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目标:1、观察认识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2、学会对种子进行解剖观察。
材料用具:泡涨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碘液,滴管,解剖针,培养皿。
实验步骤:1、课前准备:课前1~2天,浸泡颗粒较大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取一粒泡涨的菜豆种子,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它的外形。
3、剥去种皮,露出两片并合着的豆瓣,是子叶。
4、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地分开两片子叶,用放大镜观察。
5、取一粒泡涨的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它的外形。
6、在培养皿中,用左手按紧玉米种子,右手持刀片,沿着隆起的一侧从中央纵向剖开。
7、用滴管在剖面上滴一滴稀释的碘液,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1、玉米粒实际上是果实,它的种皮外面生有果皮,两者紧贴在一起,不易分开,习惯上叫它种子。
2、干种子浸泡时,如果天气较冷,则可用温水;如果天气较热,要经常换水,以防腐烂。
3、解剖玉米种子时,一定要用培养皿垫在下面切,不要直接在桌面上切,以免损坏桌面。
4、使用刀片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实验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目标:1、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学会通过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
材料用具:大豆种子40粒,有盖的罐头瓶,小勺,餐巾纸或卫生纸,标签,胶水,清水。
探究过程:1、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在哪种环境下种子才能萌发呢?2、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等条件。
3、探究实验的计划取4只洁净的罐头瓶,分别编号。
在4只瓶中各放入两张餐巾纸,并在餐巾纸上均匀地放入10粒种子,按下列处理方式操作:(1)将1号瓶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中。
(2)将2号瓶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温室环境中。
(3)将3号瓶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拧紧瓶盖,置于温室环境中。
(4)将4号瓶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冰箱内。
几天后观察各瓶中种子萌发的情况。
分析你的假设是否成立,从而得出结论。
4、修订计划小组讨论,论证计划的可操作性,进行必要的修订,使计划更完善、更科学。
5、实施计划依计划进行实验,定期观察,作好记录。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1、选用实验的种子最好是当年的新种子。
2、在利用对比实验法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简单的对比实验,可不设对照,只考虑控制因素的有无,互为对照,进行比较。
实验三: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目标:会计算种子的发芽率。
材料用具:种子若干,培养皿,纱布,温度计。
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怎样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呢?3、制定计划(1)选取什么样的种子作为样本?(2)选取种子的数量应该是多少?(3)该如何保证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4、实施计划(1)发芽。
选择直径为10cm的培养皿,在其底部铺上2~4层纱布或滤纸,加入适量的水,使纱布或滤纸湿润。
从被监测的样品中随机抽取一定的数量的种子均匀地摆放在纱布或滤纸上,控制好温度。
(2)记录。
每天观察一次,保证培养皿内湿润,并记录萌发的种子数量。
连续观察7天左右。
(3)计算。
种子发芽率的计算公式: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供监测的种子数x100%(4)重复。
重复测定1~2次,取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注意事项:1、实验中必须提供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以排除环境对种子发芽率的干扰。
2、为了使抽样监测的结果接近总体的真是情况,抽样时应随机选取,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实验四: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实验目的:1、学会观察幼苗的根毛。
2、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菜豆种子,培养皿,纱布,根尖的永久纵切片,放大镜,显微镜,镊子。
实验步骤:1、根毛的准备先将玉米种子浸泡24小时,吸水后放在培养皿中,加盖两层湿纱布,置于25℃条件下。
2、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根毛(1)用镊子轻轻揭去种子表面的纱布,用肉眼直接观察幼根,找到着生在幼根上的密密的白色“绒毛”,这就是根毛。
(2)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一段幼根。
3、用肉眼观察根尖4、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纵切片注意事项:1、用种子培养生根时,培养皿内要经常加适量的水,以保持湿润。
2、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根毛时,动作要轻,不要触碰根毛,以免影响继续观察。
3、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时,由于标本较大,需慢慢上下移动切片,依次看到每一部分的结构。
实验五:探究根靠哪部分生长活动目的:探究植物的根是靠哪部分生长的。
材料用具:已生根的幼苗,笔,废物缸。
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植物根的生长主要是靠哪部分生长伸长的?2、作出假设植物根的生长主要是靠根尖生长伸长的。
4、设计探究的实验过程(1)取菜豆种子使其萌发。
(2)当幼根长到1.5cm左右时,在幼根上面间距相等的细线。
(3)继续培养,让幼根继续生长。
(4)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细线间距离的变化。
(5)分析结果得出根靠哪部分伸长生长的结论。
注意事项:1、实验设计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变量要单一。
2、实验设计还应注意要严格对照。
3、实验操作过程中应细心、认真,不要损伤根尖。
实验六:探究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活动目的:1、尝试探究植物不同器官吸收水分的能力。
2、通过比较、探究,发现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
