羽作为英雄的气概。更显女作家的豪情。
二、作品背景 (一)东汉末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度和两晋时代的门阀制
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二)代表作1、《三都赋》“洛阳纸贵” 2、《咏史八首》是晋代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一组咏史 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 组诗以深厚的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在创作历 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历代诗评家对这组诗评价很高。
咏史诗正变源流
三、魏晋时期的左思有《咏史》八首——新 变 四、唐代杜甫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卓有 成就的咏史大家。 五、龚自珍——殿军。
借古讽今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人创作怀古咏史的诗 篇,往往不是为发古人之幽 思,他们常常把史实与现实 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 遭遇,或是评论社会时政。 借古讽今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如金陵这座古城,东吴、东 晋、宋、齐、梁、陈六朝均 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 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 实中包含极深刻的历史教训, 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 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 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 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 如:
即借咏史以咏怀,托古讽今,借古人古事抒写自己的怀
抱与不平。
冯 公 岂 不 伟 , 白 首 不 见 招 。
金 张 藉 旧 业 , 七 叶 珥 汉 貂 。
地 势 使 之 然 , 由 来 非 一 朝 。
世 胄 蹑 高 位 , 英 俊 沉 下 僚 。
以 彼 径 寸 茎 , 荫 此 百 尺 条 。
郁 郁 涧 底 松 , 离 离 山 上 苗 。
金日磾
汉武帝一次在宫中宴游欢乐之极,诏令阅马助兴。 当他看到一个体形魁伟、容貌威严、目不斜视的青 年牵着膘肥体壮的骏马从殿上走过时,感到很惊讶, 就问起这个牵马人的情况。当他得知金日为休屠王 之子后,就拜他为马监。之后升迁为侍中、驸马都 尉、光禄大夫。由于他孝敬母亲,做事小心谨慎, 从不越轨行事,深受武帝信任,成为亲近侍臣。
咏史(怀古)词曲——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怀古咏史诗取材常是一人、 一事,词曲则另辟蹊径。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 口北固亭怀古》则取材于与京口(现在的镇江 市)有关的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其中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与京口无关,属于 诗中用典。元曲中一些以“怀古”为题的小令, 又常常组合几个典故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如 张可久的《卖花声· 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 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 长叹它不象 一般咏史诗之专咏古人、古事,而是借咏古 人、古事以抒写自己的怀抱,是抒情、述志 之作。但左思首先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史实 之中,“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是 很多评论家对他的咏史诗的评价。他进一步 发展了咏史诗这一体裁。
一 作者介绍
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 详。他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 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 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 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公元272年 (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 任秘书郎。元康(291-299)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 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 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 督,他辞疾不就。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 州,数年后病逝。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 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左思 的作品收录于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三、原文解析 四、作品主题 揭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 象,反映寒门俊杰与士族门阀之间的矛盾,
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合理。
。《世说新语 容止篇》记载:“潘安仁夏侯 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 壁。”“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 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与此相对应,《世说新语》描写左思:“左 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 唾之,委顿而返。” 左思虽貌丑,但极有才 气。
名作赏析
咏
史
朱淑贞 盖世英雄力拔山, 岂知天意主西关。 范增可用非能用, 徒叹身亡顷刻间。 注:朱淑贞生卒年代稍早于李清照,正处于 南北宋交替时期。
