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造业工业工程的生产率管理

制造业工业工程的生产率管理

制造业工业工程的生产率管理生产率定义可适用于各种层次和规模的系统,既可用于一个企业,也可用于一个行业(机械工业)、一个城市以至整个国家经济,以衡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1、生产率的定义生产率的定义是:每单位生产劳动的实物产出;工业管理上使用生产设施的有效程度;使用劳动力和设备的有效程度。

所以,生产率是产出与投入之比。

生产率定义可适用于各种层次和规模的系统,既可用于一个企业,也可用于一个行业(机械工业)、一个城市以至整个国家经济,以衡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工业工程的目标就是设计和不断改善生产系统,使之更有效地运行,取得更好的效果。

所以,生产率也是衡量IE应用效果的指标,是工业工程师必须掌握的一个尺度。

2、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性管理科学家德鲁克(P.F.Drucker)指出:生产率是一切经济价值的源泉。

所以,它成为一切经济组织、一个企业、一种行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最为关心和追求的指标。

从广义上讲,一个国家的生产率(即国家总产出与总投入之比)的高低涉及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包括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物资和经济基础),个产业大的比例和配合,是综合国力和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其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率提高的速度决定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现在工业社会发展证明,生产率不仅要高,而且应该持续稳定地提高,才会使经济实力增强。

因为生产率的提高都是在上一年度提高的基础上再提高,只要生产率的提高比人口增长率略高一点,这种累积效果就相当可观。

例如,若每人每年的生产量增加2%,只需持续十年,生产率将提高122%。

所以,提高生产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而且,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决定国家经济发展速度。

(2) 提高生产率是增加工资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条件只有生产率提高了,单位工时的产量增加较多,才能增加工资而不使生产成本和物价增长太多;如果生产中对能源、材料和资源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就可以抵消资源价格上涨的影响,而不致提高产品的价格,转嫁涨价因素于消费者。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依赖于生产率的提高,因为生活水平可以用人均物质商品和服务消费量来表达是一致的,只是前者是消费量,而后者是创造量。

此外,缩短工作时间、增加职工福利等都依赖于生产率的提高。

(3) 提高生产率可以缓和通货膨胀但货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时,就叫通货膨胀,即货币贬值。

提高生产率对于缓和通货膨胀有一种“倍加”的作用,即生产率每年增长一个单位,可使通货膨胀率降低多于一个单位。

工资与物价有螺旋助长的作用,即工资增长推动物价上涨,而物价增长又推动工资上涨,螺旋上升。

可是生产率每提高一次都会对物价起到较大的抑制作用,这是因为生产率增长可以直接抵消工资上涨的副作用,使得由工资增长引起的物价上涨从此得到缓解;但下一次生产率提高时,物价上涨就比较缓和。

只要生产率的提高率大于工资增长率,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使通货膨胀得到缓解。

(4) 提高生产率可以增强国际市场竟争力,保持国际贸易平衡在国际市场上,但产品的品种、质量、性能等相当时,市场竞争中的价格竞争力将起重要作用,交货期(这是非价格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很关键。

所以,生产绿高的产品就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消耗的资源、成本低,可以获得较强的价格竞争力。

(5) 生产率提高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从整个社会来看,由于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从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增加,这不仅为生产率高的企业提高的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使其有扩大生产的余地而不致于裁减人员。

而且,工农压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社会结构变化,新产业的形成和扩大,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3、生产率的衡量与比较生产可以在很多层次进行衡量和比较。

只有两个比较国家、两个组织、两个部门或两个小组的生产率,才能获悉孰优孰劣,此时生产率才真正有意义。

(1)三种效率与组织效率对生产率进行深入分析。

可以把生产率(或生产效率)分为三种效率,即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与非资源配置效率。

技术效率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投入,产出能达到国际最好实际水平的程度。

技术效率主要受资本投入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

劳动者素质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来调整。

技术效率受具体企业通过投入所得产出的大小的限制。

而资源配置效率与所有企业共同的表现有关。

在经济中给定投入所能取得的产出水平取决于企业外部的效率。

经济绩效即为生产效率,包括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两者军表达为已取得的总产出与在一定投入条件下理论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被列宾斯坦(Leibenstein)称为X-效率的非资源配置效率是与人类组织的本质属性有关的效率。

X-低效率可以表示为企业组织中实际生产效率与技术可行效率之差。

在不完全竞争的经济环境中,X-低效率与主要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寻租(rent-seeking)行为都会导致公共物品的通病-外部不经济。

所以,因企业组织在激励机制、信息机制中的缺陷所造成的“非经济个人决策过程与制度因素”方面的低效率是资源配置和技术低效率的根源。

实质上,X-效率理论讨论的是企业内部运行的动力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当市场把资源最优配置给各企业(新古典经济假设)后,企业组织如何使用这些资源以及资源被利用的程度者与企业组织结构、机制设计、运行及管理、行为等的效率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则可以用组织效率的概念来包容X-效率。

