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藜芦醇总结

白藜芦醇总结

白藜芦醇资料总结一、白藜芦醇简介白藜芦醇(Resveratrol,简称Res)又称芪三酚,化学名称为3,4,5一三羟基二苯乙烯(3,4,5-~ihy-一drolystilbence),是含芪类结构的二苯乙烯芪类、非黄酮类多酚物质[4-5]。

目前已经在21科、31属、72种植物中发现Res,如葡萄科的葡萄属、蛇葡萄属,豆科的落花生属、决明属、槐属,百合科的芦醇属,桃金娘科的桉属,蓼科的蓼属等。

存在Res的植物多是常见的药用植物,如决明、藜芦、虎杖等,有的是食物,如葡萄。

二、白藜芦醇用于保健品白藜芦醇应用于保健品,临床实验研究表明,经常服用大量的富含白藜芦醇的食品,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同时能减少总的胆固醇。

近年来以白藜芦醇为活性成分的保健食品层出不穷:在日本,白藜芦醇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减少了人血清脂质,加速肝脏代谢活动。

将白藜芦醇作为食品添加剂加到各种酒中,配制出对心血管疾病有良好预防作用的低醇,高白藜芦醇的新型保健佐餐酒;Paradise her Resveratrol 及加拿大的Natrol resveratrol 均为含白藜芦醇的保健品;我国已将白藜芦醇的植物提取物制成降脂、美容和减肥的天然保健食品,如天津天狮集团的天狮活力康(天狮活力康胶囊,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每粒胶囊白藜芦醇含量大于或等于25毫克,0.35gx60粒,198元/盒),上海纳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益生胶囊。

Res的保健食品通常为片剂、胶囊、软胶囊、颗粒剂、冲剂、口服液等形式,产品价格为30美元/瓶,每瓶产品中Res含量约为100mg。

白藜芦醇作为抗氧化剂具有血管扩张功能,可有效抑制血管细胞中组织因子和细胞质的异常表达,从而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它还能有效抑制血浆中的甘油三酯、脂类过氧化物,以及血小板凝结,具有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功能,还可防治缺血性脑中风如脑梗塞、脑血栓的形成。

1998年美国艾尔•敏德尔编撰《抗衰老圣典》时,将白藜芦醇列为“100种最热门有效抗衰老物质”之一。

三、白藜芦醇用于化妆品白藜芦醇分子结构具有捕获自由基、抗氧化、吸收紫外光的特性,在化妆品方面表现出卓越的功效,是一种很好的天然抗氧化剂。

此外,白藜芦醇还能够有效的促进血管扩张,具有抗炎、杀菌和保湿作用,适合祛除皮肤粉刺、包疹、皱纹等,可用于保湿、晚霜、润肤类化妆品。

据报道韩国LG生命科学已有相关的针对敏感肌肤和干性肌肤的药妆上市且销售火爆。

LG生命科学旗下名为安特柔(Atoverol)的药妆的主要成分为白黎芦醇和透明质酸,对抗炎症以及干燥敏感肌肤已受到韩国消费者的公认。

Lauder的白金级极致赋活精华及世界十五大护肤品AVEDA(肯梦)的新作-晶彩 INNER LIGHT新底妆系列中均含白藜芦醇。

近两年,国内已经有厂家把含白黎芦醇的植物提取物制成具有降脂、美容、减肥、抗癌的胶囊。

四、白藜芦醇市场包括维生素、植物提取物等在内的营养补充剂,在2009年的全球市场规模超过了620亿美元,亚太地区市场占据了44.2%的份额,北美市场占据了32.2%的份额,西欧市场占据了14.4%的份额,拉丁美洲市场和东欧市场各占大约3%,而非洲、中东和澳大利西亚(指马来群岛和大洋洲)市场合计占3%的份额。

2009年,中国以134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被称为世界第二大保健食品市场,与市场规模最大的美国差距仅为27亿美元。

而在2006年,中国的保健食品市场销售额仅为59亿美元。

按照2006年-2009年我国保健品市场复合增长率30%的速度,加上人们越来越注重养身保健,预计到今年底我国将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的保健品市场。

到2015年,我国保健品的销售额将达到4500亿左右。

2001年左右,白藜芦醇受到欧洲等客户的青睐,当时80%规格的价格每公斤大约在6000元左右,96-98%规格每公斤报价5万元。

2010年我国50%白藜芦醇市场价格为700元/kg,98%白藜芦醇价格已经降至2600元/kg2004年时,白藜芦醇产品国内市场价格曾达到11000元/公斤以上,欧美国际市场价格在1.1万美元/公斤以上。

近年来,欧美国家已将白藜芦醇开发成药品和保健食品上市,剂型有片剂、胶囊剂和口服液等。

但95%以上高纯度白藜芦醇产品还有巨大市场缺口,产品目前供不应求,而我国国内目前仅有很少几家能生产高纯度白藜芦醇产品,但白藜芦醇生产所需原料红葡萄皮、葡萄籽和中药虎杖目前国内货源充足,这就为加工提取生产高纯度白藜芦醇产品的厂家提供了很好的快速进军欧美国家市场的良好机遇,因此生产高纯度白藜芦醇产品出口欧美国家市场将前景广阔,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2009年在哈佛大学的一项报告中,来自Sirtris药厂的一项以白藜芦醇为基本元素的新药得到了肯定。