材料用具:几株大小相似的植物,豌豆或其他带有比较完整根的植株。
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2、作出假设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毛。
3、设计探究的实验过程4、实施实验设计5、记录观察和实验的结果6、结果分析7、得出结论注意事项:1、实验设计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变量要单一。
2、实验设计还应注意要严格对照。
3、实验要有重复,以求更加准确。
实验七:探究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活动目的: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材料用具:植物的块茎,小刀,清水,食盐,白糖,量筒,天平等。
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植物细胞能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水分交换?植物细胞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失水,什么样的环境中吸水?2、作出假设植物细胞吸水还是失水取决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3、制定计划(1)选择几个大小差不多的植物块茎,编号并做标记。
(2)准备出5种不同液体:清水、稀盐水、浓盐水、稀糖水和浓糖水。
(3)在不同块茎上的洞中分别加入以上5种液体,并做好标记。
(4)在洞口加上保鲜膜以防止水分蒸发。
(5)将块茎洞中的液体用吸管完全吸出来,放在量筒中比较,观察吸出来的液体比原来加进去的液体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6)在彻底吸干洞中的液体后,将块茎放在天平上称量,对比处理前的称量结果,看看每一块块茎的重量有没有变化,如何变化。
4、实施计划按照计划做实验,详细记录实验结果。
5、分析结论认真统计记录的结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1、所选择的块茎状态应该一致,不能将不同时间、从不同地方取来的不同植物块茎混在一起做实验。
2、在比较不同处理后块茎重量的变化幅度时,应该考虑到块茎本身大小的影响。
实验八:区分芽的类型并观察芽的结构实验目的:1、了解芽的种类,了解叶芽的结构。
2、通过观察叶芽的结构,培养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用具:着生叶芽的杨柳枝条,叶芽,放大镜,刀片,镊子。
实验步骤:1、区分芽的类型(1)观察杨树的枝条,就能看到枝条上明显地分出节和节间,每个节上有叶痕。
(2)观察侧芽着生的部位,观察侧芽排列的顺序。
(3)观察顶芽着生的部位,观察芽的外观。
(4)仔细观察,分辨出叶芽和花芽。
2、观察芽的结构(1)取一个叶芽,用刀片吧侧芽纵剖开,用放大镜观察纵切面,再用放大镜观察芽的芽轴、幼叶、叶原基结构及各自的着生部位。
(2)用镊子仔细去掉幼叶,观察在每个幼叶的叶腋部都生有的芽原基结构。
(3)用镊子去尽所有的幼叶后,观察在芽轴的顶端露出什么的生长点结构。
(4)标注个部分名称,并分析枝条的各部分是由芽的哪些结构发育来的。
注意事项:1、纵切叶芽时不要切偏,并注意安全。
2、注意对照挂图进行观察。
实验九: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2、通过实验结果理解绿叶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
材料用具:盆栽天竺葵,黑纸片,透明的塑料片或薄膜,曲别针,酒精,小烧杯,大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滴管,试管夹,镊子,清水,碘液,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1、植物材料的处理实验前一天,将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让叶片内原有德尔淀粉运走、耗尽。
用剪刀将黑纸剪成一定样式,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再用曲别针夹住,在同一个叶片的另一个部位按照同样方法夹一个用透明的塑料片或薄片。
把花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
2、验证绿叶产生淀粉(1)摘下经过处理的叶片,取下黑纸片和透明塑料片。
(2)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把小烧杯放进盛有清水的大烧杯中,大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隔水加热。
(3)撤去并熄灭酒精灯,用镊子取出叶片,放入清水中漂洗干净。
(4)把叶片放到培养皿中,用滴管向叶片滴加碘液,放置几分钟。
(5)用清水把碘液冲掉,仔细观察叶色的变化。
注意事项:1、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时,一定要隔水加热。
2、酒精极易燃烧,在加热大烧杯时,一定要加石棉网。
3、隔水加热需要一定时间,要认真观察绿叶的颜色变化。
实验十: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活动目的:确定二氧化碳是不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材料用具:天竺葵,大广口瓶,小烧杯,盐酸,石灰石,25%的氢氧化钠溶液,凡士林等。
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2、作出假设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3、制定计划(1)植物材料的处理①取三盆在黑暗条件下放置两天的天竺葵,放在三个编好号的玻璃钟罩的底座上。
②1号在底座上放一个培养皿,向培养皿中加入25%的氢氧化钠溶液,盖上钟罩,并用凡士林密封钟罩与底座之间的缝隙。
③2号在底座上放一个培养皿,向培养皿中加入5%的盐酸,在盐酸中放入石灰石,迅速盖上钟罩并密封。
④3号钟罩内的培养皿中直接放些水,作为对照。
(2)观察结果将三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过几个小时后,将钟罩取下。
从三株植物上各取一个叶片,脱去叶绿素,加碘水染色,比较三个叶片的颜色有什么差别。
4、实施计划5、分析结论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用的钟罩较大、较重,又是玻璃制品,要轻拿轻放。
2、盐酸和氢氧化钠都会伤害皮肤,一旦沾到身上要立即用清水冲洗。
3、盐酸和石灰石的反应速度非常快,一定要在二者混合后迅速盖上钟罩,以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漏到外面。
实验十一:徒手制作叶的横切临时装片并观察叶片结构实验目的:1、练习制作徒手切片。
2、学会识别叶片的表皮、叶肉、叶脉和气孔等结构,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片的表皮。
3、初步学会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图。
材料用具:新鲜的叶片,显微镜,双面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纱布,笔毛,小块木板,叶片的永久横切片等。
实验步骤: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2、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3、观察叶片的下表皮注意事项:1、切片有横切和纵切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