组织效率从其经济内涵看,体现在经济增长中扣除纯经济要素(资金、劳动力等)增加所带来的增长的剩余部分之中,这一剩余部分就是所谓的综合(全)要素生产率。

考虑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A(K∧α)(L∧β)式中,A即为综合要素生产率;K为资本;L为劳动力;α和β分别为资金和劳动产出系数。

对于经济组织而言,综合要素不仅包括科技水平,还包括组织结构、机制、管理和决策水平以及环境因素等。

可以认为,除技术水平外,其余均可纳入影响组织效率的因素之中。

基于上述分析,生产率也可称为综合效率,可以分为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以及组织效率这三种效率,而组织效率是足以重要影响其他两种效率的关键因素。

4、生产率管理(1)现代管理和工业工程方法与提高生产率的关系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是管理科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内容标志之一。

众所周知,要进行生产就必须投入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并使这些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有序的生产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用,取得较高的生产率。

然而,这些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要提高生产率坏必须实现更多的有效产出。

要通过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应用提高产出的质和量,提高产出的有效性。

①增加产出的方式通过产出的增加提高生产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增加有效产出数量如应用设备管理方法,提高设备完好率,减少设备的闲置时间,使其负荷强度合理化,就能在原有设备投入的基础上增加产品产出的数量。

再如,应用工作研究等方法,合理组织劳动过程,提高劳动效率,就能在相同的人工成本条件下,获得更多的产出。

B:提高产出的有效性一是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着手,应用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合格产品输出;二是从价值的角度出发,通过市场营销方法的应用,摸清市场需求,增强产出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并通过优化市场营销组合,扩大产品销售,提高产品的实现率。

②减少投入的方式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要素投入来提高生产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有效地利用每一生产要素,减少既定产出条件下的投入量,提高生产率减少投入的方法主要有三个:一是应用物料管理方法,减少以至杜绝各种物料的浪费;二是优先更加经济的替代原料或工艺方法,降低必要的料工消耗;三是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缩短运输路线,消除重复劳动。

B:提高生产要素的结合效应如在品种少批量生产类型的行业中,由于加工品种繁多,并不是每台设备(或装置)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即相当一部分生产要素还有剩余生产能力。

例如机械行业,用成组技术改造原有生产组织;在装置型行业,如精炼石油生产中用蒸馏塔结合生产多种石油制品,就会产生结合生产的范围经济。

设用X1 、X2 表示两种产品生产时的成本,则分别生产时的成本函数可表示C(X1,0)和C(0,X2),结合生产时的成本函数则为C (X1,X2)当C(X1 、X2)改善生产要素组织,提高其结合效应,使生产率获得了提高。

C:优化产生要素的投入结构和投入领域就投入结构而言,应用优化选择的方法,调整投入结构,使每单位成本所获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趋于相等。

就可以在投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结构改变而而使产出趋于最高。

就投入领域而言,相同的投入要素在不同经营领域就能获得不同的产出。

如一吨原由作燃料用于发电的产值与作化纤生产原料的产值约1∶9。

因此,应用战略管理方法,正确选择或转换经营领域,就能以相同的投入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大大提高生产率。

③提高产出与投入的比率生产经营活动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即产出与投入是同方向发展的,因此着眼于产出与投入的比率来考察生产率状况有更本质的意义。

这种同方向发展的情况有下列两种:A:追加一定投入获得更的产出如在市场营销管理中,追加一些销售费用,采用一项成功的广告方案,就能使销售量获得大大提高;在新产品开发中,追加一部分投资,开发成功一种新产品就能获得销售收入的大幅度增加等。

在商品经济下,这一提高生产率的方式有其重要的经济意义。

因为人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决不单纯为了追求既定产出条件下的绝对节约,而更重要的是希望追加一部分投入获得产出的更高生产率基础上实行扩大再生产,它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特点与内在摇求。

B:减少一定的产出,使投入有更大减少如在市场经营管理中,通过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及时淘汰处于衰退期的老产品;在产品需求暂时不足或生产要素暂时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及时调整生产方案,使投入比产出下降得更多;在项目管理中,通过追踪决策,坚决停止得不偿失,变为包袱的项目建设等,都是这一方式的具体应用。

这一方式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即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不单纯把产出作为目标,而是同时考虑产出与其代价即投入两个方面,即生产率的高低。

同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种机会选择的过程。

既然原有经营项目的产出所需代价太大,有碍生产率的提高,人们就必然会有用方案评价与优化选择的方法,将原有项目减少产出而节约下来的投入运用于新的机会成本小的项目,以获得比原有项目更多的产出。

(2)生产率管理的涵义和质量管理一样,生产率管理也是一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它是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兴起的一个十分热门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如果人们对质量管理(QC,TQC)很熟悉的话.就不难理解什么是生产管理,因为生产率和质量不一样是衡量生产系统绩效的指标。

关于生产率管理的涵义,这里引用美国生产率问题专家辛克(D.S.Sink)所下的定义:生产率管理是一个较大的过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内容包括根据系统的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规划、组织、领导、控制和调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