名作赏析
彭城道中 (1) 清· 黄任
天子依然归故乡, 大风歌罢转苍茫。(2) 当时何不怜功狗, 留取韩彭守四方。 (3)
【简注】(1)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故乡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 与彭城邻近。 (2)汉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回乡,唱《大风歌》, 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语。 (3)功狗:刘邦称萧何为功人,其他 部将为功狗,意即有功的“走狗”。韩、彭:指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 两人都以阴谋叛乱的罪名被杀。
总 结
史必征实 诗可凿空
1、以史说事 2、借古讽今 3、寄寓诗人的感想 4、叙议结合或描写与议论结合 5、一般怀古咏史诗取材常是一人一事,但有 些咏史诗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往往夹有多 个史料,多次用典 (如词曲等)
咏
左
史
思
“中国最早的愤青”
左思《咏史》八首
左思《咏史》不但打破了专事专咏的写法,而且 对所咏史事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已经不是很 重视,改而强调所咏人物所处的境遇。诗中所列 举的许由、荆轲、段木干、鲁仲连、苏秦、李斯、 冯唐、杨雄、陈平、主父偃、朱买臣、司马相如 等十二位历史人物,或拒官避世,或由贫贱而达 显,或抑郁失志,虽经历不同,但都是出身寒门 而以才华见称于世的人,和金、张高门、王侯等 一类代表世族虚贵的词语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 揭露了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 人对这种制度下寒士阶层所处境遇的关注和同情。 由此观之,左思的 “创格新特”的创新点是咏 史诗体制上的创新。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2)
【简注】(1)中原一败:指垓下的大败。垓下在今安徽 灵壁,地属中原。 (2)肯:谁肯,岂肯。 【提示】又是前首诗的翻案。
杜甫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的构思是不尽相同的。常见的是先即事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 抒发感慨。也有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却以议论为主的。如杜甫的《咏怀古 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是作者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昂的笔触颂扬诸葛 孔明的胸才大略,叹惋他的壮志未酬。诗中除“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 是议论,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 还有一种则全诗只叙史实(当然不是历史书中的“史实”),不着一字评 论,甚至对自家身世也不发一语。这种构思,重在塑造形象,以形象感人。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提示】揭示出封建帝王难以走出的一个怪圈:杀戮功臣,自毁长城。
名作赏析
风
台 歌(1) 唐· 林宽
蒿棘空存百尺基, 酒酣曾唱大风词。 (2)
莫言马上得天下, 自古英雄尽解诗。 (3)
【简注】(1)风台歌:故址在今江苏沛县东南泗水西岸,相传为纪念 刘邦回乡唱《大风歌》而筑。 (2)蒿棘:杂草与蒿棘。大风词:即 《大风歌》之词。 (3)“莫言”句:刘邦曾说自己马上得天下,用不 着再读诗书。尽解诗:都会作诗。 【提示】诗言志,歌咏言,英雄多慷慨悲歌。揭示出了英雄与诗的辩证 关系。
咏史诗正变源流
一、《诗经》《离骚》中就有这种作品。 二、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 班固的《咏史诗》:“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 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 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 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名作赏析
读 史 元· 刘因
记录纷纷已失真, 语言轻重在词臣。
若将字字论心术, 恐有无边受屈人。
【提示】揭露官定正史的虚伪性,具有历史 批判精神。
名作赏析
督
亢 陂 (1)
清· 赵俞
提剑荆轲勇绝伦, 浪将七尺殉强秦。 (2) 燕仇未报韩仇复, 状貌原来似妇人。 (3)
【简注】(1)督亢:古地名,在今河北省涿县东,为战国时燕国富饶 地带。荆轲以献督亢地图为名,入秦行刺。 (2)浪:滥,随便。 (3) 韩复仇:指原是韩国贵族的张良帮助刘邦灭秦而得报大仇。“状貌”句: 司马迁说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 【提示】以张良与荆轲对比,认为勇力不如智谋。文笔曲折而包蕴丰富。
《咏史》七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因采樵,伉 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 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贤岂不伟,遗烈光 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空。英雄有迍 邅,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指汉金日磾(jin mi di),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 代为内侍。(见《汉书· 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 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金日磾(mì dī)(前134~前86),字翁叔。是驻 牧武威的匈奴休屠王太子,汉武帝因获休屠王祭天 金人故赐其姓为金,深受汉武帝喜爱。后元二年 (前87),汉武帝病重,托霍光与金日磾辅佐太子 刘弗陵,并遗诏封秺(dú)侯。金日磾在维护国家 统一和社会安定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是我国历 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的子孙 后代因忠孝显名,七世不衰,历130多年,为巩固 西汉政权,维护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