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对于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

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

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

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

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

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

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

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和“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删减法】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

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

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

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

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

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互联法】文言文中有时把几件事情(或几条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或起强调作用,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叫互文并提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并不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啊秦汉时期的边关”。

翻译这类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应、补充或并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层意思一层意思进行翻译——即“联”。

像“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影。

”(《三峡》)之类的句子翻译都要注意到这一点。

需要引起同学们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学习过程,文言文的翻译又是文言文知识和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在夯实文言基础知识之后,掌握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翻译文言文。

高考文言翻译练习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注】也。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桀:夏桀,暴君。

(1)“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译文:_(2)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译文:_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

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

今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

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

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

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

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节选自柳宗元《送薛存义序》)(1)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

译文:_ (2)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

译文:__ (3)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译文:_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

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二十·邓哀王冲》) (1)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译文:__ __(2)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

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译文:__ (3)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译文:__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岑文本初仕萧铣。

江陵平,授秘书郎,直中书。

校省李靖骤称其才,擢拜中书舍人,渐蒙恩遇。

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冀复用之。

太宗曰:“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

”乃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与枢密。

及迁中书令,归家有忧色。

其母怪而问之,文本对曰:“非勋非故,滥登宠荣,位高责重,古人所戒,所以忧耳。

”有来贺者,辄曰:“今日也,受吊不受贺。

”辽东之役,凡所支度,一以委之,神用顿竭。

太宗忧之曰:“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反。

”俄病卒矣。

(节选自《大唐新语》) (1)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冀复用之。

译文:___(2)及迁中书令,归家有忧色。

其母怪而问之。

译文:__ (3)辽东之役,凡所支度,一以委之,神用顿竭。

译文:__高考文言翻译练习参考答案1.解析:(1)这句话的翻译,可以从虚词入手,“之”取消独立性;“者”有指代义,相当“的人”;“今事君”,作定语。

“事”古今异义,这里当“侍奉”讲。

故“今之事君者曰”,可直译为“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

“我能为君辟土地”,“为”字须先辨别虚实。

从句法结构看,下文“辟”解为“开辟”作动词谓语,“为”则属虚词,“为”读 wèi,解释为“替”,“为君”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我能为君辟土地”,则直译作“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

“充府库”,承上文省略“我能为君”,“充府库”,实际是“使府库充实”,“充”属使动用法,灵活译作“充实府库”。

(2)首先,“道”与“仁”的理解,要调动阅读儒家经典的文化知识的积累,特别是有关孟子思想的知识积累,才能准确将其解释为“王道”与“仁政”。

其次,“向”“志”“求”三个词均作谓语,实际是近义的,采用对文索义的方法,可以根据“求”这个已知,推知“向”与“志”那两个未知,灵活地译作“向往”和“追求”。

第三,“富”是形容词,句中分别带宾语了,可见是活用。

或使动,或意动,采用代入法,“富之”,“之”代国君,译作“使国君富”,通顺;“是富桀也”,译起来又复杂些,“桀”喻指“夏桀一样的国君”,“富”同上文属使动用法,“是”则古今异义属指示代词“这”,作句子的主语,此句译作“这是让夏桀一样的国君富有”。

可见,句子翻译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查。

虚词、实词、句法、修辞,乃至文化知识储备等等,都需要能够灵活运用。

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参考译文】孟子说:“如今侍奉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

’——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

(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

’——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

从如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如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2.解析:(1) 盖:承接上文,说明理由和原因,表确定语气,相当于“本来是”“原来是”。

役:第一个“役”是名词,仆役;第二个“役”是动词,役使,驱使。

非:表否定判断。

而已也: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强调。

(2)向使:连词,假如,假使。

佣:雇佣。

若:代词,你。

直:通“值”,工钱。

怠:怠慢。

货:财物。

黜:贬退。

罚:处罚。

补齐省略成分,即“(其)受若直……则(若) 必甚怒而黜罚之矣”。

(3)势:情势。

如……何:对……怎么样。

达:通晓。

得不……乎:固定结构,能不……吗,表反问。

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参考译文】凡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自己的职责吗?原本是百姓的仆役,并不是役使百姓的。

所有在当地劳动吃饭的人,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来请官吏,是为了让官吏公平地为自己办事。

如今官吏收受了百姓的钱,怠慢百姓的事,到处都是这样。

哪里是仅仅怠慢百姓的事,还要偷盗百姓。

假如家里雇佣一个仆人,(他)收受你的工钱,怠慢你的事,又偷盗你的钱财器物,那(你)就一定非常恼怒要赶走并处罚他了。

如今天下的官吏大多如此,可是百姓不敢发泄自己的愤怒并且贬黜、处罚他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情势不同啊。

情势虽不同而道理相同,能对得起百姓吗?有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能不惶恐畏惧吗!3.解析:(1) 为……所:表被动。

啮:咬。

面缚:反绑双手,当面请罪。

首:自首。

罪:用作动词,请罪。

“犹惧不免”是被动句。

(2)以:认为。

为、见:均表被动。

是以:因此。

戚:忧愁,悲哀。

(3)俄而:不久。

以:介词,把。

闻:使动用法,使……闻,报告。

尚啮:被动句。

县:通“悬”。

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参考译文】太祖的一副马鞍放在库里,可是被老鼠咬坏了。

守仓库的官吏害怕极了,以为自己死定了,和大家商议想要反绑双手当面向太祖自首请罪,又怕不能被赦免。

相关主题