这家药厂随后被GlaxoSmithKline以7.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Datamonitor公司的“产品发布分析”数据库跟踪了2002年1月1日~2009年9月2日全球各地推出的93只新产品。

新产品推出数量最高的年份是2007年,有24只新产品,2006和2005年分别为9只和8只。

在这些新产品中,2008年,白藜芦醇新产品数量下降到了18只,但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初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6只白藜芦醇新产品推出。

自2002年以来,在推出的所有新产品中,只有16%声称或含有白藜芦醇的产品属于食品或饮料产品;约84%是非食品类产品,其中包括补充剂和化妆品。

迄今为止,膳食补充剂是白藜芦醇应用仍最为广泛的一个领域,过去7年来,有35只白藜芦醇新产品属于膳食补充剂,化妆品有29只,食品和饮料只有11只。

新推出的食品和饮料产品中,4只属于“功能饮料”类,3只属于“静态葡萄酒”,2只属于“饮料浓缩液”,另有2只为巧克力。

很显然,饮料行业要比食品行业更加愿意接纳白藜芦醇,尤其是功能性饮料要比应用白藜芦醇的其它大多数产品类别更受欢迎得多。

利用白藜芦醇唯一的食品领域是巧克力和果仁。

由于白藜芦醇应用于食品中并不多见,要让消费者认识到白藜芦醇带来的健康好处,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

虽然白藜芦醇的应用正在扩大,但在目前阶段,白藜芦醇在食品领域里的销售不会驶入快车道。

根据市场分析人士的预测,白藜芦醇应用于补充剂的潜力仍然相当强劲,尤其是面向特定疾病的应用潜力。

此外,消费者对天然产品的偏好也将推动白藜芦醇在补充剂中的应用。

根据Datamonitor公司的统计数据,含有白藜芦醇的新产品绝大多数来自于美国。

自2002年以来,在全球新推出的含有白藜芦醇的新产品中,美国所占比例为76.3%,欧洲则占据了15.1%的份额。

Frost&Sullivan公司表示,2008年,欧洲白藜芦醇市场消费量预计为2吨左右,而美国市场预计为7.5吨。

有关白藜芦醇销售额的最新数据仅更新到2006年。

当年,欧洲市场的销售额为105万美元,而美国市场则为240万美元。

近年来,在欧美已批准上市的白藜芦醇高端制剂产品(包括药品及保健品)已近千余种,该品全球使用者约2亿人,并且平均每年以5000万人的速度增长。

据估计,白藜芦醇制剂的销售未来8年内将达到5亿~8亿美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制剂市场的膨胀将进一步推动其原料需求的增长,白藜芦醇将形成巨大的产业。

四、白藜芦醇产品简介美国增补剂产品的生产商和分销商Biotivia 生物科学公司的科学家已开发出一款白藜芦醇成分缓释制剂增补剂,消费者在服用后,白藜芦醇成分可以在人体内缓缓释放,从而在体内有效的持续的吸收。

Biotivia对这一新产品品牌名为:Transmax TR,该公司花费了两年时间进行检测开发,最终开发出了独特的药效渐渐释放的增补剂形式。

缓释制剂形式的Transmax,意味着这款效力强大的白藜芦醇抗衰老增补剂成为12小时持续释放功能活性的增补剂。

Transmax 是世界上第一款反式白藜芦醇增补剂,其效力是红酒的1000倍。

为100%天然物质,不含有任何转基因成分,填充剂或其他化学物质及防腐剂。

Transmax的健康声称为:降低食欲,改善睡眠,降低血糖,精力充沛。

白藜芦醇增补剂,现在在美国市场几乎到处可见,其市场铺排率之高远高于以前的各种天然成分增补剂,目前美国市场上的主流白藜芦醇增补剂依然以天然来源为主。

Heathrow天然食品饮料公司宣布,公司的ACAI配方和白藜芦醇配方的口香糖将在匹兹堡地区的11个GNC店中试行销售。

这将持续45天,以确定这两款功能性口香糖是否要在世界上6800个GNC店内销售。

GNC是全球领先的健康及保健产品的专业零售商,2009年销售达11亿美元。

白藜芦醇水溶性极差(水中的溶解度约 5 mg/100ml),极大的限制了白藜芦醇的应用。

白藜芦醇口服生物利用度极低,所以需要发展相关药物或合适的吸入剂型。

天津迈迪瑞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水溶性白藜芦醇,采用纳米制剂技术,对白藜芦醇进行包裹(不同与以往采用环糊精增溶的方式),具有载药量高(10%)、生物利用度高、安全(所用辅料均为注射级药用辅料)、稳定、粒径小(100nm以内),可与水任意比例稀释的特点(水溶液呈透明状)。

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Res、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Res-LP)、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Res-SLN)及白藜芦醇小麦醇溶蛋白纳米粒(Res-NP)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83%、7.12%、6.83%及4.95%,3个不同载体材料的纳米给药系统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与Res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纳米给药系统具有增加药物的体内稳定性,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促进药物经肠吸收作用,为纳米给药系统作为药物的载体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可行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